【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1).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1).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1).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1).doc_第4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河南十校联考)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较为明显的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表(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据此完成12题。年份1980198619921999总人口(万人)北京904.31 032.41 124.81 250深圳33.2993.56260.9405.13户籍非农人口(万人)北京510.4586.8656.3747.2深圳6.7626.4557.3995.05暂住人口(万人)北京18.661.279.9150.2深圳1.242.11180.68285.281.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a城市人口增长都以户籍非农人口为主b城市化水平都快速持续增长c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d深圳城市人口超过北京2材料所示时段,深圳城市化异于北京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基础b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式c城市建设规模 d腹地的大小解析:第1题,经计算可知深圳城市化率1980年为24%,1999年为94%;北京城市化率1980年为58%、1999年为72%。明显可看出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第2题,在此时间段内,深圳主要是由于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促使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使城市快速发展。答案:1.c2.b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13年中国部分省级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34题。前五位省级区城市流强度(亿元)后五位省级区城市流强度(亿元)广东6 152贵州156江苏3 156海南150北京2 926宁夏110山东2 391青海59上海2 274西藏53.表中()a城市流强度倍数:广东/上海贵州/西藏b后五位省级区地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c有2个省级区既没海岸线也没有陆疆d与山东相邻的省区有江苏、上海、北京4广东城市流强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群规模较大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政策引导科技水平高a bc d解析:第3题,后五位的省级区中西藏、青海位于第一级阶梯,贵州、宁夏位于第二级阶梯,海南位于第三级阶梯。从表中数据计算可知;表中10个省级区中,北京、贵州、宁夏、青海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陆疆,故c项错误;上海与山东不相邻。第4题,城市流强度高说明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大,广东由于位置优越而享有政策优势,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城市规模大,所以对周边的影响力强。也可用排除法做题,广东矿产资源较贫乏,环境污染较严重,则表述错误,据此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答案:3.b4.a(2014山西高三诊断)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6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广东省后期城市化速度快于辽宁,这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工业迅速发展有关。第6题,目前这两省的资源、能源短缺,制约了两省经济的发展。答案:5.d6.d读某城市面积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7该城市最可能出现()a逆城市化现象 b再城市化现象c城市化速度减慢 d郊区城市化现象8该城市的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空气中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物质的含量增大a bc d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城乡过渡区的面积迅速增加,可推知该地最可能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第8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城市热岛效应属于城市生态问题。 答案:7.d8.c(2014广东韶关二模)读“工业化阶段表”及“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910题。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美元)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三产业比重初期2 00020%80%中期2 00020%80%90%后期4 00010%90%长江流域3 3509.71%90.29%9目前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区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a湖南、安徽、重庆 b四川、云南、江西c上海、浙江、江苏 d广西、湖北、云南10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发展比较协调b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c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d经济布局亟待优化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沪、苏、浙三省市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已超过90%,人均gdp超过4 000美元,说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10题,图中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比重较低,而西部这些省(区、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要优化经济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答案:9.c10.d11(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示意图,为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增大第一产业的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解析:选a。从两图对比可知,该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为促进该地经济发展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二、综合题(共56分)12(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其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材料2: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1)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为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8分)(2)试简析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其农业应如何发展?(10分)(3)能源短缺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人建议从外地输入天然气和电能,有人则建议加大对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10分)解析:第(1)题,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等,解决措施应该针对具体问题来阐述。第(2)题,可从农业的科技投入、农业结构等角度分析。第(3)题,对于不同观点类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进行分析,理由合理即可。答案:(1)加强城市群的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如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力度;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3)观点一:从外地输入天然气和电能。 理由: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我国北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通过已经建成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可实现能源调配;有利于减轻调入区的环境污染。观点二:加大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力度。 理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和潮汐能丰富;通过对本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可减少大量的工程建设,并减轻对工程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减轻两地区的大气污染有重要作用。(任选其中一种观点作答)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较优、整体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材料2: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1)试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10分)(2)简述苏北中小城市的发展对沪宁杭大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3)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环渤海和新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12分)环渤海新长江三角洲相同点位置资源交通不同点位置资源交通解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两大区域为背景,考查了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差异等知识点。第(1)题,其影响可以从交通、第三产业、工业、城市化、产业结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建设可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发展。第(3)题,对表中空格进行填充时需要着重考虑资源的不同点。答案:(1)增加交通便利度,带来物流和旅客,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商业地位和中心城区土地价格,扩大城区的范围;伴随优惠政策的出台,投资规模增大,促进了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3)环渤海新长江三角洲相同点位置临海,位于东部经济地带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海运较发达不同点位置临渤海临东海资源有海盐资源,水资源紧缺有滩涂资源,煤、铁资源相对缺乏交通陆路运输发达河运较发达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2高考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a bc 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增加,故a项“持续快速下降”的说法错误;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故b项中“始终”说法错误;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故c项错误;该市整体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波动上升,因此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故d项正确。第2题,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替代第一产业和重工业替代轻工业的过程,到达一定程度后第三产业也会逐渐替代第二产业。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不属于产业升级。答案:1.d2.b(2012高考上海卷)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 684人和1 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据材料及下图回答34题。31978年到2009年,上海市郊区和城区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以及近十年人口空间集聚的变化可以显示()城区工业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城区居住用地大多转变为商业用地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a bc d4近十年来,上海市郊区和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a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急剧下降b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比郊区弱c远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近郊强d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强解析:第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1978年到2009年郊区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城区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可以推断出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工业用地。2010年上海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密度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80.2%和61.4%,郊区人口密度增幅远高于城区,可以推断出郊区农业用地部分转变为居住用地。第4题,由题干给出的条件(2010年,上海市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4 684人和1 388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80.2%和61.4%)可知,上海市近郊区人口集聚效应比远郊区强。答案:3.b4.d河北省提出要构筑环首都新型城市群,以三河、香河、大厂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据此完成56题。5与天津相比,河北省提出构筑环首都城市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a交通便利 b土地租金低c劳动力充足 d产品需求量大6在以下环首都城市群规划的产业中,不具有竞争力的是()a现代农业 b养老度假c零部件制造 d产品研发解析:第5题,与天津相比,河北省具有地价低的优势。第6题,北京高等院校多,科技力量雄厚,产品研发能力强。答案:5.b6.d(2014苏锡常镇四市联考)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图1图27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南高北低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8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解析:第7题,从图1中的图例可知,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分布不平衡,南北低、中部高;中部地区东西高、中间低。第8题,从图2中看出,区位交通条件在四个城市中对苏州的影响最小,对苏州本身而言,五个因素中动力最小的也是区位交通。答案:7.b8.a(2014安徽模拟)读我国农村产业的城镇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图,完成910题。9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村产业的城镇集聚推动了城市化发展b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整体上提高了经济效率d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比重上升10生态城镇将城镇视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兼具的复合生态系统,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下列关于生态城镇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改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c强化城镇辐射作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d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解析:第9题,随着农村产业向城镇不断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各种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城镇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上升,但产业比重在总产值中比重下降。第10题,题干中生态城镇“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故生态城镇主要强调的是生态功能,a、b、c表示的是社会功能。答案:9.d10.d1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下图示意河南省城市人口比重与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根据图中曲线可以推断,该省()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始终最大b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近年来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解析:选d。1985年前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第一产业,故a选项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下降,但是其产值总量是上升的,故b选项错误;图中显示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第一产业,c选项错误;近年来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很快,说明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d选项正确。二、综合题(56分)12(32分)(2013高考广东卷)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材料1: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下图)材料2: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下图)。(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6分)(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4分)(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2分)(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10分)解析:(1)本题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背景,考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青藏高原显著特点是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与“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吻合。(2)本题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背景,考查城市地域形态及影响因素。由材料“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直接得出西宁市城市形态呈条带状是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3)本题以“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