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山东适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 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创新设计】(山东适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 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创新设计】(山东适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 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创新设计】(山东适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 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创新设计】(山东适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限时规范训练) 第4课时 王安石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时王安石变法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的“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领域目的主要措施作用经济积贫局面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续表军事强兵以改积弱局面以“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进行“省兵”;以“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强兵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政治选用保证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惟才用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教训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战斗力弱,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4宋神宗支持变法史料一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年代收入(贯)支出(贯)1021年15 085万余12 677万余1049年12 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1 613万余13 186万余导读: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入不敷出的严重状况,这是“冗兵、冗官、冗费”的结果。史料二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导读: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纵容兼并)。史料三北宋农民负担表项目景德年间庆历年间商税450万(贯)1 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 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 233万(贯)4 400万(贯)导读:北宋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史料四(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导读: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史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民举息于豪民,今之贫民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导读:王安石试图用青苗法限制高利贷商人的盘剥和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以法令形式处理国家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史料二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导读:通过方田均税法达到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的多重目的。史料三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导读:这反映出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历史钩沉】 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就被废除。【现实链接】 从关注“三农”的层面,看待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功用。【热点材料】 温总理曾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提出著名的“三不足”论断,意谓不畏惧自然灾异现象,不拘泥于前人的法规制度,不害怕人间的闲言碎语。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被温总理高明地化用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三不足”完全可以被赋予新的涵义,新的思想。而且,此话和林则徐的名联连在一起说,更升华了不断革新的勇气。思考: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当前开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谈谈你的认识。提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结果都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以理财富国为中心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拓展思考: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但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就连下层的平民也不支持变法,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开辟财源,以更多获取税收、积累财富,这违背了经济规律,同时其实施的方法过于激进。1(2013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王安石认为“理财为方今先急”,把“理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根据“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理财主张,指导思想从主张里归纳。第(2)问,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无术”、“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3)问,王安石的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仁的思想。是为了挽救北宋危机,体现社会责任,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答案(1)理财主张:节用、生财、流通。指导思想:开源节流。(2)政策:国家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影响: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思想:义(仁);经世致用。2(2010山东文综,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育改革的理解和认识。第(1)问紧扣材料一中的“诗赋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