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随想范文.doc_第1页
教学工作随想范文.doc_第2页
教学工作随想范文.doc_第3页
教学工作随想范文.doc_第4页
教学工作随想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工作随想范文 教学工作感悟怎么写,关于教学工作随想,请看下文。 语文教学随想【1】 11月中旬,一位同事请假,我被学校安排去接替她原来任教的那个班的语文课。 这个班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个纯民族班,学生全镇最边远的大山深处的苗家子弟,原有的文化基础都很差,他们中的多数人习惯于用苗语交流,几乎不会说普通话。 他们似乎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听原任课老师说,有几位学生还处于只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其他的课本知识几乎还是零的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这个班是七年级(1)班,上他们班的第一节语文课,那是一个星期三的早晨,我拿着课本走进教室,全班学生用一种久违而又陌生的期盼的眼神愣愣的看着我,新奇的目光中更多的是期待,期待里隐隐约约的透出几分怀疑与不信任,-这个又瘦又小的老师能把我们教好吗?一份惊喜交集的沉重感白驹过隙般掠过我的脑海,随即又是那样的如释重负. 上新课之前,我先询问他们,原来的语文老师是怎样上语文课的,已经上到哪篇课文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是十六课,另一些人却说是十七课。 我环视教室里所有的学生一眼,发现很多的学生还在手忙脚乱的在桌箱里翻找课本,很少的几个学生是已经把课本翻好平放在课桌上,并用一种渴望的神情盯着讲台前的我。 几秒钟之后,我加重语调提高声音又问一句: “到底是十六课还是十七课?” 悉悉索索的一阵之后,他们的声音算是统一了,一致的大声回答是: “十七课!”十七课是看云识天气。 “这篇课文老师是否全部讲完了?”接下来,我问。 “早就讲完了!”回答的声音是那样的响亮和整齐而充满激情,我不由得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 心想,这个班和其他的班也没什么两样呀!内心里已经完全接纳了他们。 中途来接一个班的新课,我总喜欢用朗读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来了解他们。 趁着他们的热情未退,我示意他们静下来,说全班齐读十七课看云识天气。 6分钟过后,课文算是读完了,但让我想像不到的是,有学生把课文中“好象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中的“鳞”,读成“鱼”;把“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中的“绸”读成“周”;把“大风雨的征兆”中的“兆”读成“北京”的“北”等。 我指出课本中读错的地方,把“鳞”“绸”“兆”等字用粗笔画重重的书写在黑板上,并注上拼音,让全班齐读三次,好让读错字的同学增加印象。 之后我说: “刚才读课文时,把黑板上的字读错的同学,现在明白这几个字的读音了吧。 ”边说边把目光不轻易的投向那位先前读错字的学生。 在我的目光与他目光碰撞的那瞬间,我看到了他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羞色和淡淡的歉意,但他却还是大声的说:“明白了!”顿时,我感受到了理解与宽容的力量。 快下课时,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母亲。 我想,这个每天都挂在我们身上的字眼,这个熟悉而充满人间关爱的词语,定然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吧。 一星期之后,收作文的时间到了,学习委员却只把少得可怜的11个本子递到我手上。 要知道,这个班坐在教室里的人数是64人呀,居然有这么多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工作几年来,我上过的班级,语文基础都比较差。 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浓厚的,激情浓烈的,自觉性也是比较强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很少的,也从没有有这么多人集体性不能完成任务的。 如何激起这班可爱的苗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发挥学习语文的最大潜力,提高语文素养。 这便是今后摆在我眼前最为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此后,白天我认真注意的观察他们,找时间接近他们,或与他们三五成群的交谈,或是个别对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熟悉了解他们,努力寻找他们学习语文的突破口,并主动联系他们的家长、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 夜晚躺在床上,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笑脸。 于是,翻阅资料,冥思苦想,一个个新奇的想法瞬时在大脑闪现,激起阵阵莫名的惊喜,而又一次次被质疑和否定。 最终,我还是循规蹈矩,从阅读课文入手,相信那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谚语的哲理。 每天的语文课,我都会提前到教室,让他们朗读前节课学习过的课文,这样虽说枯燥无味,但他们并不反感。 经几星期的反复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原来金口难开、从不读书的那位留着齐腰辫子的男生杨国定,也会大声的摇头晃脑的朗读起来了,那位羞怯怯的小女生张明珍,也不再是一上课就把头埋藏在课本里了。 他们对学习过的课文,每一课都反复读过几遍以后,我以点号数的方式抽样检查学过的内容,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上过的课文已能流利的独立诵读,有些课文(古诗词)和重要段落还能背诵了。 记得学校安排第三次“月考”检测那周,由于有其他工作安排,我没有被安排监考和批改检测试卷,也不知道这次检测的情况怎样。 之后到教室上课,坐前排那个性格外向、大胆活泼叫杨正翠的女生轻声的问:“老师,我们班这次有人及格吗?”我如实的告诉她,我不知道,但我答应会尽快到教务处查询后告诉他们。 第二天,我抱着试卷走进教室,全班立即潮水似的沸腾了起来,有人说:老师,别念分数!有人却说:老师,念,念分数!但不希望念分数的人占多数。 我平时也没有当着全班念分数的习惯。 发第一份试卷,我点到“汪育英”这个名字时,全班安静极了,教室里轻微的回荡着我的声音。 几秒钟之后,汪育英把试卷拿下去了,有几个声音在小声的问:多少分?我随口而出,100分!因为汪育英是这个班的班长。 第二个是杨荣章,也有几个声音在问多少分,我还是那句100分,并微笑着环视教室一眼,随即有几学生笑了起来,之后是大家都笑了起来!发第三份试卷时就没有人再问了。 试卷发完,教室里就更是沸腾了,有人开始在问你多少分他又是多少分的,有人竟在教室里穿梭了起来,看这个人的试卷后又去看另一个人的,有人干脆拉别人拿试卷的手说,让我看看你的嘛!我想,这种对待分数的关心与热情,不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吗?为什么不借机激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呢?于是,我示意他们坐好,全班安静后我认真严肃的对他们说: “看得出,你们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分数的,对吧?” “是的!”他们也毫不掩饰的大声回答说。 “那你们希望自己应该得多少分才满意呢?” “肯定是及格或是更高一些了!” “那及格的分数是如何得到的呢?上课趁老师不注意说话、睡觉、做小动作,能得吗?” “是经过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的!” “不是!”他们回答的声音总是很响亮。 “要有好的成绩,今后将怎么办呢?相信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了吧!从今天开始,知道上课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吧! “知道了!”全班齐声回答说。 这之后的语文课堂上,原来那位叫田应周的爱说话的小男生,只要他开始东张西望,或是手不自觉的乱动时,就会有人悄无声息的暗示他,他又惊醒似的看一眼讲台上的我,严然一副安静的神态,认真的听起课来。 今天,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掌握的文化知识,比不上基础较好的其他班级,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比其他的人差。 明天,只要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思考问题,主动的站起来朗读课文,背诵诗词,涌跃的回答提问,完成学习任务,进步就会是无法估计的。 今天的课堂上,他们已找回了自信,鼓起了学习的风帆,不再为成绩的好坏而失望悲伤,他们能笑着说不知道,也能笑着说我下次努力。 作为老师,并不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关键是能让那些失去信心的人能找回自信,相信自己,战胜自悲,克服困难,全身力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即使进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让人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但他们发自内心真心愉快的笑声,积极上进幸福乐观的精神,面对困难,笑对生活的人生态度,不也是落差中完美的笑声吗? 小学数学感悟【2】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解题”和“计算”,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 在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我认为,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兴趣,让小学生乐学、会学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此,我有如下做法: 一、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1、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厘米的认识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 有的学生量出5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 于是,我会引导学生,“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所发现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 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 2、教材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小操场,量小操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 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 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