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3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15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13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思想家基本主张?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a项正确;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 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 b c d 【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5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b皇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 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 【解析】根据材料中“宰相不专任三省长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可知该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相权削弱对皇权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冗官”的现象,故c项错误;相权的削弱并不能代表是唐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故d项错误。【答案】a16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b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17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解析】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答案】c18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 )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没有提到古希腊哲学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材料没有提到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神学的影响说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中材料“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体现出古希腊哲学对科学技术的意义,故d项正确。【答案】d19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 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解析】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与禁止外国优质纺织商品在本国销售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材料“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封存仓库”体现出英国实施防止外来优质商品流入国内市场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减轻国内纺织商品的竞争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说明英国政府还是允许外国普通商品流入,不符合“闭关锁国”的特点,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33年飞梭的发明,所以材料中所体现出的时代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答案】b20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c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政策,故a项错误;共产党始终努力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故b项错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说明共产党与民盟之间达成了合作的关系,这是共产党奉行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故d项正确。【答案】d21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1924年被废除,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2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以美苏争霸为主导,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所以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与题干中所示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日本,故b项错误;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和中国崛起体现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表现出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故d项错误。【答案】c23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朝鲜战争的冲击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2个,说明数量很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一直奉行的外交基本政策,与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少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朝鲜战争使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恶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推行遏制政策导致许多受美国控制或影响的国家与中国无法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使中国与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恶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 38(22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年份华商日商实数比重实数比重1921948227591967115219311525185671085114031936172946442196151501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材料二 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8分)材料三 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说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6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华商和日商资本实数逐年增加,华商增加数量有限,日商增长数量较大,华商资本缓慢发展,日商资本迅速发展,根据华商和日商资本所占比重变化,可知华商比重下降,日商比重上升;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9211936年期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时代背景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趋势,观察材料二图表信息根据19211929年期间美国农业工人工资与农产品价格呈平稳状态分析其20年代发展趋势,根据19291932年期间农业工人工资和农产品急剧下降分析其30年代发展趋势;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材料中农业财产税日益增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20年代30年代美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3)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状况作答即可;日本方面,结合必修二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作答即可;美国方面,结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作答即可。【答案】(1)趋势:华商发展缓慢,比重下降;日商资本迅速增长,比重提高。(4分,答“中日都发展,但日本的增长速度比中国快”也可得分)原因:华商: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2分,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日商:日本加紧对华侵略(答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亦可),在华势力不断扩张。(2分)(2)趋势:由二十年代的平稳发展到三十年代的发展出现下滑。(3分,如果答“二十年代发展比较平稳,三十年代发展出现下滑”也可得分。只答出一方面得1分)成因:二十年代,美国经济极度繁荣;(2分)但由于农产税不断增强,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工人收入不高,消费不足,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危机爆发。(3分,如果只答“经济危机”给2分;如答出“体现由于农民收入不高、消费不足而引起经济危机”,可得3分)(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官僚资本产生、形成。(2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得2分) 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2分)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亦可得分,但如果答“罗斯福新政”不得分)。39(2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论史实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8分)(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4分)(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8分)【解析】(1)第一小问政治、经济因素,结合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这两句话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一“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这两句话分析即可。(3)结合必修一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中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作答即可。(4)首先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归纳作者观点,其次结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政治建设成就和经济建设成就作答即可。【答案】(1)政治:罗马教皇的压榨使得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分)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原因:与教皇彻底决裂,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形成了民族在政治上的认同感;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民族教会,规范了德国语言文字,形成了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4分)(2)作用:推动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运动。(4分)(3)革命性: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2分,代议政民主政治或资本主义发展,答出一点即可。)保守性: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4)观点: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2分)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孤立、封锁、禁运。为维护民族独立,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3分) 政治上,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或:建立起“人大”等三大政治制度)。(3分,原则上政治、经济上的表现各得3分,但如果不能答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减1分。)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林语堂苏东坡传(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4分)【解析】(1)第一小问美梦,根据材料中“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这句话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条件,结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中变法条件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中“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