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提升练(五)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组).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提升练(五)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组).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提升练(五)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组).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提升练(五)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练(五)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组)(建议用时20分钟)1.(2014漳州模拟)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 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b.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c.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人d.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解析】选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的意思来选择诗句。a项,突出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c项,突出读书而思古人;d项,说读书的作用。三项均不恰当。2.(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连贯的能力。首先应明确“微议录”的话题核心如何学好汉语,其次应联系汉语和英语的关系来分析,再次应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答案(示例):观点一:英语需要掌握,但母语更不能忽视。首先,开放的中国,需要国人掌握英语,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其次,尊重、认同中华文化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国公民的前提条件;再次,与其抱怨英语学习充斥国人的生活,不如知耻后勇,在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底蕴方面,努力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观点二:现代社会有些人操着半洋不土的“夹生语言”,却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皈依,是一种悲哀。其一,尊重、认同本国文化,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二,社会上出现过度的“英语热”,责任不全在个人,各领域的各种考试中英语总是绕不过的必考科目,对国人是一种误导;其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作为终身不能停止的必修课。(观点1分,能说出2点充分的理由4分,表达流畅、语句通顺1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3.(2014三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3月26日的朝闻天下中,央视记者专访了赞比亚发展署总监安德鲁。这条播出时间仅1.5分钟的新闻在昨天成为了微博的热议头条。视频中男记者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方言式英语”和赞比亚官员对答。这位记者的中式英语发音引发网友议论纷纷。(东方网3月28日)对于央视记者操着一口“中国方言式英语”进行采访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00字左右。)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连贯的能力。应围绕记者的“中国方言式英语”这个话题来阐述看法,不能脱离中心;可从必要性、专业操守、对外形象等方面提出看法,力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答案(示例):观点一:我认为该记者操着一口“中国方言式英语”进行采访这件事,无可厚非。首先,央视记者有敢于和外国人直接交流的勇气,表明了某种文化自信。不少国外媒体驻中国的记者用不标准的中文采访,很少有人去讽刺他们中文不好,反倒是央视记者招来一顿嘲笑,这体现了一种文化自卑心理。其次,记者不是播音员,完成采访任务才是重点,只要不影响双方的交流,发音不那么标准,无伤大雅。观点二:我认为央视记者在涉外采访中,不应该出现“中国方言式英语”。首先,作为央视记者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外语口语好是职业素养高的一个表现;其次,“中国方言式英语”毕竟会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采访效果;再次,作为特殊身份的央视记者,说“中国方言式英语”会误导我们广大的英语学习者。(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4.(2014漳州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一名网友在青岛新闻网各大论坛多次发布一个名叫“一个孕妇在公交车上的待遇”的帖子,她张贴了4张照片,“讲述”自己上车后无人让座的过程:我挺着肚子在车厢内站着,而身边坐着的3个男子都没有让座,还有人低头或把头转向窗外。该网友没有做更多评论,只是在照片最后写了一句:“真给青岛男人丢脸!”材料二:该帖子在新闻网的4个论坛发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半数网友支持这名孕妇,认为不让座者素质太差。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随便张贴别人照片不妥”,“让座是自愿的事,不能强求别人让座”,“发照片泄愤也是自私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则材料体现出的问题的看法。(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分析两则材料的核心信息,第一则提出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让不让座,第二则还涉及该不该发别人照片的问题;其次根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应力求态度明确、全面辩证。答案(示例):观点一:我支持该孕妇的做法。(1分)其一,给孕妇让座是每一个正常人和健康人的基本做人准则;其二,一个正常的社会必定要对某些不符合公认道德的行为给予压力和公开的谴责,我们不该对虚无的仁慈和不讲正义的行为进行袒护;其三,让座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会让城市温暖许多。(6分)观点二:我反对该孕妇的做法。(1分)其一,让座的人有爱心,不让座的人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他们没有爱心,没有道德;其二,让座不是强制性义务,不主动让座从法律上说无可厚非;其三,该孕妇把不让座者的照片发到网上,是一种过激的行为,该孕妇侵犯了这些人的名誉权。(6分)5.(2014漳州模拟)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_。_;_。_;_。_。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 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a.b.c.d.【解析】选b。先按照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将、排在一起,再根据句与首句中数字的直接关系,可知应将排在首位,再根据句所述的“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确定“二者”指的是“伸出援手”和“正确施救”。【方法技巧】语言连贯题解题技巧话题前后要统一。表述角度要一致。思路要连续不断。句子的顺序、语段的顺序要合理安排。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材料,语言表达才能连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选用相应的顺序,以合理安排句与段。合乎逻辑性。注意行文的照应性、格式的一致性、风格的趋同性、音节的匀整性。6.(2014漳州八校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今后,“喜大普奔”“坑爹”“酱紫”等网络流行语将与机关公文、学生教科书“绝缘”。从4月1日起,河南省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郑州日报3月25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得体的能力。材料只陈述事件,而新闻事件本身也有可争议的地方,如“绝缘”这种做法的初衷、影响,如何看待网络用语,公文、教科书应该用什么样的词汇语言等,都可作为阐述的切入点。答案(示例):观点一:我赞成公文及教科书与网络流行语“绝缘”。(1分)其一,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文书,教科书则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工具,二者表达均应准确、规范、严谨,而网络语言不严密、不规范且缺少高雅;(3分)其二,网络语言对符合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是一种冲击,公文中如出现网络流行语,绝大部分老百姓是看不懂的;而中小学生语言基础还不牢固,如果过早接触网络语言,势必影响规范汉语的传承。(3分)所以,公务机关、学校应尽快远离网络词汇。观点二:我认为公文及教科书不该远离网络流行语。(1分)其一,网络语言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拓展和补充,给中国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世界日新月异,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词汇和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语言也是新语言,汉语没有理由不吸纳之;(3分)其二,网络语言简洁生动,更能吸引年轻人。作为政府和官员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分清主次,保持公文的科学严谨之外,可以关注网络化表达方式,利用好网络语言,这是接地气与网友联络的好方式。另外,像“喜大普奔”“坑爹”“酱紫”等很多网络语言符合青少年学生的情感特点,他们迟早要接触,不如正确地引导,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3分)所以,公务机关、学校不应远离网络词汇。(言之成理亦可。)【教师备选】1.(2014泉州模拟)将下面语段中与主旨无关的两句删除。(只填序号)(2分)中国人是吃惯了“大锅饭”的。后来发现这样吃下去弊病太多,便来了个奖优罚劣。古人是颇注意赏罚严明的。这一改革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就时下而言,有些单位的领导往往愿意赏善而不愿意罚恶。何故?诚然,思想政治工作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这不等于只奖不罚。他们认为赏善多,矛盾少;罚恶多,生是非,丢选票,甚至还会丢掉乌纱帽。由于只赏不罚,结果使企业涣散。应删除的两句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说的是“古人”,与前后文无关,而且因为插入了,下文“这一改革”的指代内容就不清晰了。说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话题之外;且前文提出问题“何故”,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