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教育学 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教育学 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教育学 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教育学 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结合在一起的是孟子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分类定义特点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三、教育学的分化阶段阶段特点教育家和教育思想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多是现象的描述和自我表现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研究方法是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l 孔子:保存典籍,私人讲学 教育作用:庶、富、教立国三要素;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士和君子;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道德修养: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教师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l 孟子:明人伦;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l 学记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孙摩、课内外结合、长善救失、启发诱导l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l 柏拉图:培养哲人王,重视教育,主张教育要由国家办,而且实施强制性教育l 亚里士多德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年轻的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美好生活做准备; 实施体德智三育; 教育年龄分期理论: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0-7、7-14、14-21、21以后l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创立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走向学科与内容的独立l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形态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信仰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l 洛克的绅士教育:依靠家庭教育,体德智l 卢梭:培养自然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婴儿期0-2、儿童期2-12、青年期12-15、青春期15-20l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 教育目的:职业选择,善良的人; 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共6门,即自然、数学与逻辑、艺术、语言、社会、宗教; 教学方法: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教育性教学”原则l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目的:使学生不断生长下去; 活动课程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5步骤;分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l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l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l 凯洛夫教育学l 马卡连柯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平性教育原则现代教育理论l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l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中学;l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式学习;l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l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大; 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二、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三、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四、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其他起源说l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洛、沛西能;从人的本能角度出发;l 心灵起源说:孟禄;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生物起源说和心灵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l 劳动起源说: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也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按生产力尺度划分: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按生产关系尺度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一般采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尺度,如下表:一、原始教育形态二、古代学校教育三、现代学校教育时期主要事件特征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奴隶社会教育: 第一次出现了学校:夏朝(庠、序、校);殷商和西周(学、瞽宗、辟雍、泮宫) 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的两大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阶级统治的工具; 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具有非生产性; 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目的,以儒学(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以死记硬背和棍棒教育为教育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分为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现代学校教育 从社会性质上来区分: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来区分:工业社会教育(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知识社会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 教育的生产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世俗性(全民性和普及性); 国际性; 终身性; 革命性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二、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几个阶段发展现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三、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l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l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l 8项发展任务:发展学前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突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继续教育;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关心特殊教育l 6项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l 6项保障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其结构和布局;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政治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通过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力量、意识形态); 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四、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第二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 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二、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三、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传播交流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 创造更新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我国现在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同时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概念: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 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如何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如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在积极地吸收国内外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目标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设备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 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法制化; 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多样化;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信息化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教育的历史继承性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三章 教育和人的发展第一节 人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随实际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交互影响二、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特点: 顺序性(不能拔苗助长); 阶段性(教育工作的衔接性); 不平衡性(利用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长善救失);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发展的动力观: 内发论、外铄论(不科学);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前提,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内因,社会环境是外部条件)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遗传因素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提供生理基础和可能性、其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其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可能性而非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 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大众传媒 家庭结构对人的发展影响(单亲); 家庭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影响(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家庭经济状况对人的发展影响 丰富的信息带来的正面影响:开阔视野; 丰富的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健康的传媒内容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主导作用促进作用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有专门的老师来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加速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力; 提升人的价值; 健全人的个性二、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只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教育发挥作用的条件如下: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内外因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善于与社会、家庭沟通;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关于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学科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三、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受生产力的制约、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一、西方教育目的的理论理论代表人物与教育目的主要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人在宗教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培养虔信的宗教人士,为神学服务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涂尔干:按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劳作学校 赫钦斯:为社会培养理智能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秀的人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社会本位论忽略了人的价值,是片面而不科学的个人本位论卢梭:培养自由的人罗杰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以上三种理论各有利弊,都是片面的二、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致仕我国近代的教育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教士、骑士、基尔特学校(代表平民利益,宗教教育和读写算)西方近现代的教育目的:沿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条线索,教育目的沿知识能力个人自主发展的历程演进第三节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时间文件主要思想195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提出了教育的领导权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纠正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语病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和合格人才,他们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不断追求新知,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提出了四有的概念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4年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2010教育规划纲要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 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简单记: 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两个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程贯穿;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五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1994年8月,明确提出并使用素质教育的实施: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第四节 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普通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大致总结合并如下: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第一节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广义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即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定义:是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体现其实质学制包括学校教育设施和学校规章制度二、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教育制度的划分: 按历史分:古代学制、现代学制; 按教育层次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按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按学校教育形式分: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中国学制的建立: 清末,通过“废科举、行学堂”开始中国现代学制改革 1901-1911模仿西方国家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体制; 1912-1922确定了以“六三三”制为主体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国民教育体系 1951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第一个学制:四段六级; 1995义务教育法现行学制:六三、五四西方现代学制的建立:自上而下(学术性)与自下而上(群众性)两种发展途径;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三种发展类型三、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提出正式开始实行,2006年修订后,开始向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为: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普及性(统一性)四、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的培养199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总的指导原则:寻求教育的协同作用终身教育的影响: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有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第二节 教育法规概述一、教育法规的概念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教育法规具有以下几项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保障二、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 教育规章三、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指教师在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则应严格按规定执行,凡未规定的,应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为了实现依法执教,教师应: 具备法律知识,这是前提与基础 具有一定法的基础知识,如权利、义务等; 具有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知识; 具有重要的法律常识 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重要保证; 应当具有自觉的法律意志,这是关键所在第三节 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力与义务一、教师的法定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二、教师的权利三、教师的义务教师的权力教师的义务 教育教学权; 学术活动权; 评定学生权; 报酬待遇权; 参与教育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遵纪守法; 教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爱护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第四节 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一、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的权利内容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入学权; 上课学习权; 受教育选择权; 升学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 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 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者日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 禁止没收学生物品长时间不予发还; 禁止毁坏学生物品二、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三、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责任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一、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二、教师任用制度第六节 教师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一、教师培训制度二、教师考核制度教师的考核内容包括:德(政治思想)、能(业务水平)、勤(工作态度)、绩(工作成绩)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受聘任教、工资、奖励等相关三、教师的奖励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训练和资格; 专业自主;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专业地位教师劳动的特点:脑力劳动,精神生产劳动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二、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诊断者(知识、工具和方法、时间); 传授者(思想、道德和知识); 指导者(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知识、态度、方法、机制); 评价者(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 管理者(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 研究者(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协调员(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一般综合修养(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双基、知识结构体系、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专业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即师德 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立足实践 面对现实、持续提升 崇尚先进、自我反思 自主发展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这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在明确发展目标、做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它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理论名称内容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学前关注的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 教学情境关注; 关注学生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 职前教育阶段; 学习导入; 能力建立; 热心成长; 生涯挫折; 稳定停滞; 生涯低落; 生涯隐退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论 准备期; 适应期; 发展期; 创造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参加培训、专业阅读、网络学习、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特点:发展性(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积极引导,相信学生);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差异性,扬长避短);主动性(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独立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的法律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具备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备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杜威的教师中心论和赫尔巴特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过分强调了其中之一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师生关系指: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师生对话第七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广义定义: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的狭义定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校课程的门类、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间接性)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直接性)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三、课程的分类管理制度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组织核心角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择的自由度角度:必修、选修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角度: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九种最重要的课程: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怀特海,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隐性课程(杰克逊,无意识性、空间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 必修课程(统一性和强制性); 选修课程(选择性、多样); 国家课程(强制性); 地方课程(区域性、本土性);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第二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教材的设计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儿童中心设计、经验中心设计、人本主义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课程设计应以受教育者的发展为中心,同时深刻反映社会、学生、知识三因素的根本要求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内容要求课程计划及其设计(课程方案)结构: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一般原则:课程水准的合适性、充分体现均衡性、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设计结构: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一般原则:保持基本要求、有一定选择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设计原则:方向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适切性原则第三节 课程发展一、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 选择化和个性化; 平衡化; 综合化; 管理上的多级化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第八次改革,以2001颁布的课程改革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 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课程改革纲要还指出,我们的课程结构应该如下:小学综合课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都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必修,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课的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与选修课的关系,必须中有选修,选修中有规范; 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第八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是途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教学的作用: 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不是唯一的活动三、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受一般认识规律的制约,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教育性)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感知教材(必经阶段); 理解教材(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运用知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行车发展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有效的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第一性的; 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其制定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二、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吩咐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原理;要注意下列要求: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突出重点,深入讲解,也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独立思考,发展能力;要注意下列要求: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牢固熟练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要注意下列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循序渐进原则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教学,以掌握系统知识;要注意下列要求: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已知到未知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要注意下列要求: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奠定基础;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其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下列要求: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二、上课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包括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备课中要写好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备课的要求包括: 深入准备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从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类型包括:单一课、综合课 综合课的结构可分为: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灵活; 学生主动; 语言艺术; 学生思维活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分为课内作业、课外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各种书面练习作业; 各种实际操作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包括: 作业内容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适宜,难度适度,可以分层次; 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适当提示; 及时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包括集体辅导、个别辅导课外辅导的内容包括: 答疑,指导作业; 补课; 个别辅导; 方法指导,目的态度教育课外辅导的要求包括: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只是对课堂的补充,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意义在于: 促进学生学习; 促进教师教学; 有利于学校改进管理; 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增进配合; 制定方针选拔人才的依据检查方式包括: 平时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单元测验) 考试(期中,期末,毕业考;口试,笔试,实践考核)考试测验和成绩评定的要求包括: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固定班级; 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 固定时间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课程的类型: 单一课:讲授新知识的课/巩固知识的课/培养技能的课/检查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课; 综合课:一节课内完成几种教学任务的课课程的结构/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二、教学的其他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