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届九年级中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八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 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 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 它的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思想上的自由 民主化 近代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单元概述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 是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 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洋务运动开始 经康有为 梁启超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继而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一刻也未曾停留 单元概述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 是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 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洋务运动开始 经康有为 梁启超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继而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一刻也未曾停留 本单元概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 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历史 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尽管其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 但中国社会的变革 毕竟在山重水复中迭相递进 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心理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推陈而出新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 是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 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洋务运动开始 经康有为 梁启超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继而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一刻也未曾停留 路遇荆棘 路遇荆棘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开端 一路探索 梁启超说 近五十年来 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 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 洋务运动 路遇荆棘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探索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步骤和特征 开端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步骤 事例 中国近代化 指近代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道 向外国学习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过程 学习目标 1 列举洋务派为 自强 求富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知道 百日维新 的主要内容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列举陈独秀 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解读历史 江南制造总局公车上书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新青年 图 图 图 图 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请为上述图片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 近代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道 向外国学习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过程 解读历史 梁启超说 近五十年来 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 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一路探索 梁启超说 近五十年来 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 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课标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 自强 求富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背景 2 目的 6 主要内容 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 筹划海防 创建近代海军 4 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7 结果 8 评价 4 时间 5 口号 3 代表 洋务运动 强兵富国 摆脱困境 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自强 求富 1个中央代表 4个地方代表 标志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朝政府内外交困 破产 自强 求富 为军事工业服务 性质 失败原因 作用 1 背景 2 目的 6 主要内容 7 结果 8 评价 4 时间 5 口号 3 代表 洋务运动 课标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 自强 求富 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6课洋务运动 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外患 西方列强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用简洁的话语来概括 内外交困 内外交困 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的主张 洋务运动的目的 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统治 材料 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文忠公全集 学习西方技术 师夷长技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恭亲王奕 中央 地方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主要代表 洋务运动措施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自强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求富 筹建近代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近代军事工业的开端 曾国藩李鸿章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远东第一大船厂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 70年代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的措施 安徽 安庆 福建 福州 自强 李鸿章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上海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3年 湖北 汉阳 湖北织布局 1893年 湖北 武昌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 90年代 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的措施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求富 轻工业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旅顺 威海卫 筹建三支海军 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南洋海军 三支海军舰队的规模和布防情况 培养近代人才 1 创办新式学校 1 世纪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2 派遣留学生 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 材料 甲午战争失败后 李鸿章伤感的反省 我办了一辈子事 练兵也 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 不过勉强涂饰 破房子 虚有其表 洋务运动的结果 失败破产洋务运动破产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结果 洋务运动的性质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听听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说的一番话 思考 1 为什么李鸿章说练兵 办海军都是 纸糊的老虎 2 李鸿章把自己比作一个裱糊 修补破房子的裱糊匠 那这所破房子指的是什么 3 由李鸿章的话中 你能分析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吗 不能使中国自强 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 维护封建统治 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活动与探究 重点突破 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一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 事实上 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 由此 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中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在这个国家里 占主导的仍然是旧式制度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1600 2000 中国的奋斗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 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局限 材料二 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l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 地主 商人 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 雇用工人进行生产 重点突破 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三 以上是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性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也就是 师夷之长技 取得的第一批成果 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洋务运动的作用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论从史出 中考指南 p56页21题 2 据右图 指出1842 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变化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1872 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特点 由上升到下降 1872 1890年外国轮船公司在华货物运送数量下降的原因 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经济侵略 3 下图所示内容是小军 小丽对中国近代工业所起作用的评价 小军 小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不正确的是哪一位 请说明理由 都不正确 小军没有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的评价 小丽没有一分为二的辩证地评价 一 洋务运动 2 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5 代表人物 4 目的 强兵富国 维护清朝的统治 7 内容 中央 奕訢 地方 李 张 左 曾 8 结局 标志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 口号 自强 求富 1 背景 内忧外患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 破产 前期 以 自强 为口号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 以 求富 为口号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建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9 评价 性质 局限 失因 进步 3 主张 师夷长技 特点 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六个企业 评价洋务运动 2 局限性 3 进步性 地位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1 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不能使中国富强 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经济侵略 性质 局限 失因 进步 中考链接 2014 江苏泰州 35 洋务运动中以 求富 为口号创办的民用企业不包括 a 汉阳铁厂b 开平矿务局c 上海机器织布局d 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 d 2014 贵州毕节 17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培养人才 改革行政机构 任用维新人士a b c d 答案 c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道 百日维新 的主要内容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 谭嗣同 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主张 变法图强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895年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创办 万国公报 组织强学会 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公车上书 意即 举子上书 汉朝时 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 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 公车 在这里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 因此历史上就称为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 时间 2 地点 3 代表 4 目的 5 结果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上书光绪皇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 请求变法图强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 最终失败 但轰动了全国 6 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主张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 背景 序幕 历史意义 性质影响 过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创办 万国公报 组织强学会 1898年6月 光绪帝支持 开始 百日维新 1895年 公车上书 发展 高潮 结局 代表 主张 教训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变法图强 特点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内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改革政府机构 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外国书籍 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 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思想科学技术的传播 高潮 百日维新 内容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戊戌变法 背景 序幕 历史意义 性质影响 过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创办 万国公报 组织强学会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的诏书 1895年 公车上书 发展 高潮 结局 代表 主张 教训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 资产阶级改良派 变法图强 特点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898年9月 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 内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维新派要杀的 贼 指谁 维新派为什么 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 死得其所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 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 思考 结局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了 但 虽骤起而卒蹶 后有作新中国史者 终不得不以戊戌为第一章 梁启超 材料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 成立学堂 学会 使当时 家家言时务 人人谈西学 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史 起思想启蒙作用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 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重点突破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 戊戌变法 背景 序幕 历史意义 性质影响 过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创办 万国公报 组织强学会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的诏书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政治近代化第一步 改良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895年 公车上书 发展 高潮 结局 代表 主张 教训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 资产阶级改良派 变法图强 特点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898年9月 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 内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材料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 成立学堂 学会 使当时 家家言时务 人人谈西学 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 中国近代史 1 背景 5 经过 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高潮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1898年 发展 创办刊物 中外纪闻 创建政体 强学会 思想论战 8 作用 7 结果 失败 失败根源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4 阶级派别 代表人物 3 主张 救亡图存 维新变法 9 启示 是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顽固势力强大 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目的 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三 明确要记什么 6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改革 2014 四川广安 19 在1895年到1898年间 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 严厉禁烟 抵御外侮b 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c 师夷长技 自强求富d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中考链接 答案 b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a 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b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 b 09南京中考 第10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8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百年历史 三次巨变 三大伟人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一 代表人及领导阶级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 二 过程 1 1894年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2 1905年 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3 创办机关刊物 5 高潮 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发刊词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主张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 爆发标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民报 兴起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发展 创建同盟会 开展武装起义 高潮 结局 辛亥革命 代表 主张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指导思想 过程 历史意义 1894年 檀香山 孙中山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孙中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推翻统治 废除建立 解决问题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清政府 民主共和国 土地 君主专制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核心 同盟会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旗帜 三民主义 前提 发展 核心 同盟会革命纲领 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 南风报 第一期上的插图 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中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 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是什么主义 雄鸡一声天下白 民族主義 辛亥革命形势图 甲午年 戊戌年 辛丑年 辛亥年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5 高潮 兴起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发展 创建同盟会 开展武装起义 高潮 武昌起义 标志 1912年1月1日南京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代表 主张 孙中山 黄兴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指导思想 过程 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 成果 小明问爷爷多大年龄了 爷爷回答说 我是民国18年出生的 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他的爷爷的年龄 按周岁算 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法 1912 1 年 民国 年 公元 年 兴起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发展 创建同盟会 开展武装起义 高潮 武昌起义 标志 结局 1912年1月1日南京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代表 主张 孙中山 黄兴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指导思想 过程 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 成果 宣统皇帝宣告退位的诏书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 辛亥革命后 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评价 性质 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进步性 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局限性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兴起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发展 创建同盟会 开展武装起义 高潮 武昌起义 标志 结局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1月1日南京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代表 主张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指导思想 过程 历史意义 影响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华民国成立 成果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 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 在檀香山 2 1905年组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在日本东京 3 提出 三民主义 领导辛亥革命 创立中华民国 中考链接 2014 江苏无锡 7 一位历史知名人士曾说过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 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 可以打倒 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以后 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 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横线处所说的应该是 a 维新变法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2014 黑龙江牡丹江 9 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 中国人民近代化的探索在艰难中前行 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 变法图强b 戊戌变法 民主科学c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d 新文化运动 自强求富 答案 c 2014 贵州毕节 18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孙中山领导的 发生在1912年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a b c d 答案 b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 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民主 科学马克思主义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推行 尊孔复古 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内容 历史意义 背景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 1915年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即 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等 口号 民主和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李大钊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每周评论 前期 四提倡 四反对 北大 新青年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推行 尊孔复古 的逆流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提倡民主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特点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 新世纪的曙光 现象一 1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性质 地位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现象二 2 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象三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 废除汉字 采用 世界语 钱玄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 绝对是两样 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不必拿什么国粹 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是片面的 偏激的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辩证取舍 择善而从 批判的继承 切勿生搬硬套 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内容 历史意义 背景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 1915年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 即 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等 口号 民主和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特点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李大钊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前期 四提倡 四反对 新青年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 推行 尊孔复古 的逆流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提倡民主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性质 地位 作用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 地位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 积极作用 进步性 中国人民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中考链接 13 2011年南京市 1920年秋开始 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 到1922年冬季 所有的文章课本一律废止 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 d 2014 山东滨州 9 表格式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 阵地b 旗帜c 代表人物d 影响 答案 c 2014 广东佛山 8 徐中约说 新青年 和 新潮 以及包括 每周评论 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 对传统主义的堡垒 旧文学 旧道德 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 发动了全面攻击 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 批判继承b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c 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d 完全否定 答案 d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半殖民地化 程度 条约 南京条约 开始 高度 时期 19c60 90s 19c90 20c初 20c初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马关条约 大大 完全 辛丑条约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启示 民族独立 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和保障 心路感悟 高度中国西方 时期 19c60 90s 19c90 20c初 20c初 器物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4c 18c 17c 18c 18c 19c末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器物技术 启蒙运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文艺复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启示 思想解放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社会的进步 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 心路感悟 特点 先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 或从学习器物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探索步骤上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说说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什么艰难曲折 学习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后 有何启示 心路感悟 要坚持对外开放 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思想解放 国家独立 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来自封建势力 列强的阻力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 人教版 中国近代化的趋势 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 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启示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国家独立 政权巩固 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奕 中央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孙中山 先进知识分子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代表人物 政治派别 19世纪60 90年代 资产阶级革命派 师夷长技 自强 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创办兴中会 同盟会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 前期 四提倡 四反对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自主建构 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变法图强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孙中山 黄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叶 2010 黄冈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从经济 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 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江南制造总局公车上书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新青年 图 图 图 图 1 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 图 和图 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 这说明了什么 3 从上述四个事件上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4 请为上述图片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1分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在中国行不通 从器物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探索充满艰辛 艰辛孕育新的发展 这是普遍的规律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近代化 也叫早期现代化 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 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 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 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 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 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确是正好相反的 2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器物变革 制度变革 思想变革 请分别举出其中一个历史事件 1 对于学者所说的西方近代的变革过程 请你结合17 19世纪中期西方在制度方面 器物方面变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制度变革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器物变革 开展工业革命 或第一次工业革命 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步入 蒸汽时代 器物变革 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 或辛亥革命 思想变革 新文化运动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批判地吸收 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 课堂作业 1 2012年呼和浩特市 康有为 粱启超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a 挽救国家危亡b 发展资本主义c 推翻封建专制d 引进西方学说2 2012 四川内江 关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表述 正确的是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宣传维新思想的是 民报 戊戌变法又称 百日维新 提倡民主 提倡科学a b c d 3 2012广东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张謇选择了实业 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 挽救中华民族b 实行君主立宪制c 推翻清朝政府d 建立民主共和国4 2012 贵阳 马关条约 签订后 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康有为 梁启超等爱国志士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五四运动d 新文化运动 a a a b 5 2012贵州都匀 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涌现各种思潮和主张 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 自强 求富b 戊戌变法 马克思主义c 辛亥革命 民主 共和d 新文化运动 民主 科学6 2012 齐齐哈尔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是 a 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b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 都在此之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7 2012 资阳市 杨湛生活在戊戌变法时期 下列可能是他所为的是 向光绪帝上书言事 开办新式学堂 参加中国同盟会 兴办工矿企业a b c d 8 11年江苏苏州中考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 是时代的见证 宣传民主维新 倡西学 发展资本主义 批判专制守旧 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 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五四运动d 新文化运动 b c c b 9 2012湖南株洲 中国和日本都曾经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 都遭受过西方国家的侵略 19世纪中后期 两个国家都进行了近代化的尝试 14分 材料一 消除封建割据 加强中央集权 创办近代企业 引进西方技术 允许土地买卖 承认土地私有 改革封建军制 建立近代化军队 提倡文明开化 大力发展教育 摘自岳麓书社 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经济上 设铁路矿务局 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保护和奖励农 工 商业的发展 奖励创造发明等 政治上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机构 澄清吏治 取消旗人特权 文化上 改科举 废八股 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军事上 裁汰旧军 精练陆军 扩建海军 摘自岳麓书社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我深知改革的难度 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 人民的支持 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又必须从国情出发 循序渐进的进行 但是改革只能前进 不能停滞 更不能倒退 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温家宝答记者问 1 材料一和材料二 分别出自日本与中国哪一次改革的内容 4分 2 请分析材料一中 条改革措施分别给日本经济 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4分 改革后的日本对亚洲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2分 3 你认为材料二中哪一条措施会遭到封建顽固派最激烈的反对 2分 4 结合材料三温总理的讲话 谈一谈你对当前中国改革的认识 2分 3 政治上裁撤机构 澄清吏治 取消旗人特权 2分 1 日本的明治维新 中国的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或百日维新均可 4 改革必须得到人民支持 坚持改革才有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级招采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试题库及答案(广东省)
- 护理冰袋小发明及小创造
- 腰椎病病人的护理
- 质量管理体系年终总结
- 远程会诊工作汇报
- 鞋子售后年终总结
-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思想政治考题及答案
- 2025普通住宅的买卖合同
- 2025防水材料购销合同(大象)
- 2025青岛市事业单位劳动合同
- (人教版) 高一 单词表(默写版)
- 新概念第一册单词默写表
- 手术室无菌操作技术
- 颅脑损伤后的代谢变化和营养支持
- 介入科规培出科小结
- 人工智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 第2章 Windows 10操作系统
- 教研活动: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可修改
- SF-三福的历史与文化 v2.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