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1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2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4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南通模拟)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较为科学地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c两项未涉及皇权相权矛盾,d项中皇权相权矛盾并不能消除,选择a项。答案a2(2013湖南模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项,人才选拔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答案c3(2013武汉模拟)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确;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答案c4(2013安徽联考)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解析从材料看,有效信息“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以判断,隋朝改变了过去选官的办法。故选 a项。答案a5(2013济南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能力。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但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要承受统治者剥削和压榨。答案d6(2013荆州模拟)唐诗有云:“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酒姥溪头桑袅袅,春巷摘桑喧姹女”。这些诗句反映出()。a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集贸市场的繁荣b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种植c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解析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种桑和麻,还有妇女采桑叶,唐朝有些地区已普遍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一方面是发展家庭副业的需要,也有流通的需要,故选b项。答案b7(2013洛阳模拟)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答案c8(2013临沂模拟)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答案d9(2013宜春模拟)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 ()。交通运输比较便捷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逐渐东移近海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 bc d解析从图上交通运输的路线分析。正确;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为北方,宋代后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从图上分析,唐以后的都城转向了北京、南京,正确;明成祖时定都北京,但是经济重心在长江以南地区,而当时受到北方蒙古族的威胁,因此符合史实。答案b10(2013北京模拟)以下宋明理学的言论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是()。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属于封建糟粕;c项体现了为国家、为百姓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答案c11(2013昆明模拟)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要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力”的史实有()。a秦始皇焚书坑儒b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 d元朝把理学定为科场程式解析把握材料中“政治意识形态”和“借助于权力”即可,a项是打击儒学,b、c两项未借助权力,选择d项,元朝皇庆二年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熹的思想被树立为官方的正统思想。答案d12(2013北京朝阳模拟)元朝疆域辽阔,被誉为“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a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b与匈奴、鲜卑等民族贸易加强c黄岩岛为郭守敬天文观测点之一 d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解析元朝的辽阔疆域包括黄岩岛在内,元朝都城在北京,因此a项不正确,与b项无关,d项是唐朝。故选c项。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绵阳模拟)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 业的辅助。从两宋开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材料二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宋朝经济的大发展, 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是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分析比较北宋首都东京与唐朝首都长安(见下图),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真实状况。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长安、北宋东京两城商业区分布的特点。结合材料 二、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能体现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哪些?(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概括归纳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中信息的归纳能力。根据图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工具发展情况归纳,体现了由落后到先进、种类增多、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其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对农耕技术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等内容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农业对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回答。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分析归纳能力。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上“住宅区”“商业区”的位置、分布、营业时间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此时宋代领先的经济、科技、外贸回答。答案(1)变化:由原始耒耜发展为先进的铁农具、牛耕,农具的种类、功能越分越细,农用动力由人力向人力畜力结合发展,用牛犁耕的技术发展进步。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实现了由集体耕作向家庭耕作的转变;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形式。(2)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专门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的种植专业户出现。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3)特点:长安城,居民区商业区严格分立(坊市分立);东京城,商业区分布在主要的街道、河流两旁,商业街出现(打破坊市分隔);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晓市、夜市),出现专业化的市场(鱼市)。表现:农村出现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小商品生产者;城乡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指南针的广泛使用,远洋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4(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50兵志材料二自唐以方镇亡天下,庸人狃之,遂为厉阶。然原其本末则不然。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材料三边防着重实际情形,以唐代北方游牧民族之盛,防区以疆域大、资源活用为有利。司令官以职业化,长久留任,与当地民情风土融洽才有功效。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能够发挥迅速确实的功效的一种结构。全国官僚机构的组织则先以仁义道德的立场,遣成行政的逻辑,一意保全大体,愿意牺牲局部。即在安禄山叛变之前,这两种组织精神相反,已经有了不能并存的趋向。藩镇诚然为患为祸,然则他们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仍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功用无形之中在技术上解决了很多极权政治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一种新体系,不能否认他们在历史的演进中,曾产生推陈出新的功用。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末五代出现的哪一历史现象?之后的北宋政权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2)材料二中黄宗羲针对“方镇”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其理由有哪些?(不准照抄原文)(6分)(3)材料三中关于“藩镇”的观点和材料一、二中哪一个的观点更接近?黄仁宇阐述的理由又有哪些?(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优化国家结构以维护国家稳定的基本认识。(3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即可得出答案是藩镇割据;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军事、行政、经济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即可得出是主张加强方镇权力;依据材料概括理由;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司令官以职业化,长久留任,与当地民情风土融洽才有功效。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能够发挥迅速确实的功效的一种结构”可得出作者的观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理由;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综合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1)历史现象:藩镇割据。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仅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2)主张:扩大沿边方镇的权力,限制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