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 理(含解析).doc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 理(含解析).doc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 理(含解析).doc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 理(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某哺乳动物的背部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之间共显性(即a1、a2和a3任何两个组合在一起时,各基因均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b背部的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6种,其中纯合子有3种c背部的皮毛颜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d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2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b、b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随机交配,产生f3则f3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abcd3紫罗兰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相对性状,让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1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如此自交多代,发现单瓣紫罗兰每次自交后代总是出现约50%的单瓣紫罗兰和50%重瓣紫罗兰取f1的单瓣紫罗兰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对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只表现为重瓣研究发现,该现象是由于等位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b基因和b基因不缺失)造成某种配子不育而引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紫罗兰花瓣单瓣和重瓣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单瓣为显性性状b亲代单瓣紫罗兰中含有b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b基因的花粉可育c紫罗兰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可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不育df1单瓣紫罗兰产生的可育雌配子有两种比例是1:1,雄配子只有一种4安哥拉兔的长毛与短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大量实验表明纯种的长毛兔和短毛兔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雄兔均表现为长毛,雌兔均表现为短毛,f1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雄兔长毛:短毛=3:1,雌兔短毛:长毛=3:1,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上的性别差异可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一对长毛兔交配,子代可能出现短毛兔,且该短毛兔一定为雌兔c一对短毛兔杂交出现了长毛兔,则这一对兔的后代长毛兔约占d安哥拉兔的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6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a抗病株感病株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7豌豆的花色中紫色对白色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a3:1b15:7c9:7d15:98种植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3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a7:6:3b5:2:1c3:2:1d1:2:19已知雌果蝇在某常染色体隐性基因(e)纯合时转化为不育的雄果蝇,若一对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代雄果蝇中共有4种基因型bf1代雌雄比例接近1:2cf1代雄果蝇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占d雌果蝇性反转前后遗传物质改变10对人体的某些细胞进行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a21三体综合征b色盲病c猫叫综合征d镰刀型细胞贫血病11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2010年12月7日在美国传染病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称,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对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抗流感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剂量越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的变异越快b长期使用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对病原体进行选择的过程,结果导致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ch1n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合成多种类型的蛋白质dh1n1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12下列关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错误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畸变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大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不能13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甲、乙两株的自交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比例为()abcd14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致死性较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原因是正常基因中3个核苷酸的缺失导致了其编码的蛋白质中1个对应氨基酸的缺失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基因中3个核苷酸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功能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基因中碱基数目的改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结构变化15生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d把合成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16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压片四个步骤c在低倍镜视野中,只要看到含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即可判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d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1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三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与二倍体西瓜属同一物种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能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18桦尺蛾中,体色暗黑由显性基因s控制,体色灰白由隐性基因s控制由于工业化发展,s和s的基因频率在英国某工业污染区10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工业污染区1800年1810年1890年1900年s基因99%90%19%10%s基因1%10%81%90%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可使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下降b暗黑色蛾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蛾对环境的适应19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20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21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如果他们生小孩,是正常且男孩的概率是()abcd22一随机交配的棕色小鼠种群出现了一只黑色个体,实验证明这是常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经随机交配多代后,调查显示36%的小鼠体色为黑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色基因的频率为20%b种群中杂合子占16%c突变基因决定了小鼠的进化方向d黑色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增大23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2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2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26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基因型为bbe_和基因型为b_ee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b的基因频率是()a40%b50%c60%d100%27向某动物卵巢中注射含3h的脱氧核苷酸后,检测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放射性变化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细胞中每个核dna分子均具有放射性b丙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具有放射性c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d丙细胞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28如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b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d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29如图是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cd段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甲图中的ab段若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肯定进行减数分裂c乙图中a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比例为1:2:2d乙图中的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30如图是一家族某种遗传病(基因为h或h)的系谱图,下列选项分析可能正确的是()a此系谱中致病基因属于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b此系谱中致病基因属于隐性,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c系谱中代中患者的外祖父的基因型一定是xhy,其父亲基因型一定是xhyd系谱中代中患者的母亲的基因型可能是xhxh或hh二、简答题(本题共4个大题)31某农作物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高茎(h)对矮茎(h)的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控制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在6 号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这个事实表明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原有基因的诱变育种的成功再次说明基因突变是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正常情况下,丙个体细胞中基因g最多有个(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用隐性亲本与f2中抗性糯性植株测交,后代中抗性糯性与非抗糯性植株的比例为因此,杂交育种就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获得新品种的方法(3)用基因型为hhtt和hhtt的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理论上,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观察获得的f2植株发现,其中出现少量的抗性矮茎植株,这说明f1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32某种狗的毛色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种基因控制第一种基因控制毛色,其中黑色为显性(b),棕色为隐性(b)第二种基因控制颜色的表达,颜色表达是显性(e),颜色不表达为隐性(e)无论遗传的毛色是哪一种(黑色或棕色),颜色不表达狗的毛色为黄色一位育种学家连续让一只棕色的狗与一只黄色的狗交配,所生小狗全为黑色,用子代雌雄黑狗互交,结果生下的小狗有黑色、黄色和棕色三种体色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遗传实验中,亲代棕毛狗和黄毛狗的基因型分别是、(2)理论上说,f2中各种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应为,其中黄毛狗的基因型有种,如果让f2中黄毛狗与亲代棕色狗交配,其后代出现棕毛狗的几率是(3)这两对基因的传递遵循规律,如果要利用以上家系设计测交实验验证该规律,可以从f2黄毛狗中选出适合基因型个体与任一异性狗进行实验33图表示小鼠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动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1)在小鼠细胞中图甲所示生理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2)图甲和图乙所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图甲和图乙所示过程相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的不同点是(3)如果图乙的上gcu对应一个氨基酸,则gcu称为一个若上的某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不一定引起相应的氨基酸的改变,原因是34如图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1)甲病的遗传方式,乙病的遗传方式为1的基因型是(2)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为终止密码子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某哺乳动物的背部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之间共显性(即a1、a2和a3任何两个组合在一起时,各基因均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b背部的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6种,其中纯合子有3种c背部的皮毛颜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d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本题图中体现了第一条途径【解答】解:a、由图知,基因a1、a2和a3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进而控制该动物的体色,能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a正确;b、a1、a2和a3三个复等位基因两两组合,纯合子有a1a1、a2a2、a3a3三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三种,b正确;c、由图知,只要无基因a1或基因a1不表达就会缺乏酶1,体色就为白色,所以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a2a2、a3a3和a2a3三种,而a2a3是杂合子,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a1a3,该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棕色(a1a2)个体,说明该白色个体必定含有a2基因,其基因型只能是a2a2或a2a3,若为a2a2,子代只能有a1a2棕色和a2a3白色两种类型,若为a2a3,则子代会有a1a2棕色、a1a3黑色和a2a3白色三种类型,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图中基因a1、a2和a3分别对酶1、酶2和酶3的作用,从而控制生物体代谢及性状2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b、b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随机交配,产生f3则f3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abcd【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纯种灰身果蝇(bb)与黑身果蝇(bb)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bb,f1再自交产生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去除f2中所有黑身果蝇,则剩余果蝇中,bb占、bb占,则b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让f2灰身果蝇自由交配,f3中bb所占的比例为、bb占、bb占,所以f3中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推断出f2的基因型及比例;其次扣住关键词“自由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采用基因频率来答题,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3紫罗兰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相对性状,让单瓣紫罗兰自交得f1,再从f1中选择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得f2,如此自交多代,发现单瓣紫罗兰每次自交后代总是出现约50%的单瓣紫罗兰和50%重瓣紫罗兰取f1的单瓣紫罗兰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对获得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只表现为重瓣研究发现,该现象是由于等位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b基因和b基因不缺失)造成某种配子不育而引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紫罗兰花瓣单瓣和重瓣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单瓣为显性性状b亲代单瓣紫罗兰中含有b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b基因的花粉可育c紫罗兰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可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不育df1单瓣紫罗兰产生的可育雌配子有两种比例是1:1,雄配子只有一种【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紫罗兰的重瓣花与单瓣花是由常染色体上基因b、b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单瓣紫罗兰自交,f1中单瓣和重瓣紫罗兰各占50%,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单瓣为显性性状 f1的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其基因型为bb,取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理论上获得植株bb:bb=1:1,但题干中只表现为重瓣(bb),说明亲代单瓣紫罗兰中含有b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基因b的花粉可育单瓣紫罗兰的基因型为bb,由于含有b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基因b的花粉可育,所以雄配子只有基因b,而雌配子有基因b和基因b,因此单瓣紫罗兰自交,f1中单瓣和重瓣紫罗兰各占50%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紫罗兰形态的单瓣和重瓣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单瓣紫罗兰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单瓣为显性性状,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亲代单瓣紫罗兰中含有b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b基因的花粉可育,b正确;c、根据分析可知:紫罗兰染色体缺失的雄配子不可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c错误;d、由于亲代单瓣紫罗兰中含有b基因的花粉不育,所以f1单瓣紫罗兰产生的可育雌配子有两种比例是1:1,雄配子只有一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以遗传特例的形式,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减数分裂联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4安哥拉兔的长毛与短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大量实验表明纯种的长毛兔和短毛兔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雄兔均表现为长毛,雌兔均表现为短毛,f1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雄兔长毛:短毛=3:1,雌兔短毛:长毛=3:1,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上的性别差异可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一对长毛兔交配,子代可能出现短毛兔,且该短毛兔一定为雌兔c一对短毛兔杂交出现了长毛兔,则这一对兔的后代长毛兔约占d安哥拉兔的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长毛(雌)短毛(雄)的子代中,雄兔全为长毛,说明雄兔中,长毛为显性性状;雌兔全为短毛,说明雌兔中,短毛为显性性状又f1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雄兔中长毛:短毛=3:1,雌兔中长毛:短毛=1:3,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控制长毛和短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纯种长毛兔的基因型为alal,纯种短毛兔的基因型为a2a2,据此答题【解答】解:a、由于无论正交、反交,f1雄兔均表现为长毛,雌兔均表现为短毛,说明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一对长毛兔交配,长毛雄兔的基因型为alal或ala2,长毛雌兔的基因型为alal子代基因型为alal或ala2,雄兔都是长毛,雌兔中alal为长毛,ala2为短毛,b正确;c、一对短毛兔杂交出现了长毛兔,所以短毛雄兔的基因型为a2a2,短毛雌兔的基因型为ala2子代基因型为a2a2或ala2,雄兔中ala2为长毛,a2a2为短毛,雌兔都是短毛,因此,这一对兔的后代长毛兔约占,c错误;d、安哥拉兔的毛长短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孟德尔第一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3、孟德尔遗传定律使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解答】解: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a正确;b、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进行“演绎”过程,b正确;c、孟德尔是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假说内容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c错误;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方法及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解释,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a抗病株感病株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解答】解:a、抗病株与感病株杂交,若子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故a选项错误;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据此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故b选项正确;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只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时才能判断显隐性,故c选项错误;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后代肯定为抗病(或感病),据此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和表现型,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判断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两种方法,能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7豌豆的花色中紫色对白色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a3:1b15:7c9:7d15:9【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基因aa的杂合子自交,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比例为1:2:1据此答题【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自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aa、aa;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基因型为(+=)aa、(=)aa、(+=)aa;子二代自交,子三代基因型为(+=)aa、(=)aa、(+=)aa由于豌豆的花色中紫色对白色为显性,所以aa和aa表现为紫花豌豆,aa表现为白花豌豆因此,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 =9:7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种植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3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a7:6:3b5:2:1c3:2:1d1:2:1【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豌豆与其它植物不同,自然状态下均进行自交,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解答】解:由于两者数量比例为1:3,则aa占,aa自交后代仍然为aa,因此aa自交后代占所有后代的aa;aa占,aa自交后代基因型有三种: aa、aa、aa,则整个后代中比例分别为aa、aa、aa,因此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为:7:6: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已知雌果蝇在某常染色体隐性基因(e)纯合时转化为不育的雄果蝇,若一对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代雄果蝇中共有4种基因型bf1代雌雄比例接近1:2cf1代雄果蝇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占d雌果蝇性反转前后遗传物质改变【考点】伴性遗传【分析】根据题意知:基因型为ee的个体中,雌果蝇转变为不育的雄果蝇,而其他基因型的个体ee、ee雌性个体仍正常,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由于性别的转变也会使后代的雌雄比例改变,据此答题即可【解答】解:a、由于e、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亲本杂合的雌雄果蝇基因型为eeee,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基因型只有三种,a错误;b、f1代雌性个体中,由于ee转变为雄性,故雌雄比例为1:1+=3:5,雄果蝇占,b错误;c、f1代的雄果蝇中有ee=的雌果蝇转变而来的,不含y染色体,占雄果蝇的,c正确;d、雌果蝇性反转前后,性状改变,但基因ee未发生突变,遗传物质未改变,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常染色体上的遗传,隐性基因的纯合导致雌性性别反转,也会导致后代性别比例改变的类型,比较新颖,考查考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根据题意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解答即可10对人体的某些细胞进行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a21三体综合征b色盲病c猫叫综合征d镰刀型细胞贫血病【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专题】正推法;人类遗传病【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解答】解:a、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a错误;b、色盲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不能通过观察细胞进行判断,b正确;c、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c错误;d、镰刀型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不能用观察基因突变,但是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因此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进行判断,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概念、分类和致病机理的理解和掌握11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2010年12月7日在美国传染病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称,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对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抗流感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剂量越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的变异越快b长期使用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对病原体进行选择的过程,结果导致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ch1n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合成多种类型的蛋白质dh1n1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没有细胞结构,其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一种方式,而且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淘汰了抗性低或无抗性的病毒,所以有抗性的个体数目增多,导致病毒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h1n1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进入细胞,引发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解答】解:a、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大剂量使用金刚烷等药物,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病毒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b、在药物的不断选择下,不抗药性的病毒被淘汰,抗药性的病毒得以保留,导致病毒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c、h1n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及原料,合成h1n1流感病毒的外壳和相关酶等多种蛋白质,c正确;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rna病毒抗药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下列关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错误的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dna分子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畸变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大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不能【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dna分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增加、缺失、倒位和易位等,a正确;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都能发生基因突变,真核细胞中dna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可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都对生物体有影响,没有大小之分,c错误;d、前者可通过显微镜检测出来,而后者是分子结构的改变,所以不能通过显微镜检测出来,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3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甲、乙两株的自交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比例为()abcd【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乙两株的自交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解答】解:若用a、a表示,甲株后代中aa:aa:aa=1:2:1,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则产生a和a配子概率均为0.5,后代中aa=,aa=,aa=若只收获正常株即aa和aa上所结的种子,则只有aa上结出aa的种子,用配子概率进行计算,概率为=,故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占aa和aa的后代的比例为aa=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运用,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14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致死性较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原因是正常基因中3个核苷酸的缺失导致了其编码的蛋白质中1个对应氨基酸的缺失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基因中3个核苷酸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功能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基因中碱基数目的改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结构变化【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的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解答】解:a、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有时会严重影响其功能,如题意中的囊性纤维化病,b错误;c、本题中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d、基因中碱基数目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变化,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类型、原因及意义,掌握基因突变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5生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d把合成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解答】解: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a错误;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使大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中有新基因产生,b正确;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使染色体加倍,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c错误;d、把合成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属于基因工程技术,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属于基因重组,没有新的基因产生,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6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压片四个步骤c在低倍镜视野中,只要看到含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即可判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变d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解答】解:a、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b、制作装片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正确;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含四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可能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d、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三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与二倍体西瓜属同一物种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能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专题】对比分析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分析】1、基因重组是2对或2对以上的性状,而aa只有1对性状,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2、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使dna分子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整个dna中碱基序列可发生改变4、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有基因重组,因为该过程不会涉及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解答】解:a、杂合子a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基因重组至少要有两对等位基因,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不会有基因重组,a错误;b、三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畸变,它们与二倍体西瓜不属同一物种,因为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以实现基因重组,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染色体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