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4节翻译句子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4节翻译句子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4节翻译句子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4节翻译句子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创新设计】(山东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4节翻译句子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翻译句子板块一考点对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阴、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 偾军:溃败的军队。1下面括号中补写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奇其才,俾(花云)将兵略地b(太祖)命(花云)趋宁国c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侍儿)养之d太祖亦泣,置儿(于)膝上解析对于a、b两项,可用语法分析法和古今比照法,将这两个句子翻译一下,不难发现省略的是“太祖”和“花云”。c项,应用语境推断法,根据上文“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可发现“侍儿”就是“孙”,他是嘱咐“渔家”来养活花云的儿子。d项,可用语法分析法和古今比照法,翻译一下很容易就会发现省略了表示“在”的介词“于”。答案c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城破,吾夫必死”不同的一项是()a擢总管,徇镇江 b陈友谅以舟师来寇c被掠至九江 d遇偾军夺舟弃江中解析例句和a、d两项都可用语境推断法。例句:根据“吾夫必死”,可推知“城破”为“城池被攻破”,该句是被动句。a项,根据上文“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可知花云是被提拔。d项,根据下文“浮断木入苇洲”,可知两人是被弃江中。b项,可用语法分析法,从“来寇”中可知该句无被动。c项,可用格式对应法,“被”字很明显表示其是被动句。答案b3下面句子的句式,与“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不同的一项是()a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 b兵陷山泽中八日c云妻郜祭家庙 d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解析例句与三个选项都有由“于”领起的介词结构,有一定的迷惑性。此时可主要采用古今对照法,将这几个句子逐一翻译。例句“谒太祖于临濠”直译的话为“拜谒太祖在临濠”,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译为“在临濠拜谒太祖”,属于介词结构后置。a项,不能直译为“太祖建立行枢密院在太平”,而应译为“太祖在太平建立行枢密院”。c项,不能直译为“花云的妻子郜氏祭祀在家庙”,而应译为“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d项,不能直译为“他的五世孙请求向明世宗”,而应译为“他的五世孙向明世宗请求”。所以这三句与例句一样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只有b项可直译为“军队陷入山中洼地长达八天”,不属于倒装。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译文:_(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译文: _答案(1)贼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2)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子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参考译文】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就会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面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领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十分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护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这些地方都被攻了下来。经过马驮沙时,遇到数百名凶悍的强盗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擂鼓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破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祭祀他。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告,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偷偷带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后代啊。”太祖给小孩赐名为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板块二整体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丁酉丙午,武帝殂。时皇子昌在长安,内无嫡嗣,外有强敌,宿将皆将兵在外,朝无重臣,唯中领军杜棱典宿卫兵在建康。章皇后召棱及中书侍郎蔡景历入禁中定议,秘不发丧,急召临川王于南皖。侯安都军还,适至南皖,与临川王俱还朝。安都与群臣定议,奉王嗣位,王谦让不敢当。皇后以昌故,未肯下令,群臣犹豫不能决。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远!临川王有大功于天下,须共立之。今日之事,后应者斩!”即按剑上殿,白皇后出玺,又手解蒨发,推就丧次,迁殡大行于太极西阶。皇后乃下令,以蒨纂承大统。是日,即皇帝位,大赦。侯安都恃功骄横,数聚文武之士骑射赋诗,斋中宾客,动至千人。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检问收摄,辄奔归安都。上性严整,内衔之,安都弗之觉。每有表启,封讫,有事未尽,开封自书之云:“又启某事。”及侍宴,酒酣,或箕踞倾倚。尝陪乐游园禊饮,谓上曰:“何如作临川王时?”上不应。安都再三言之。上曰:“此虽天命,抑亦明公之力。”宴讫、启借供帐水饰,欲载妻妾于御堂宴饮。上虽许之,意甚不怿。明日,安都坐于御座,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会重云殿灾,安都帅将士带甲入殿,上甚恶之,阴为之备。及周迪反,朝议谓当使安都讨之,而上更使吴明彻。又数遣台使按问安都部下,检括亡叛。安都遣其别驾周弘实自托于舍人蔡景历,并问省中事。景历录其状,具奏之,因希旨称安都谋反。上虑其不受召,故用为江州。五月,安都自京口还建康,部伍入于石头。六月,帝引安都宴于嘉德殿,又集其部下将帅会于尚书朝堂,于坐收安都,囚于嘉德西省,又收其将帅,尽夺马仗而释之。因出蔡景历表,以示于朝,乃下诏暴其罪恶,明日,赐死,宥其妻子,资给其丧。(资治通鉴陈纪,有删节)【注】 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中领军杜棱典宿卫兵在建康典:掌管。b安都与群臣定议,奉王嗣位 嗣:继承。c检问收摄,辄奔归安都 摄:管理。d上甚恶之,阴为之备 备:准备。解析“摄”应为“捉拿”。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四方未定,何暇及远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迁殡大行于太极西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安都弗之觉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尽夺马仗而释之 拔剑撞而破之解析a项,“何”分别为副词,用在句首表反问,哪有,怎么;疑问代词,为什么。b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处所,在;介词,表对象,对于;c项,“之”分别为代词,做“觉”的宾语;动词,到去。d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可不译。答案d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直接说明侯安都“恃功骄横”的一组是()今日之事,后应者斩数聚文武之士骑射赋诗尝陪乐游园禊饮,谓上曰:“何如作临川王时?”安都坐于御座,宾客居群臣位,称觞上寿上虽许之,意甚不怿因希旨称安都谋反a b c d解析是侯安都拥立临川王时恐吓群臣之言;是说皇帝对侯安都的过分要求非常生气;乃蔡景历所为。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武帝驾崩,国家内忧外患,章皇后召集杜陵、蔡景历等人商议,秘不发丧并急召临川王陈蒨回朝继承皇位,以抵御外侮。b侯安都与临川王一块回朝,侯安都与章皇后商议由临川王继承大统但被临川王陈蒨严词拒绝,侯安都逼迫群臣拥立临川王即位。c侯安都骄横狂妄,其部下将领也有很多人不遵守法令制度,并曾向皇帝借帷帐和彩船,载妻妾去皇帝的宫室摆宴饮酒。d文帝多次派御史台的官员审讯侯安都的部下,清查他们逃亡叛乱的事情,而蔡景历将其举动记录下并向文帝告发。解析“侯安都与章皇后商议由临川王继承大统但被临川王陈蒨严词拒绝”错,原文为“安都与群臣定议,奉王嗣位,王谦让不敢当”。答案b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即按剑上殿,白皇后出玺,又手解蒨发,推就丧次。译文:_(2)及周迪反,朝议谓当使安都讨之,而上更使吴明彻。译文:_答案(1)于是手握剑柄走上宫殿,要求皇后拿出玉玺,又亲手解开陈蒨的头发,推他站到了丧事中(皇位继承人应该站)的位置上。(2)到了周迪造反时,朝中议论说应该派侯安都去讨伐,但文帝却另派了吴明彻。【参考译文】丁酉丙午,陈武帝病逝。当时皇子陈昌被俘在长安,陈朝国内没有嫡亲的皇位继承人;国外又有强大的敌人,有经验的老将都带兵在外头;朝廷里也没有重臣,只有中领军杜棱掌管宫廷宿卫军还在建康。章皇后召集杜棱和中书侍郎蔡景历进入宫禁之中商量主意,决定秘不发丧,紧急从南皖召回临川王陈蒨。侯安都的军队回朝,正好到达南皖,听到消息,就和临川王陈蒨一起回到朝廷。侯安都与各位大臣商量,决定拥戴临川王继承皇位,临川王表示谦让不敢接受。皇后因为皇子陈昌的缘故,也不肯下这个命令,大臣们犹豫着不能做出决定。侯安都说:“现在四方都不安定,哪有工夫想那么远!临川王为国家立有大功,我们必须共同拥立他为国主。今天之事,迟疑而不立即答应的人一律斩首!”于是手握剑柄走上宫殿,要求皇后拿出玉玺,又亲手解开陈蒨的头发,推他站到了丧事中(皇位继承人应该站)的位置上,并把棺材迁到太极殿西阶,隆重地为陈武帝发丧。皇后这才下了命令,让陈蒨继承皇帝位;当天陈蒨就即位,颁布了大赦天下令。司空侯安都自恃有功骄傲蛮横,屡次纠集文人武士骑射赋诗,家里的宾客,往往多到上千人。部下将帅,大都不遵纪守法,遇到被检举搜捕捉拿,常常投奔侯安都。陈文帝性格严厉,对他怀恨在心,而侯安都却毫无觉察。每逢向皇帝上表启事,信已经封好,想到有些事还没有写完,又拆开封口补写:“又启奏某某事。”在侍候皇帝宴会时,酒喝得痛快时,有时就伸腿而坐歪斜着身子。他常陪文帝到乐游园举行修禊宴饮,饮酒时对文帝说:“现在比做临川王时如何?”文帝不理他。侯安都却再三提这件事。文帝说:“这虽然是天命,却也是靠您的力量。”宴饮结束,侯安都向文帝借帷帐和彩船,要载上妻妾去皇帝的宫室摆宴饮酒。文帝虽然允准了他的要求,心里却很不高兴。第二天,侯安都坐在皇帝的座位上,宾客们坐在大臣的位子上,举杯向他敬酒。恰巧重云殿发生火灾,侯安都率领将士携带兵器来到重云殿,文帝非常恨他,私下做了准备。到了周迪造反时,朝中议论说应该派侯安都去讨伐,但文帝另派了吴明彻。文帝还屡次派御史台的官员审讯侯安都的部下,清查他们逃亡叛乱的事情。侯安都派别驾周弘实投身到中书舍人蔡景历那里,探听中书省的机密。蔡景历把他的行动一一记录下来,报告了文帝,迎合文帝的旨意说侯安都要谋反。文帝考虑到侯安都不会接受召命,所以任命他去江州当刺史。五月,侯安都从京口回建康,部下的军队开进石头城。六月,文帝招侯安都到嘉德殿宴饮,又召集侯安都部下的将帅到尚书省的大厅见面,在座上逮捕了侯安都,把他囚禁在嘉德西省,又逮捕了侯安都的将帅,没收了他们的马匹兵器后又予以释放。还拿出蔡景历所上的奏报,向朝中的官员们出示,随即下诏公布了侯安都的罪恶;第二天赐他自尽,宽恕了他的妻儿,并资助他们办丧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注】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再拜而辞曰辞:谢绝。b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 胜:全,尽。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 幸:侥幸。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 辟:开辟。解析辟,通“避”,避开。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此非所以为治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解析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c项连词,可译为“那么”“就”;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d项与“以”连用,意为“认为是”;动词,演奏。答案a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是时景公繁于刑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公胡不雪之以政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a b c d解析是说景公刑法太多。是管仲建议桓公雪耻。是韩非子认为孔子的话是不对的。答案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就减少了五种刑法。韩非子认为晏婴是借巧妙的言辞来劝谏景公。b景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几天后百姓纷纷唱起了赞歌:公平啊,公平啊!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法,赏罚分明,该治罪的要治罪。否则,老百姓就容易做坏事,社会就要陷入混乱。d孔子认为文王献出方圆千里土地,请求纣王解除炮烙之刑,从而得到天下人心,是个仁慈的人、聪明的人。解析原文的“公”,是指齐桓公。答案b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译文:_(2)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译文:_(3)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译文:_答案(1)再说我晏婴家里贫穷,依靠购买食物过日子,而早晚都要到市场,不可以远离它。(2)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得当,却以用刑过多进行劝说,这不是很荒唐吗?(3)纣王因文王扩大疆域得到人心而憎恨他,他自己又轻易放弃土地而争取人心,这就更被纣王怀疑。【参考译文】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说:“先生住房很小,又靠近市场,请先生搬家到豫章的园林中去吧。”晏子拜了两拜推辞说:“再说我晏婴家里比较贫穷,依靠购买食物过日子,而早晚都要到市场,不可以远离它呀。”齐景公笑着说:“先生家熟悉市场行情,知道物品的贵贱吗?”当时齐景公治政多使用刑法,晏婴回答说: “刖鞋贵而单底鞋很便宜。”齐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晏婴回答说:“是刑法多了。”齐景公吃惊得变了脸色说:“我难道很残暴吗?”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