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三部分 专题07 极值法.doc_第1页
【备战】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三部分 专题07 极值法.doc_第2页
【备战】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三部分 专题07 极值法.doc_第3页
【备战】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三部分 专题07 极值法.doc_第4页
【备战】高考化学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第三部分 专题07 极值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前30天之备战2013高考化学冲刺押题系列第三部分 专题07 极值法 极端法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种技巧性解法,它适用于混合物的计算。这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是假设只有混合物中的某一成份,通过计算得出两个极端值,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例1、8.1克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克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例2、t时cuso4 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5g, 将32gcuso4白色粉末加入m克水中形成饱和cuso4溶液并有cuso45h2o晶体析出,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18g m 128g (b) 36g m 180g (c) 18g m 128g (d) 36g m 180g 分析:该题中cuso4溶于水时形成饱和溶液且有部分晶体析出,即它处于饱和溶液和晶体之间,用极端法解此题可带来很大方便。解:假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利用溶解度,找到如下关系: 100 : 25 = m : 32 m = 128g假设恰好全部形成晶体,则有: cuso4-5h2o-cuso45h2o 16090 32 m 例3、mg, fe, al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2.8l,则金属混合物中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不可能的是 (a) 0.12mol (b) 0.15mol (c) 0.08mol (d) 0.10mol分析:物质的量相等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时产生h2的量只与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有关,而已知的三种金属mgalfe其中mgfe在反应中均呈现+2价,可把它们都看成一种成分,al在反应中呈现+3价,把它看成另一种成分。则把该混合物转化成+2价的金属和+3价的金属组成的混合物,然后用极端法来计算和判断。解:假设全部是mgfe,设它们的物质的量之和为xmol,产生的h2有如下关系: mg(fe)-h2 1mol 22.4l x 2.8l解得: x = 0.125mol分析:fe与稀hno3恰好完全反应的情况有三种:fe全部生成fe(no3)3,或全部生成fe(no3)2,或fe(no3)3和fe(no3)2都有。不同情况下hno3的质量分数不同,生成的fe(no3)2或fe(no3)3是两种极端情况,故可以用极端法完成。 当生成的硝酸盐为fe(no3)3和fe(no3)2的混合物时,稀hno3的质量分数应介于24%和36%之间,该题中稀hno3的质量分数应属于一个范围,且应包括两个极端值,故稀hno3的质量分数为24%x36%,这才是本题完整的答案。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极端法解题可给化学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利用这种方法解题时,应注意有的答案包括了两极端值(如例四),而有的答案则不包括两极端值(如例一二三),这要根据题意灵活判断。极端法大多用于计算类选择题中,这类题目若用常规方法往往因条件不足而无法完成,故将题中混合成分极端对待,假设只有其中一种成分,分别计算,最后加以讨论而确定答案。 【母题与衍生】【母题1】向300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 co2气体(标准状况),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11.9g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的组成及其质量各为多少克?所用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分析】先由极端假设法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设定2.24l co2与koh溶液反应所得产物只有一种,即k2co3或khco3。若只生成k2co3,由c原子守恒可求得m(k2co3)=138g/mol=13.8g;若只生成khco3,由c原子守恒可求得m(khco3)=100g/mol=10.0g。而题设质量为11.9g,故该白色固体由k2co3和khco3组成。由c原子守恒可得:n(co2)=n(k2co3)+n(khco3)=0.100mol。设k2co3的物质的量为amol,则khco3的物质的量为0.100mol-amol。则由138g/molamol+100g/mol(0.100mol-amol)=11.9g,解之得:a=0.050mol。所以m(k2co3)=0.050mol138g/mol=6.90g,m(khco3)=0.050mol100g/mol=5.00g。由k+离子守恒可得:n(koh)=2n(k2co3)+1n(khco3)=20.050mol+10.050mol=0.150mol。所以c(koh)=n(koh)/v=0.150mol/0.300l=0.50mol/l。【衍生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3y2(g) 2z(g)的反应,其中x2、y2、z的起始浓度依次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ac(z)0.5 moll1bc(y2)0.5 moll1或c(z)0.1 moll1cc(x2)0.2 moll1或c(y2)0.6 moll1dc(z)0.4 moll1【衍生2】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此碱金属可能是( )(a)na (b)k (c)rb (d)li【解析】本题若用常规思路列方程计算,很可能中途卡壳、劳而无功。但是如果将1.4g混合物假设成纯品(碱金属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以确定是哪一种碱金属。假定1.4g物质全是金属单质(设为r) 假定1.40g全是氧化物设为r2o则:rroh m 则:r2o 2roh mmr 17 2mr+16 181.40 (1.79-1.40) 解之mr=61 1.40 (1.79-1.40) 解之mr=24.3既然1.40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24.361之间。题中已指明r是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介于24.361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9。【衍生3】将标准状况下的no、no2、o2的混合气体充满容器,倒置于水中完全溶解,无气体剩余,若产物也不扩散,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值范围是() a. c b. c c. c d.无法确定 【衍生4】0.03mol cu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no2、n2o4)混合气体共0.05mol 。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30 b.46 c.50 d.66【解析】设no、no2、n2o4三者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z, x + y + z = 0.05-式则依据电子守恒可得:3x+y+2z=0.06-式,式减去式得:2x + z = 0.01故no物质的量的极值为0.005 mol ,n2o4物质的量的为极值0.01 mol若no物质的量的为0.005 mol,则no2为0.045 mol= =44.4若n2o4物质的量的为0.01 mol,则no2为0.04 mol = =55.2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介于44.4和55.2之间。【答案】bc【点拨】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专家预测】1、3g碳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若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求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2、5.6g不纯铁在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0.21g,则铁中混入物质可能是()a、(zn) b、(cu) c、(al) d、(c)解:本题中由于碳、铜均不与酸反应而生成的h2。(1)假设5.6g 中“混入物质”质量趋近于零,则铁的质量趋近于5.6g。此时,设铁的质量为5.6g,则生成的h2的质量为x,由fe + h2so4= feso4 + h2 易解得x=0.2g,这种情况下,生成氢气的质量将趋近于0.2克。(2)假设铁的质量趋近于零,则混合物中铝或锌的质量趋近于5.6克。假设铝的质量为5.6g,则设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y由2al + 3h2so4= al2(so4)3 + 3h2易解得y=0.62g,这种情况下,生成氢气的质量将趋近于0.62克。假设锌的质量为5.6g,则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由zn + h2so4= znso4 + h2易解得z=0.17g,这种情况下,生成氢气的质量将趋近于0.17克。3.已知在高炉中有下列反应:fe2o3 + co = 2feo + co2 ,反应形成的固体混合物( fe2o3 ,feo )中元素铁和氧的质量比用mfe:mo表示,上述固体混合物中 mfe:mo,可能是 (选填a、b、c多选扣分)。a、21:9 ; b、21:75 ; c、21:64.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个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着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开始反应加入量如下,a、b、c均为4摩尔,d为6摩尔,f为2.0摩尔,设e为x摩尔。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调节反应器的温度,在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1)若x = 4.5,则在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 (填“正反应”或“负反应”)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2)略(1996全国高考题) 可移动隔板解:欲使起始反应维持正反应方向进行,x 最大值意味着d或者全部趋近于完全反应 假设d气体趋近于完全反应,则 d(气) + 2e(气)2f(气)起始量(mol) 6.5 x 2.0变化量(mol) 6.5 13.0 13.0平衡量(mol) 0 ( x 13.0 )15.0由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量之和为12mol,可得0 +(x 13.0)+ 15.0 = 12, 解得x = 10.0mol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d、e、f的量均要大于0,而e的量x 13.0 = 3.0(负数),故d全部反应掉显然不成立。 若e气体趋近于完全反应掉,则 d(气) + 2e(气) 2f(气)起始量(mol) 6.5 x 2.0变化量(mol) 0.5x x x平衡量(mol) 6.50.5x 0 2.0+x由达到平衡后的各物质的量之和为12mol可知(6.50.5x)+ 0 + (2.0 + x )= 12解之得x = 7.0mol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故达到平衡时d、e、f的量均要大于0。气体e不可能全部反应掉,x = 7.0mol只是一个最大极限值,因此x 7.0mol。5.已知一氧化碳和某气体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5%,则该气体是( )a、co2 b、so2 c、no2 d、n2o5若混合物中另一种气体为so2时,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趋近于(162)/( 32+162)100% = 50%;若混合物中另一种气体为no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趋近于(162)/( 14+162)100% = 70%;若混合物中另一种气体为n2o5,则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趋近于(165)/( 142+165)100% = 74%。由极限思想可知55%必须在57%和另一个质量分数的区间内,因此本题中另一种物质只能是so2,故选b。6.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4.0g,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溶液,最后得到干燥固体5.0g,则该碱金属元素是( )a. li b. na c. k d. rb7. 把4.0g混合物假设为纯净物(碱金属单质r或氧化物),即可求出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若4.0g物质全部是单质则: 若4.0g物质全部是氧化物r2o则:r roh r2o 2rohm m+17 2m+16 2m+344g 5g 解得m=68 4g 5g 解得m=28若4.0g物质全部是氧化物r2o2则: r2o2 2roh 2m+32 2m+34 4g 5g 解得m= -12 (由此可知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复杂氧化物均不符合题意)因4.0g物质是单质及氧化物的混合物,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在2868之间,而k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故c符合题意。8.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1.5g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ml浓度为0.5mol/l的hcl溶液中和,则生成物的成分是( )ana2o bna2o2 cna2o和na2o2 dna2o2和nao29.由na、mg、al三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共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0.5g氢气,则此混合物中必定含有( )a. al b. mg c. na d.都有可能解析:本题利用极值法把0.5g氢气看成是仅由一种金属与盐酸反应产生。先求出na、mg、al分别与足量盐酸产生0.5g 氢气所需的质量:2na h2 mg h2 2al 3h246 2 24 2 54 6m(na) 0.5g m(mg) 0.5g m(al) 0.5g解得m(na)=11.5g;m(mg)=6g;m(al)=4.5g。再根据平均值原理知一定含有na。故选c。10.某k2co3样品中含有na2co3、kno3和ba(no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6.9g样品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若再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4.5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kno3和na2co3,没有ba(no3)2b、肯定有kno3,没有ba(no3)2,还可能有na2co3c、肯定没有na2co3和 ba(no3)2,可能有kno3d、无法判断1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x(g) + 4y(g) 2p(g) +3q(g),已知x、y、p、q初始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mol、0.4mol、0.2mol、0.3mo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可能的是( ) a、n(x)=0.15mol b、n(y)=0.9mol c、n(p)=0.3 mol d、n(q)=0.55mol由于反应的可逆性,反应完全进行到底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范围是:0 n(x) 0.2、0 n(y) 0.8、0 n(p) 0.4、0 n(q) 0.6,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12.在某条件下,容器内有如下化学平衡:a(g) + 4b(g) 2c(g) +d(g)。此时a、b、c的物质的量均为amol,而d的物质的量为dmol。(1)改变a的取值,再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可使反应达到新的平衡,并限定达到新平衡时,d的物质的量只能在d/22d之间变化,则a的取值范围是_(用含a、d的式子表示)。解析:如平衡正向移动,采用极值法,转化生成d为dmol,即d在新平衡中的物质的量为2dmol,转化关系如下:a(g) + 4b(g) 2c(g) + d(g)旧平衡 a a a d转化 d 4d 2d d新平衡 (ad) (a4d) (a2d) 2d要求ad0、a4d0同时成立,即a4d。如平衡逆向移动,采用极值法,d转化了d/2mol,即d在新平衡中的物质的量为(ad/2)mol,转化关系如下:a(g) + 4b(g) 2c(g) + d(g)旧平衡 a a a d转化 d/2 2d d d/2新平衡 (a+d/2) (a+2d) (ad) (ad/2)要求ad0即ad。即a的取值范围是a4d。13.在标准状况下,将no2、no、o2的混合气体充满容器后倒置于水中,气体完全溶解,溶液充满容器。若产物不扩散到容器外,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32140128122.4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14.18.4g naoh 和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经过充分反应后排除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解析: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可能有:naoh+ nahco3 = na2co3+h2o- 2nahco3 = na2co3+ co2+ h2o- 40 84 106 168 106究竟按何种情况反应,必须判断出naoh与nahco3在反应中何者过量,然后才能进行计算,借助极值法,能使判断方便直观。设18.4g 固体全为naoh,则受热不减少,剩余固体18.4g;设18.4g 固体全为nahco3,则按反应,剩余固体(18.4g84 g/mol)106 g/mol=11.6g;设18.4g 固体恰好按完全反应,即混合物中m(naoh)=18.4g40(40+84),则m(剩余固体)= 40+8418.4g4040106=15.7g 。 因现剩余固体16.6g,介于15.7g和18.4g之间,所以naoh过量。naoh+ nahco3 = na2co3+h2o m40 84 106 1810g18.4gx=8.4g 18.4g16.6 gm(naoh)= 18.4g8.4 g = 10 g m(naoh) = 100 = 54.315.含8.0g naoh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h2s后,将得到的溶液小心蒸干,称得无水物7.9g,则该无水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na2sb、nahs c、na2s和nahsd、naoh和nahs16.在同系物c10h8(萘)、c16h10(芘)、c22h12(苯并苝)中,碳的最大百分含量是( )a、100% b、93.75% c、56% d、97.3% 解析:根据萘、芘、苯并苝三者的分子式可以发现相邻的两物质相差c6h2,因此通式为c6n+4h2n+6。从通式分析,n值越大,碳的质量分数越高,当n趋于无穷大时,即得含碳质量分数最大值。w(c)max=limn12(6n+4)12(6n+4)+2n+6limn=124 n126+124+6 n(126+2)+=126126+2=97.3%答案:d16、将标准状况下的no、no2、o2的混合气体充满容器,倒置于水中完全溶解,无气体剩余,若产物也不扩散,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值范围是() a. c b. c c. c d.无法确定1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3y2(g) 2z(g)的反应,其中x2、y2、z的起始浓度依次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ac(z)0.5 moll1bc(y2)0.5 moll1或c(z)0.1 moll1cc(x2)0.2 moll1或c(y2)0.6 moll1dc(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