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福建专用】高三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课时提能演练 1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福州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指出:“贵族平民,服饰有异,为中西之所同。民国元年,议论服制时。我以为合古今中外而观之,衣服不过南北两派。南派材料轻柔,裁制宽博。北派材料紧密,裁制狭窄。这两派的衣服,本应听其并行;且折衷于两者之间,去其极端之性的。欧洲衣服,本亦有南北两派。后来改革之时,偏重北派太甚了。中国则颇能折两者之中,保存南派的色彩较多。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不能说明作者的观点是 ( )a中西服饰有共同之处b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c中国服饰具有包容特性d列强侵略引起中国服饰变化2.(2012福建六校模拟)“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时期所送的嫁妆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a b c d3.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4.(易错题)据1913年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5.(2012福建六校模拟)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6.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7.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曾被誉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 c d8.(预测题)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9.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影片火烧红莲寺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 )社会生活在西学东渐中存在着地区差异 上海开风气之先内地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a. b. c. d.10.(2012安徽示范高中模拟)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安徽通俗公报、安庆日报、爱国新报、安徽白话报、共和急进报等。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减少文盲 传播新知a b c d11.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12.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探究题)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不同的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材料一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2)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材料二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只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中国宜造洋货议材料三 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 摘自申报1894年3月16日论服色宜正(3)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风气?(5分)(4)据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8分)14(2012赣州模拟)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三(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6分)(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10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服饰的变化,中国与欧洲服饰都可分为南北两派,故a正确。“后来改革之时中国则颇能折两者之中”说明中国服饰具有包容性,民国初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故b、c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d错误。2.【解析】选c。由“被褥”“红包袱”这一信息判断,正确;由手表、自行车、高档组合家具、vcd机、摩托车等可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传统的嫁妆向现代化的嫁妆转变。同时由电器产品等可推断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图表中未涉及西式婚礼问题,排除。3.【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误区警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变迁的过程中,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心内容是离婚现象逐渐增多。这说明妇女婚姻自主观念和男女平等观念的增强,同时也说明妇女地位逐渐提高。a、c、d三项都表述错误,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变式备选】(2012潮州模拟)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解析】选c。从材料“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人们的装扮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呈现多元化特征,故选c。材料中反映中国陋习并未改变,故排除a。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d也不符合史实。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等这些古代传统文化元素排在前10项可知,传统文化遗产仍影响青年一代。b、c、d三项表述错误,故选a。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中“钟声”、“不少留”说明其有时间的要求,“万钧柁”说明其体形庞大。故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含义。7.【解析】选a。火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引进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人员和信息交流。但随着铁路的修建,西方列强也就把自己的侵略势力伸展到铁路沿线,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正确,错误。【变式备选】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失业问题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解析】选c。材料是反对修筑铁路的言论。从材料中“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修筑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强烈冲击。8.【解题指南】依据题干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是解题关键。同时注意题干设置的情境,注意乡下私塾先生到城里讲学遇到电灯的情况。【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时间1908年及电灯这一信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b。9.【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是从材料反映现象得出的结论。10.【解析】选c。近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信息,舆论导向及部分娱乐作用等,报刊不能起到普及知识文化、减少文盲的作用, 故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11.【解析】选b。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定军山摄制于1905年,故a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无关。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都不符合要求。13.【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结合材料一中“不问出身”和“辉煌而上友”来回答;第(3)、(4)题结合材料二、三以及第(2)题的答案综合分析回答。答案:(1)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变化: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3)风气: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4)影响: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14【解析】第(1)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