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一、考点突破1. 自然界的物质性;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重难点提示1.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 物质的含义;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要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核心突破】1. 自然界不是神创的宇宙间没有神,也没有神存在的证据,神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因此也不可能由神创造世界。宇宙究竟如何产生,现在科学界的主流回答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的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总之,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客观的。2.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要点诠释】“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概念是在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概括出来的与意识的区别,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误区点拨】1.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有区别的。客观实在是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2. 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与抽象,是不变的、永恒的;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3. 把全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加起来就是物质吗?不是。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这种说法正确吗?不正确。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要点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要点诠释】1.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起源示意图2. 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难点剖析】【核心归纳】既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随堂练习】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和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客观发展过程,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这证明()a. 自然界是上帝诸神创造的b. 自然界是人的意志的产物c. 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d. 自然界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答案:c思路分析: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b说法错误;a、d明显错误,故选c。例题1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物质具有客观性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是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a. b. c. d. 答案:c思路分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出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正确;“通过感觉感知”,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正确;“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正确。否定了物质的客观性,观点错误。故答案选c项。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a.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 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c. 物质是永恒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 物质概括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思路分析:物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关系颠倒了,c、d两项说的都是两者的区别而不是联系,不选。答案:a例题2 我国有部分省区经常遭遇严重干旱,为缓解旱情,很多人期待人工降雨,但气象部门表示,人工降雨并不是“想降就降”,人工降雨必须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才能进行,首先天空中要有能降雨的云。这主要表明()a.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b. 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c. 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d. 自然界是客观的思路分析:材料强调的是人工降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重视了世界的客观性,d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一致;b、c表述错误。答案: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发展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a. 人的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b.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受意识的影响c.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意识d. 社会发展的规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思路分析:a项说法错误;人类正确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c项说法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故d项错误。选b项。答案:b例题3 实践证明,脱离生产力来谈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先进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a. 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b.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c.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思路分析:b项说法错误。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畜禽及其产品、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a.b.c.d.答案:c思路分析: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说明人类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说“创造物质”,因为新创造的生命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故正确。说法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错在“客观存在性”,应是“客观实在性”,要注意两者的区别。故选c项。世间没有上帝一位著名的牧师做完祝福祈祷后,说:“诸位兄弟姐妹,你们对于上帝还有什么怀疑之处吗?”一名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我们教堂顶上要装避雷针呢?”父子俩来到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爸爸,这座又高又带尖顶的房子是什么地方?”“这是个大教堂。”“什么是教堂?”“就是敬爱的上帝居住的地方。”“上帝不是住在天上吗?”上帝是住在天上。但他要到这里来做生意。”上帝是万能的吗?牧师回答:当然是。那么,上帝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吗?牧师回答:当然能。那么上帝连块石头也搬不动,怎么能说他是万能的呢?牧师:那么不能。那么上帝连块石头也创造不出来,怎么能说他是万能的呢?牧师: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由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因,以为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即可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这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视人民群众的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惰性的物质”、消极被动的“群氓”,只配充当英雄人物实现其目的的工具。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把历史的变化归结为由个人主观随意活动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者把历史运动的秩序说成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种神秘理念的逻辑规定。归根结底,它们都否认历史本身具有客观规律。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外化的产物。孔子认为上天主宰人世,各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不过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者。(答题时间:15分钟)1. 被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已确认其组成物质和地球基本相同。这有力地证明了( )a.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 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 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d.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第2、3题。2.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 所有有形的物体d. 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3. 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2012年成功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十二五”规划纲要 温网公开赛英国伦敦场馆 科学发展观 2012年5月12日举办的韩国丽水世博会a. b. c. d. 4. 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曾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 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因为(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 b. c. d. 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其事故等级等同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这里的“物质”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吗?请简要分析。7. 不起眼的野草霸占“地盘”,可能将本地植物“吃”光,甚至演变成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a. 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 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8. 美联社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有四分之三的美国商用核电站存在放射性氚泄漏问题,通常都是从已经锈蚀的埋藏式管道直接泄漏到地下水系统中。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和“放射性氚”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 物质是不可认识的,“放射性氚”是可以认识的c. 物质是对“放射性氚”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d. 物质包括所有的“放射性氚”等具体的物质形态9.(江苏单科)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 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0.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须人的意识的参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a. b. c. d. 11. 陕西省千阳县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板块推进”的总体思路,针对部分乡镇地广人稀、农户居住分散、群众吃水特别困难的实际,先后投资1 700多万元,通过打井修塔,建设人饮工程,并由政府出资铺设入户管道,为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使山区群众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世界物质性原理的。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结合材料,回顾知识,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不正确,不同事物的物质结构不同;d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与题意相符。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客观实在性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世界客观存在着的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故d项正确,应选;a、b、c三项均未正确解释哲学上讲的客观实在性,不选。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上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因而符合题意;属于意识的范畴,应排除。4. d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的进化演变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人类产生后的自然界仍然是客观的,b项不选。5.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还有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故选;表述错误。6. 不能把上述放射性物质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放射性物质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对放射性物质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要明确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与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回扣基础知识分析作答。7.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界物质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受到自然的惩罚,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观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8. 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a、d两项观点错误;物质具有可知性,b项错误;物质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所以选c项。9. d 解析:本题以名人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名言中可看到,名言包含的哲理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合这一说法的只有d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不正确。10.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据此可选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故表述错误,应排除。11. (1)自然界是物质的。材料中,部分乡镇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的实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其客观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材料中,该地区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吃水难和发展难的实际,通过打井修塔,建设人饮工程,并由政府出资铺设入户管道,为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体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整个材料体现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解析:本题属于体现型试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首先要从理论角度明确: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重要内容,回答时将材料的相关信息分别与其对接即可。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考点突破1. 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 物质和运动、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3.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二、重难点提示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要点1:运动【要点诠释】1.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误区点拨】哲学上的运动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概念是一回事吗?不是,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运动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核心突破】【误区点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要点2:静止1.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例1:水开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但其分子结构仍然是h2o,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飞行时,用手抓住一颗德军射出的子弹。虽然当时飞行员和子弹都在运动,但由于双方同速同向飞行,故以彼此为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运动。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核心突破】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例: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一日,朋友向欧布里德要钱,欧布里德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朋友气得打了他一顿。欧布里德要告朋友,朋友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你要告就去告原来的我吧。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例:芝诺的“飞矢不动”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要点3:规律1.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难点剖析】区别理解例子固有的不是外力强加的牛顿是发现了而不是发明了万有引力本质的不是表面现象的苹果落地、四季更替必然的不是偶然的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多变易逝的2. 规律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核心突破】3. 人与规律的关系(1)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例:雾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出现与人类过度地采伐森林,放牧、排放有害气体有关,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如果人们还不客观、科学地开发自然资源,那么大自然的报复力量将是巨大的。所以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认识了水流的规律,人可以筑坝发电;认识了天体引力规律,人可以发射人造卫星传输信号。所以,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利用规律。【核心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随堂练习】1.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a. b. c. d. 答案:b思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寓言中的主人公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故选,即b项。本题适合运用淘汰法:观点片面。2. 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月亮绕地球转新陈代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苹果落地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水往低处流a. b. c. d. 答案:d思路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符合规律的定义。都是规律现象。例题1 (北京文综)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 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 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 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 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思路分析:选b。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是不尊重孩子成长及发展规律的体现,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说明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答案:b红军长征是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写的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理是()a. 规律是客观的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c.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答案:d思路分析:题干中的诗句讴歌了广大工农红军不怕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体现了发挥主现能动性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例题2 (江苏单科)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路分析:本题以诗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理的理解,主要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雪莱的诗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项中与此哲理相近的只有b项。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答案:b地震的发生会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唯一特性a. b. c. d. 思路分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故选b项。答案:b例题3 (山东文综)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答案:我国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关系的把握与理解。首先从理论角度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但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将材料的信息分别与其相对接即可。材料一 有群众举报称,一些不法分子在钦州市三娘湾至大风江口一带海域,进行花蛤螺非法养殖,并用大功率电鱼器械肆意捕鱼,导致所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白海豚栖息地造成潜在的生存隐患。这种做法,是得小利而给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的举动。材料二 201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严格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积极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实时发布全省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建立应对雾霾天气长效机制。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答案: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由于人们严重污染环境,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重大威胁,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这正是人们违背规律而受到的惩罚。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严格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积极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都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典型事例。只有人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虽大都认识到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把主观意识看作是客观世界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根本不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而犯了机械论的错误。唯心主义虽承认意识的能动性,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夸大,根本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制约,认为人们可以脱离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就把主观能动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因而陷入唯意志论。二者都是错误的。【误区警示】误区一: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创造规律。 注意: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因而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可改造。误区二: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误区三: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误区四: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答题时间:20分钟)1.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 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 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d. 人类社会的所有变化2. 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d. 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3.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 b. c. d. 4.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人的思维活动有其自身规律,这种规律( )受到人的思维活动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是能够为人们所掌握和利用的a. b. c. d. 5. 日本筑波大学等研究小组宣布,已通过向空中散播有助于成云的“液体碳酸”成功实现了人工降雨。这表明( )a.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 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c. 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6. 党的五中全会强调做好今后工作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中的“不变之变”。7. 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楚国有个人的剑落在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慧能和尚和“求剑”的楚国人都错在( )a. 离开物质谈运动b. 离开运动谈物质c. 不懂得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 不懂得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8.(江苏单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9.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6月29日同样以航天员手控方式返回。航天员的身体相对于高速飞行中的载人飞船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 运动是需要条件的10.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 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11.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地震频发,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类与地震的斗争持续了数十万年,地震预报是地震学的终极目标之一,但至今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方面得出的结果仍然是令人沮丧的。根据材料辨析:规律是客观的,也是无法认识的。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c项正确;a项混淆了哲学上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具体运动的关系;b、d两项的理解是片面的。2. 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题干中的成语说明客观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b项符合题意;a、d两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散文阅读方法:语言与情感的体悟教案
- 纪检业务知识培训课件计划表
- 胜似亲人作文200字12篇
- 高中作文中秋来历7篇范文
- 加油我一定行450字(14篇)
- 合作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童话寓言作文森林王国的预报员500字(13篇)
- 写人作文我和我的同桌是一对冤家600字(13篇)
- 2025年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干预效果推广报告案例分析试卷
-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与实施方案模板
- 体育与健康《立定跳远》教学课件
- 中医养生秋季篇课件
- DB37-T 4546-2022 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技术规程
- 华为战略规划BLM业务领导力模型应用实战
- 产品结构设计的未来趋势
- 2024年六西格玛绿带认证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集控值班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 2024年自考《14269数字影像设计与制作》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退役军人安置条例》法律法规课件
- NB-T35016-2013土石筑坝材料碾压试验规程
- 新时代高职英语(基础模块)Unit1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