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第一部分 共有20题,每小题3分,总计60分)一、单选题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3.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5.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6.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 九章算术、罗马法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 春秋繁露、理想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东汉”,再结合所学知识,大秦是指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宋朝,万有引力定律为牛顿在17世纪创立,排除A;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但是提出日心说的是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排除C;春秋繁露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所著,理想国为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排除D;九章算术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代表性政治成果,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成就;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7.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9.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开始经济凋敝,政府休养生息,经济不断恢复发展。材料是从商业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C。材料主要是反映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义利观发生改变,A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会提高商业者地位,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人们通过努力而发家致富的现象,在郡县乡里广泛存在,所以说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D错误。10.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11.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 孔孟思想B. 黄老学说C. 两汉经学D. 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源头活水”指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活力。这与孔孟的思想无关,排除A;这与无为的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这与两汉经学,无关,排除C;材料是朱熹的思想,主要是揭示格物致知的道理,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名师点睛】宋明理学是学习和考试难点,也是历年考试的热点。在复习备考时不要深究理学的深层次知识,能就理学的一般知识有所认识即可,比如理学的概念、基本观点的确切含义和理学的影响等。12.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文化交流东学西渐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14.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品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威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 比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没有论及雕版印刷的效率,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应该是两宋时期,故B项错误;金刚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项错误;材料中“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图文浑朴凝重”说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印刷术【名师点睛】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15.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A. 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B.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C. 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D. 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这一信息反映了元代文人对功名富贵的不屑,希望通过隐逸山林和寻仙问道来摆脱现实中的痛苦。C项的说法与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一致的,本题应选C。A、B、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16.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狂草”纵放态肆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 唐代书法艺术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 唐代书法艺术“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答案】B【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18.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张A. 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 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C. 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D. 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反映了要结合普通百姓做学问,体现主张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社会等级秩序无关,排除D。19. “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对于这一谜语谜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始于战国精于宋B. 能代表汉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C. 由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D. 传入欧洲后使人们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生得轻巧白净传播文化知识”说的是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结合所学可知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故B项正确。始于战国时期精于宋,应该指的是指南针,故A项错误。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不是世界各地,故C项错误。纸传入欧洲后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有推动作用,并未消除对宗教的迷信,“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的说法明显错误,故D项错误。20.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本题选择B项; C项说法明显错误;D中信息没有提及。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海禁。第II卷(简答题)(第二部分共有2题,总计40分)二、简答题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解析】(1)表现根据“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及材料中有关桑叶、棉花的高商品化程度等信息可归纳得出。(2)明朝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可从“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等信息总结归纳得出。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背景则应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明朝时期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前来贸易,这与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有直接关联,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为了获得在欧洲广受欢迎的“生丝和瓷器”,不得不用白银向处于贸易出超地位的中国换取。(3)白银流入的作用应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大量白银从欧洲输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国从此进入银本位时代;同时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与欧洲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东西方经济也得到了交流,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点睛: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明清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须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如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土派及张从正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100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1000卷之多。徽宗时的圣济总录200卷,收录药方20000多个,已雕版而不及付印,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版,后在金、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日安全培训课件
- 超市劳动合同书
- 瓶装燃气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安全施工技术管理培训课件
- 东丽区打井工程方案流程(3篇)
- 顶面隔音工程及方案(3篇)
- 电气工程编制方案(3篇)
- 房屋工程维修方案范本(3篇)
- 地铁工程介入方案(3篇)
- 猫咪绘本课件
- 《不忘初心》课件
- 2024年物业经理(初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儿科急危重症抢救预案及流程
- 新商品房购买合同示范文本1合集
- SY-T 5333-2023 钻井工程设计规范
- 中山红色文化
- JT-T-332-1997船用塑钢门窗-PDF解密
-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全册
- 北京丰台长峰医院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 产科医疗纠纷原因及分析
- 口腔常见粘膜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