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课《前赤壁赋》课件 北京版必修4.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2课《前赤壁赋》课件 北京版必修4.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2课《前赤壁赋》课件 北京版必修4.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2课《前赤壁赋》课件 北京版必修4.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2课《前赤壁赋》课件 北京版必修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 苏东坡突围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因此 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 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 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和前后 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 2020 1 20 前赤壁赋 苏轼 学习目标 一 知识教育目标1 了解作品 以文为赋 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 体会课文景 情 理交融的特点 3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了解其宇宙观 人生观中辩证 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 形象语言的能力 2 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理通思路 赏析表现手法 辨别高下优劣 三 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 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2020 1 20 重点与难点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020 1 20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 我相信 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 喜欢苏东坡 亲近名篇 苏轼 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 东坡居士 世称 苏东坡 汉族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北宋时为眉山城 人 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 书画家 文学家 词人诗人 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 三苏 1057年 嘉祐二年 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2020 1 20 2020 1 20 2020 1 20 乌台诗案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 翌年 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高中进士第二名 其弟也高中进士 一时 三苏 名声鹊起 但适逢母亲病故 苏轼归家服孝 于1059年期满 重回汴京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入第三等 为 百年第一 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再一次扶丧归家 1069年 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 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 此时神宗即位 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 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 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被迫离京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遭到李定 舒亶 d n 何正臣弹劾 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 一关就是4个月 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 以及众人的营救 使得苏轼免于一死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 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 也是一个冤狱 注 乌台 指的是御史台 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 乌台 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等到宋哲宗即位 高太后垂帘听政 政局发生变化 新党失势 旧党执政 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 并在实际中实施 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 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 参用所长 因而被诬为 王安石第二 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 新党再度上台 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 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 徽宗即位 苏轼终于遇赦北归 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 诗人在 自题金山画像 中写到 心似已灰之本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三咏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后赤壁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解 本文与 后赤壁赋 为姐妹篇 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以诗的语言 通过主客问答 水月譬喻 描绘景色 感慨历史 思索人生 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 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 消极颓废的一面 文中叙事井然有序 状景时丽如画 抒情豪兴酣畅 议论理趣兼备 通篇洋洋洒洒 纵横恣肆 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文体知识 赋 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 有 汉赋 之称 赋讲究词采 对偶 韵律和铺叙 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有诗歌和散文特点 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 称为 骈赋 律赋 或进一步散文化 称为 文赋 散赋 文赋 也是散韵结合 但散文意味颇重 特别是到了宋代 多以散文方法作赋 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 是一篇记游散文 司马相如 卓文君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白露 白茫茫的水气 纵 任凭一苇 喻指苇叶似的小船 如 往 万顷 极言水面广大 浩浩乎 广大的样子 冯 通 凭 靠 依托 虚 太虚 指天空 御 驾御 遗世 脱离尘世 羽化 道教称成仙为羽化 认为成仙后可以飞升 20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桂棹 桂树做的棹 兰桨 木兰树做的桨 空明 指映照着月色的清澈透明的江水 流光 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 渺渺 悠远美人 指内心所思慕的贤人 乐在何处 一 良辰 七月既望 二 美景 1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2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3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4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三 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 咏诗诵文 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 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 处境相当困难 居然有如此雅兴 夜游赤壁 表现了他听任自然 乐观旷达的情怀 反映了他超然物外 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1 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 作者借助夸张 想象 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 真切 2 词中的 美人 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 指所倾心的对象 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 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 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 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香草美人 最早出自屈原 离骚 香草美人 1 高洁的品质2 圣明的君主3 美好的理想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愀然 形容神色严肃或忧愁 正襟危坐 整理好衣襟 端正地坐着 西 向西东 向东缪 通 缭 盘绕 苍苍 深青色 困 击溃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舳舻 指战船 酾酒 斟酒 横槊 横持着长矛 侣 友 意动用法 以鱼虾为侣 以麋鹿为友匏樽 用匏做的酒器 匏 葫芦的一种 蜉蝣 一种昆虫 生命短促 只能活几个小时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挟 持 带 这里指偕同 抱 环绕长终 长存始终 骤得 迅速得到 轻易得到 托遗响于悲风 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情怀阐发 对比 古今人物 曹操 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 感触生悲 蜉蝣 天地 粟 沧海 哀 吾生 羡 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 不可乎骤得 第三段是怎样将情 景 理结合在一起的 主问客答 古人事迹 现实人生 孟德遗诗 孟德遗迹 渔樵江渚 蜉蝣天地 安在哉 平凡渺小人生苦短 悲之缘由 第三段 写景 议论 抒情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斯 这 指水 彼 那 指月 曾 表示强调 有 竟然 的意思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且夫 况且 造物者 指天 指大自然 无尽藏 佛家语 意谓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 享用 水月人 变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 曹操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2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3 许浑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4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5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且夫 况且 造物者 指天 指大自然 无尽藏 佛家语 意谓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 享用 线索 乐悲感情乐景有机情融合理 感性的乐体悟思考理性的乐 水月流光哀乐相生物我无尽 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 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 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 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客 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 人生短暂 生命渺小消极 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整体感知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一 1 月下泛舟乐二 2 3 吊古伤今悲三 4 阐述哲理乐四 5 开怀畅饮乐 一层 夜游之乐1 泛舟赤壁 襟怀开朗 乐 二层 乐极悲来2 饮酒放歌 箫音怨慕 转悲 3 慨叹人生 苦短失意 悲 三层 因悲生悟4 苏子作答 妙语解颐 转喜 5 主客尽欢 忘情尘世 乐 结构 情感 艺术特色 1 写景 抒情 说理有机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 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 景 理的融合 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艺术特色 2 体现了 以文为赋 的特点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 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打破了赋在句式 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 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 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 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 形象优美 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 情写得具体可感 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2020 1 20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以自嘲的口吻 抒写平生到处漂泊 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 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 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 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 寓庄于谐 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0 1 20 金山志诤云 李龙眠 公麟 画东坡像留金山寺 后东坡过金山寺 自题 心似已灰之木 庄子 齐物论 形固可以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岳希仁 宋诗绝句精华 这是诗人生命最后阶段的作品 精炼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惨境遇 一代文豪 英才天纵 回首往事 唯存贬谪 其遭际之坎坷遂成千古伤心事 1101年三月 苏轼由虔州出发 经南昌 当涂 金陵 五月抵达真州 今江苏仪征 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 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2020 1 20 苏轼诗清新豪健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 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 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 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 心情后 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苏轼 有大才气 真力量 所以沾濡涵泳 无昕往而不可 无所往而不能 庄尉心 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 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 作者已年逾花甲 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 几起几落 失意坎坷 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 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 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 身如不系之舟 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 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 入乎其内地抒写人生的苦闷 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 东坡老 他不会 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一反忧伤情调 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