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问题研究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一、考点突破知识点考试说明及要求考情瞭望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1. 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通过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分析。 (1)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于通过对三江平原自然特点的分析及其历史的演变过程: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2)从考查方式上看,信息多以文字材料、景观图、区域图等方式呈现。(3)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考查对北大荒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分析论证能力。2. “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4.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2. “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3.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难点1. “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2.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微课程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考点精讲】一、“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北大荒”一词来自“大荒”,最早见于山海经,书中有“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的记载。原意指整个东北,后来指黑龙江省。现在的“北大荒”通常指三江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达乌苏里江,北迄黑龙江,南抵兴凯湖,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也称为“合江平原”。 二、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三江平原是在地堑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属于同江内陆断陷。新构造运动以来,以大面积继承性沉降为主,第四系厚度一般为120200米,最厚达280米,形成大厚度的统一含水层,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发育顺序与阶段如下:1. 第三纪以湖泊为主,河湖与沼泽并存时期整套地层以湖相的灰色粉细砂岩为主,夹河成沙砾石,并含有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逾千米。在其上玄武岩较发育,或以玄武岩丘出露平原,或以席状体伏于第四纪底部。2. 第四纪为河流旺盛堆积时期晚第三纪受喜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伴随着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周边山地隆起,中部平原陷落。由于地表起伏加大,河流动能增大,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活跃,在湖泊消亡的同时,流水作用成为塑造平原的主导力量,地貌发育进入新阶段。3. 全新世河流堆积与沼泽化时期这时地壳运动渐弱,缓慢上升区与下降区交错展布。河谷内砂砾层堆积,河间地广泛滋生沼泽,有泥炭堆积,最早年龄为13000年,黑龙江和松花江都发生过重大水系变迁。现代河床,黑龙江为砾质,松花江为砂质,挠力河为淤泥质兼细砂。沉积作用较晚更新世减弱,始成三江平原今日面貌。地貌总特征为三面环山,东北部有开口的盆地状。平原内部大致分为两大部分,边缘为山前倾斜平原,包括洪积台地、冰碛台地、侵蚀构造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在100200米。因流水切割,多呈平台或岗地状,一般宽度为525千米;中部冲积平原,为平原的主体,低平辽阔,以阶地与河漫滩为主,平均海拔60米,黑、乌汇合的黑瞎子岛,海拔仅34米。地面坡度1/80001/10000,是我国典型的冲积平原。三、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特点地形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洼地星罗棋布。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湿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植被土壤以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为主,有大面积的天然沼泽植被和沼泽化草甸植被,其中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芦苇分布广泛。土壤地表多有黏土、亚黏土覆盖,厚度多在420米,利于水分汇集与停滞,为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区域。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河道弯曲,承泻能力差。【典例精析】例题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里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2)相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 。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思路导航:第(1)题,充分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地最热月(7月)气温与最冷月(1月)气温的差值,即气温的年较差,便能反映气候的大陆性强弱。第(2)题,由图中的东南、西北两个方位名词可判断,甲地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所以接收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较低纬度的乙城市相当。第(3)题,依据甲、乙两地的降水量可得知,图中的山脉大约是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再根据海拔可知山脉为大兴安岭,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第(4)题,东北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大兴安岭适合发展林业,内蒙古高原适合发展畜牧业。答案:(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少,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所以接收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随堂练习:1.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一个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其范围包括( ) a. 黑龙江、吉林、辽宁 b.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 c.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 d.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思路导航:东北地区不仅指东北三省,还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四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答案:d 2. 适宜在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有( ) a. 春小麦、亚麻、甜菜 b. 冬小麦、玉米、水稻 c. 棉花、春小麦、大豆 d. 油菜、茶叶、春小麦 思路导航:三江平原位于中温带地区,因热量条件不足,冬小麦、棉花、油菜、茶叶等农作物不适于在此生长。答案:a【总结提升】一、区域特征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例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_(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_(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_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的生产基地。(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 问题。_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_答案:(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结冰期,冬春季有凌汛。(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原因是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4)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5)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二、反思归纳全面认识区域特征(1)清楚划分类型:明确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认识区位特征: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3)了解区内整体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区内共同性。(4)分析区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的“个性”。(5)明确边界形状:了解边界形状特征,利于迅速准确地判断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类型的区域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明确的界线,如语言区。微课程2:三江平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考点精讲】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一、具有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优越条件三江平原开发较晚,从1958年长春地理所等单位对其自然条件(前述)和地貌等资源进行调查,后经“六五”“七五”期间资源复查,获得了大量的最新资源数据。例如,全区耕地面积为352.12万公顷,沼泽总面积为111.93万公顷;全区泥炭地面积为2.43万公顷,泥炭总储量3605.6万吨;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53.81万公顷,天然草场的载畜量可达119.7万头(牛的单位);全区可作为芦苇资源加以利用的面积达8.87万公顷,比全国几个著名芦苇区的面积都大。全区虽属平原,但地貌还是有差异的,因而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在原始植物中,草甸占25,沼泽化草甸占30,沼泽占30,水面占3。草甸和沼泽既蕴藏着大片可垦荒地,又是肥美牧场,可饲植物占90,优质牧场占总面积的80,是罕见的可与松嫩草原媲美的大草原。此外,三江平原还贮藏有被誉为我国第二森林之称的40余万吨芦苇资源和800万吨其他纤维资源;全区可养鱼的天然水面10.65万公顷,且生物饵料丰富(沼泽多),1987年淡水鱼产量为3.74万吨,占黑龙江省淡水鱼产量的14。综上所述,可见三江平原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区内具备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优越条件。二、主要问题和开发治理途径1. 主要问题(1)农林牧结构失调、垦建脱节三江平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荒以来,由于忽视地貌条件的差异性和土地资源的多宜性,长期毁草、毁苇、毁林,使三大生物资源受到较大破坏,仅天然林就减少了8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0下降到5。由于森林覆盖率降低,水蚀、风蚀加剧,自然灾害增加;由于盲目开垦无防洪排涝工程的荒地,垦建脱节,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造成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后果。(2)洪涝严重,重排轻灌本区由于夏秋降水集中,低洼易涝,加之盲目开垦,使洪涝加剧。开发初期,重排轻灌,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长远看,一些河间带(特别是别拉洪河流域)是缺水区,不仅无需外排,还需调入客水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所以,应将以排水为主的方针转到排灌结合,排蓄结合的轨道上来。(3)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如以小叶樟为主的天然草场利用率仅为20,每年有300多万吨的小叶樟饲草自生自灭。全区可养鱼的天然水面,目前仅利用了24.4。由于过去是以开荒外延为主,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考虑到改良草场、建设芦苇基地和保护部分沼泽不够,就把一些不应开垦的荒地都开掉了,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此外,由于开发历史短,人口密度低,交通运输条件差也影响土地的合理利用。2. 开发治理途径(1)根据地貌类型,进行多层次开发应用资源复查成果,在总结该区开发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经济观点、系统观点、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根据地貌类型分区,进行多层次开发治理。第一层次为地势偏高,排水较好的山前倾斜平原,松花江南岸岗状隆起带,黑龙江南岸一级阶地砂质平原,富锦建三江间的河间隆起和红卫胜利间挠力河北岸的分水高地。这五个地貌单元宜发展种植业,兼有牧、渔和林业。第二层次为浓江别拉洪河流域的沉积平原,内外七星河流域的高河漫滩组成的沼泽平原。这两个地貌单元涝害最重,且排水困难,但天然草场最丰富,适宜以牧业为主。可结合微地貌发展水稻、调整旱作,兼顾湖沼、河湾养鱼,并依托天然堤发展条带森林。第三层次是全新世古河道和低河漫滩。四个大型古河道面积达4290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的1/10。古河道内地貌类型复杂,岸边多带状林,是发展稻、苇、渔系统理想之处。这种湿地湿用的办法可减轻涝害,有利于生态平衡,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2)坚持以治水和改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在国家投资进行防洪排水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应该把治水与用水、排水与蓄水、利用与改造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一部分以旱作农业为主的易涝区建设成为发展水稻、养鱼的水养农业区,建立起由补水井、养鱼池、水田灌溉工程、旱田和草场排水工程、植树造林、道路规划等组成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的治水生产综合体。在土壤培肥改良利用上,首先应该着眼于适应自然规律、因土制宜、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对低产的白浆土、潜育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进行大面积改良。总之,三江平原已按不同地貌类型,开展山地次生林改造和立体开发。岗平地农牧结合,低平原耕地和草场综合治理,沼泽地综合开发等万亩试验示范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建立以粮豆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生产体系,向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方向发展。三、抢救保护三江平原,黑龙江决定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做出决定,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将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检查,抢救保护好三江平原。黑龙江省垦区仅三江平原的54个农场就有湿地54.9万公顷。近年来,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建三江农垦分局相继发现有人不顾国家三令五申,擅自闯入自然保护区进行开荒,破坏了湿地生态资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发文重申,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实行重点保护,严禁在区内开荒,已开垦的荒地要迅速还林、还草、还湿地。要加强草原管理,严禁开垦草原,并实行草场禁牧期、林牧区和轮牧制度,防止超载放牧。现有湿地一律停止垦殖和采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还要求,1994年后开垦的林地和1994年前开垦的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要在2005年之前全部还林。凡15以上的坡耕地,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19941998年间开垦的草原,应在三年内退耕还草。对1999年以来违法开垦草原的现象,要依法严肃查处,立即退耕还草。重点保护“北大荒”生态环境,黑龙江依法严查开垦。问题思考1: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耕地面积广;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问题思考2: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人在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的同时,原有的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气温增高,天然的森林、草原、低湿地覆盖面积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出现了危机,水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昔日的“北大荒”逐渐失去了她那美丽的容颜。专家惊呼:长此以往,“北大荒”将名存实亡!【典例精析】例题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 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乙(2)举例说明图中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4)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思路导航:甲图所示为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乙图所示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从而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一个区域要在确定农业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能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甲、乙两区域中的平原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两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而形成的条件及开发中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治理措施及发展方向上也就存在差异。 答案:(1)见下表 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2)问题:湖泊面积萎缩(强调湿地破坏严重)。措施: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等(问题与措施对应方可视为正确,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3)因素:低温、冻害(热量条件较差)。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4)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例题2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资料: 资料一 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原料的来源地。自加入wto后,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 资料二 以下为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表。 东北大豆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元/千克)1.60.8运输(元/千克)0.0450.04出油率(%)1720加工成本(元/吨)10+xx注:其中x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1)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与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以“东北大豆的出路”为题进行研究,应主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试简述理由。 (4)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 思路导航:解答此题的基础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按照“假设探究表达”的步骤、要领分析解决问题;关键是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从表中数据比较看,美国大豆在生产成本、出油率、加工成本等方面要优于东北大豆,这就是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答案:(1)东北大豆出油率低,价格高,加工成本高。(2)水热不足,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3)比较法。选定对象进行比较,能找出差距和改进的措施。(4)建立高出油率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随堂练习:“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1)(2)题。(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 土地资源辽阔 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矿产资源丰富 地理区位优越 a. b. c. d.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都较多 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 b. c. d. 思路导航:第(1)题,抓住“农业生产”,可排除;抓住“自然资源优势”,可排除。第(2)题,抓住“数量”二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1)a (2)a 【总结提升】一、区域地理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题1 下表是“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问题。地区a地区b地区经纬度117e,38n114e,26n海拔高度35米500800米面积8 100km220 000 km2气候要素1月均温667月均温2728年降水量600 mm1 350 mm78月降水452 mm181 mm46月降水27 mm853 mm森林覆盖率12%42%人口密度278人/km2103人/km2(1)试对a、b两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比较,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a地区b地区地形单元气候农田类型作物熟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粮食作物(2)a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从土壤方面考虑)_(3)从保持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看,b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_答案:(1)a地区b地区地形单元黄淮海平原南方低山丘陵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农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2)土壤盐碱化。(3)改良红壤;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渔业,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对山区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开销售渠道,占领商品市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 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2. 了解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微课程3:我国保护湿地行动和湿地环境现状【考点精讲】一、什么是湿地?二、我国保护湿地行动和湿地环境现状(一)保护湿地行动湿地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环境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湿地以其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1971年诞生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截至2000年1月,已有117个国家签订了这个公约,有1011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将其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已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签订湿地公约。(二)我国湿地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湿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湿地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湿地面积锐减盲目的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和功能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因城乡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两项相加等于削减了5的沿海湿地面积;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因围垦湖泊而失去的调蓄容积达350亿m3以上,超过了我国现今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我国最大的沼泽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已有300万公顷湿地变为农田,目前仅有沼泽104万公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沼泽湿地将消失殆尽。2. 水资源过度开采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中国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西北、华北部分地区的湿地水文受到严重威胁,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许多湿地因此而被破坏或消失,如西部的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等。3. 生物多样性受损我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过渔、滥捕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天然鱼类资源受到破坏,还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我国许多海域的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渔捕物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在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的红树林由于过度围垦和砍伐(木材、薪柴),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约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4万公顷。4. 污染加剧污染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泻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质严重污染的湖泊数量急剧增加,仅20世纪8090年代的10多年间,就有20的湖泊因污染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水质为v类);约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危害,其中有约10的湖泊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1998年的环境公报显示,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每年接纳工业废水1.4亿吨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措施,但上述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有些湿地的环境问题还在加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特别要制止目前普遍存在的掠夺性开发湿地资源的行为,以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水源充沛、肥力和养分充足,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长,使得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且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可持续提供直接食用或用作加工原料的各种动植物产品,如水稻、肉类、鱼类、水生植物等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这些重要的经济功能,使湿地成为水产品捕捞、人工养殖和湿地经济植物生长的优良场所。二是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原料和能量来源。湿地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包括食盐、天然碱、石膏等多种工业原料,以及硼、锂等多种稀有矿藏;湿地还有多种可用于工农业生产加工原料的生物产品,如造纸、饲料、药材、原料加工等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湿地通过航运、电能又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三是湿地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以来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地区。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遗传基因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和实验基地。湿地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问题思考: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鸟类的乐园”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典例精析】例题1 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代表的山脉名称: a. ,b. 。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黑土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壤被冲刷变薄 b. 气候干旱 c. 微生物活动微弱 d. 秸秆还田 (3)如果你是当地的领导,该怎样规划生产,既能利用c平原湿地资源,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 (4)随着湿地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思路导航:本题主要考查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保护问题。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被冲刷变薄。三江平原沼泽广布,沼泽地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不是绝对不能改造利用的,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开发利用。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但由于开发中大量生态问题的出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小兴安岭 长白山 (2)a (3)在湿地种植芦苇,发展造纸业;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特殊的生物品种,发展生物制药;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等。 (4)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例题2 (北京卷)读下图,回答第13题。1. 图中( )a. 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 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 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 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思路导航:日出时间的早晚与季节有关系,冬季时北半球纬度越低昼越长夜越短,所以 a选项错误;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才会有极昼极夜产生,中国最北端在53n 附近,不会有极昼极夜产生,b 选项排除;c 选项最容易出错,中国内、外流区分界线大体从大兴安岭出发,但不完全与大兴安岭重合,黑龙江的上源在大兴安岭的西侧,所以此选项考查细致,学生较易出错,故 c 项错误;d 选项松花江的干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有结冰期,所以会有凌汛现象产生,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2. 东北平原( )a. 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 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 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 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思路导航:a为正确选项,主要判断依据为图中的高度表(中间是辽河与松花江的分水岭)。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b选项错误;东北地区为商品谷物农业,经营方式为国营农场,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是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描述,c项错误;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地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正确选项为 a。答案:a3.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 b. c. d. 思路导航:此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中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即可选出正确选项。答案:d例题3 材料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8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材料二 如下图。(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_。(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_(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4)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随堂练习: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b. 盐湖、盐沼是湿地。c. 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人工水库不是湿地。d. 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答案:b思路导航:本题考查的是湿地的定义。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总结提升】一、区域特征对比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例题 读“安徽省和河南省地图”,结合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安徽省是我国农业生产大省,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600亿斤,是继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黑龙江省之外的又一个粮食总产超600亿斤的产粮大省,从自给不足到“中部粮仓”安徽粮食30年增产300亿斤。材料二 河南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拥有“双汇”“思念”“三全”等众多知名品牌,其速冻食品更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产品更新,河南已从“中国粮仓”变成了“国人厨房”。(1)与河南相比,安徽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_(2)分析河南省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优势条件。_(3)根据材料概括河南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措施。_(4)安徽、河南两个农业主产省近年来受旱灾影响较大,试分析其原因与对策。_答案:(1)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水稻播种面积大,单产较高。(2)地处我国小麦主产区,原料充足;(京广、陇海)铁路干线连接南北、贯通东西,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4)原因: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季风区降水变率增大,降水较常年偏少,加之人为破坏生态,地表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干旱灾害加剧。对策:兴修水利;改善生态环境;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二、反思归纳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地理特征相似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第三章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预习新知一、资源开发条件1. 能源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_、潮汐能、_等。(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_、石油、_等矿物能源。2.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1)资源优势:储量_、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_、开采条件好。(2)开采条件:多中厚煤层,埋藏_,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_开采,富含煤层气(甲烷)。(3)市场条件:我国以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供不应求,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4)区位条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主要_市场。(5)交通条件:有京包、石太、太焦、_、神黄等铁路线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二、能源基地建设1. 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_运输为主、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_,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发展_,向外输出焦炭。2. 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构建了_、_、_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3. 结果(1)单一结构转变为_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_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体地位。三、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_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2. 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_等。3. “三废”的治理(1)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_,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2)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防止对大气的污染;营造_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对于废水,主要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二、问题思考1. 比一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_2. 议一议:通过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发展炼焦业,向外输出焦炭是目前山西省加强煤炭加工转换的两种主要方式,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出哪些转换方式?_3. 辩一辩: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促进了经济发展。试问这种调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吗?(答题时间:45分钟)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 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 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 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 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一熟 2. 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 b. 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 c. 该区地形最突出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 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家具清洗施工方案
- 管理咨询方案设计实例
- 水库枢纽工程的资源调度与优化运行方案
- 公路项目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方案
- 产业投资规划中的设备选型与采购方案
- 2025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全球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5年房地产行业房地产数字化营销与住宅消费趋势研究报告
- Module 2说课稿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工艺改进方案
- 《电气材料》课件
- 2025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高中五册课本素材及运用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
- 《设备管理台账》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 Unit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3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真题及答案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五年级上教案:Stop!-Everyone-Stop
- 管理信息系统 课件 第6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 介绍钱三强的
- PEP小学英语3-6年级单词(带音标)
- pymodbus-实例说明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