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驾神州游太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 难点: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人一组),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师)课件、范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太空飞行器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世界上除了鸟儿会飞外,还有什么东西会飞?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了解太空。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事先收集的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教师补充小结并板书:宇宙飞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 欣赏图片。 (1)提问: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部分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2)教师小结,板书欣赏要点:形状;色彩;结构;其他因素。 4.学生创作。 (1)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提问:在太空遨游时你希望驾怎样的飞行器?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创作:掌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比赛。 反思:自古以来,太空对于人类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渴望探索太空的奥秘,却苦于没有方法,直到1961年前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成功,终于为人类揭开了太空的神秘面纱。美国也随后实现了多次登月计划。而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泱泱大国,同样热切盼望着在太空中的某个星球上留下中国的国旗,烙下中国人的脚印。2003年10月15日,宇航员杨利伟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为我国探索太空书写了历史新篇章。 本课以我驾神舟游太空为题,通过了解太空有关知识,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神游太空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创造能力。教材选了杨利伟驾“神州五号”宇宙飞船航行太空的图片及其他飞船、卫星图片等,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的情感及了解太空的欲望;另外,教材也选择了一些学生作品,更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创作(可以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灵感,使学生在激情昂扬中想象自己驾神舟游太空的情景。 我们爱劳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反思: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绿化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装扮家园、社区。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难点: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林绿化、绿色家园的摄影图片,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 (教师)收集有关绿化家园的图片、海报,制作成课件,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看图谈感受,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与学生课前收集的绿色家园摄影图片欣赏相结合,直观感受绿色的美。请学生讲讲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植树绿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说植树节的由来及时间。提问: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3)揭示课题绿化家园。 2.探究新知,学习对称剪方法。 (1)教师出示一张绿色的纸,提出问题:一张彩纸怎样才能变成一棵树,用什么办法? (2)学生得出结论:以彩纸做材料,用折、剪等方法,可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 (3)教师示范用对折法剪“树”。 强调先沿对称轴画半棵树,再剪。 (4)学生试着剪纸。 (5)认识不同树的外形特征。 看课件各种各样的树,说说你能识别哪些树木,说出他们的外形特征。 (6)分组讨论:剪纸的树形可以有哪些变化? (7)小结。 3.学习用四连折法剪树。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集体创作纸贴画美丽的大森林。 (1)创设情境: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图片。 (2)学生分组,集体创作用折剪方法剪树,然后粘贴在黑板上或长卷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大森林。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展示,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盒、彩纸、彩泥、剪刀、胶水、彩笔 (教师)纸盒、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提问: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特征是个好办法。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表现方法吗? 2.分组讨论并创作: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各种外形的树。 3.汇报展示,相互交流。 4.小结:用折、剪、捏、拼等方法,可将卡纸、彩泥等材料,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树。 5.讨论家园建筑的表现方法。 6.学生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盒、卡纸的穿插组合,设计制作“小小家园”、“小小社区”,并用各种材料的“树”进行绿化。 7.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反思: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欣赏美,会运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会实践创造的新一代。本课就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剪纸能力的造型活动课。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感知不同树的造型美感,通过折剪、组合、美化等形式,装扮家园、社区。立体造型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种形式的(包括写实的和抽象的)城市雕塑。 (2)学生交流欣赏体会,获得对雕塑的感性认识。 (3)教师小结: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很大,好的雕塑可以让城市增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造型。(板书课题) 2.了解感知。 (1)教师课件展示抽象雕塑作品。 (2)学生欣赏讨论: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材料?运用了哪些技法? (3)教师小结:抽象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造物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立体造型有线、面、块等多种形式。 3.欣赏研究。 (1)小组内欣赏交流:教材中的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 (2)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 (3)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 4.尝试练习。 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 5.交流评价。 反思: 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自行车的故事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 2.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感受工业设计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画自行车。 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老师推一辆自行车进教室,吸引学生注意力。直接揭题:自行车的故事。 2.看一看,想一想。 (1) 课件展示,对比欣赏:早期的自行车和现代的自行车,儿童使用的自行车和成人使用的自行车,比赛的自行车和休闲的自行车,以及载重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2) 了解、思考:自行车有哪些样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从古到今,自行车是怎么演变的? 3.骑一骑,议一议。 (1) 请一个同学上来骑一骑自行车,大家讨论: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 (2) 观察自行车,分析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的。(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4.画一画,说一说。 (1) 画一辆自行车或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2) 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所画的自行车故事。 5.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上网查询有关自行车的知识,并把最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为下节课交流做准备。反思: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选择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为表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自行车为教学主线,训练学生搜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演变中,了解自行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感受工业设计的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款式,感受自行车的设计美,学习用各种工具材料绘画自行车,设计“个性化的自行车”,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新精神。四季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课前汇报。 (1)学生分组派代表汇报收集的有关四季的资料:四季的特点及其景物的变化。 (2)教师总结。 2.观看录像。 (1)播放有关四季景物的录像: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 (1)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范作的创作工具、技法和画种。 (2)进一步介绍蜡笔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作品在表现主题上的技巧区别。 4.布置作业。 (1)主题:我喜欢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四季都画也可以。 (2)学生说一说创作计划。(主题、内容、色彩、工具等。) (3)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进行创作;注意色彩要体现出该季节的特点;用心创作,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完成后可配简要的文字说明。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介绍作品,集体评价作品。(注意色彩及所选的季节性事物特点。) (2)教师小结。 (3)课外作业:收集一些诗画互配的艺术作品。 反思:“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美丽的孔雀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2.学会用点、线、面组成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 3.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点、线、面元素设计绘制美丽的花纹或花边。 难点: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视频素材、课件、画笔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播放视频: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 猜猜:艺术家通过舞蹈语言表现了哪种动物的特征? 问:你喜欢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吗?请学生模仿孔雀的造型,在音乐金孔雀轻轻跳中进行舞蹈表演。 2.出示课件,通过欣赏不同形式表现孔雀的艺术作品,学生评说其不同的美感。(有绘画的、舞蹈的、演唱的、图案的、雕塑等多元化形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根据孔雀的花纹特点学习设计图案。(板书) 4.研究花纹图案的设计方法。 (1)请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有趣的花纹图案。 (2)讨论:图案中运用了哪些设计要素? 造型方面:重复、聚散、大小、叠加等组合方法,体验不同的美感。 色彩方面:强对比、弱对比等用色方法。 5.小结:用大小不同、粗细不同、方向不同的点、线、面进行有秩序地排列,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同时搭配和谐的色彩,更是锦上添花。 6.教师示范。 教师范画,说说其运用的方法。 讨论研究: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表现方法? 7.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8.作业展评。 用设计的图案装饰熟悉的生活用品。(师生制作一些镂空的生活用品造型模板,将学生设计的图案作品衬于模板之后,感受图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评价的方式: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 反思: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创造美,并尝试美化生活。本课美丽的孔雀就是典型的课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孔雀羽毛的美感,并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和花边,装扮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山外有山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各种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了解简单的浅浮雕知识,尝试用各种纸材,学习撕、剪、拼、贴等纸造型技法,表现重叠的山峰。 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 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现重叠的山峰。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各地名山的摄影图片,纸材、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师)课件、彩纸、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启发谈话。 (1)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和画作: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黄山的认识。引入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看图提问:你们去过这美丽的地方吗?这是哪儿?(黄山) (2)出示黄山其他景点的图片,学生谈谈感受。 (3)说说自己熟悉的山区景色,谈谈印象深刻的景点。 (4)小结:各地的山都有不同的美感。 2.揭示课题:用纸造型表现重重叠叠的山。 3.示范制作,讲授纸造型的创作方法。 (1)边示范边讲解纸造型的制作步骤。 (2)讨论如何组合纸造型山,感受不同的美感。 (3)学习重叠排列的方式。 4.观察分析,交流表达。 (1)出示课件,播放全国各地的名山图片。 (2)欣赏美景,感受不同的美感。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不同的山景都可以用纸造型的方式表现。 5.学生创作,表现创意。 (1)利用不同纸材的特点,设计制作纸造型山。 (2)选用不同的色纸进行创作,注意色彩的搭配。 6.作品展示评价。 可以将作品放置在盆中,添加植物装饰,进行点缀美化反思: 本课教学分欣赏和立体纸造型两部分。旨在通过大量的自然风光、名山图片的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用纸雕拼贴组合的形式再现山的美感,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国热情。 灵璧奇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灵璧奇石的欣赏,感受自然美。 2.利用石头、颜料及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设计、制作的兴趣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 难点:石头造型的新颖和富有美感。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状、色彩、肌理的石头(洗净、晾干),记号笔、水粉颜料、毛笔、笔洗筒、彩色纸、剪刀和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等 (教师)课件、石头造型作品、各色颜料、透明漆、AB胶或502快干胶、吹风机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 灵璧奇石是地球造山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关灵璧石的知识及赏石文化的简介。) 让学生欣赏安徽灵璧奇石,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揭示课题:灵璧奇石。 2.分组探究。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石头作品。 (1) 把石头动物作品分发给各组,组织讨论: 石头动物作品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石头动物作品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比较,在造型、色彩和花纹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石头动物作品夸张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哪些地方? (2) 继续发给每组几块石头,在小组内继续探讨: 让学生把石头横放,看一看像什么,能变成什么?再竖放,看一看像什么,能变成什么 把几块石头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看,又会产生哪些联想。 (3) 小结石头艺术作品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设计构思可以从较大的石头入手,也可以多块石头加以组合,对石头的原有形状加以想象。 第二步:固定确定作品造型后,将石头之间用AB胶或502胶固定。 第三步:装饰根据表现需要,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制,也可以用实物,如铜丝、毛线等加以装饰。 3.作品欣赏。 课件展示,组织学生欣赏不同材料和方法创作的石头作品。 4.实践活动。 (1)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石头的特征,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既可一个作品,也可一组作品。) (2) 教师在材料选用和个性化设计上进行指导。(提示:儿童颜料不能太稀,因为颜料太稀不易着色,效果和色彩不佳。) 5.作业展评。 (1) 组织学生相互观赏、交流和评选,评出创新奖、优胜奖。 (2) 在教室里布置优秀石头设计作品展。 反思: 教材用大篇幅介绍了安徽灵璧奇石。通过对灵璧奇石的独特形态、色泽、质地、纹理等方面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他们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石头,在路边、溪涧随处可见,随处可捡。将它们拾起、洗净,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色彩和肌理极为丰富。用石头造型可以较为夸张、概括又极具变化,加上线、铜丝、螺丝、纽扣等实物装饰或彩绘等方法装饰,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意在引导学生根据石头形状、色彩等特征,通过有趣的石头造型设计,在玩耍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 2.培养学生对瀑布等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学习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明暗对比等方法来表现瀑布。 3.启示学生保护水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线条及明暗对比方法表现瀑布。 难点:画出瀑布的特征及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 收集有关瀑布的图片、诗歌,不同质感的绘画用笔 (教师)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欣赏瀑布。 (1)播放课件:欣赏世界上有名的瀑布。提问: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播放课件:欣赏有关瀑布的古诗,并提问:你感受到什么? (3)播放课件:有关瀑布的画作。 注意点: 构思表现心中的想法; 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表现线条有魅力,明暗对比和谐,有一定的意境。 2.述说感受。 (1)说说:以“我是瀑布,我是流动的水”为主题进行一分钟说话练习。 (2)小结,教师提出创作的注意点:按照建议的要求进行创作;注意线条的疏密、节奏和粗细等;要求配上诗歌或散文或自己的感悟等;创作主题要明确,将瀑布的山石颜色画深,以突显瀑布形状。 3.学生创作。 (1)主题:我心中的瀑布。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2)展示作品。 5.课外作业。 (1)课外参观家乡的瀑布,拍摄一些瀑布的照片; (2)收集有关瀑布的诗歌、散文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瀑布的成因。(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家长或老师陪同。)反思: 瀑布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从高山奔腾而下,或婉转流长,或哗然呐喊,或清脆悠然,昭示自己无可抵挡的力量,向世人展示它那洒脱自信的风采。这种风采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牵动了他们那激昂的心灵。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表达,可见诗人眼中的瀑布的震撼力。而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李可染以其作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则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瀑布的形态之美,抒写了心中无限的热爱与赞美。 “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对自然的观察、解读和表现是非常重要的。本课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为题,意在通过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欣赏名家大作,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线的疏密变化和明暗对比方法进行造型。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材选用李白的诗歌、李可染的国画以及各种瀑布的图片和资料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瀑布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观察和表现的欲望,训练他们对线条、明暗的表现力,对自然景色的取舍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名瀑大川的热爱之情。 字的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字体装饰艺术的特点,学习字体设计方法,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作合理的联想和变形,创意出美观形象的美术字。 2.从设计和创意美术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提高审美文化素养。 3.了解中国古老汉字的历史及构成,感受汉字的奥妙和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历史,掌握美术字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 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抓住字义、字形、结构等汉字基本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变体,使原字体变得更形象、美观、活泼,达到创新的目的。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尺子,蜡笔或水彩笔 (教师)课件,教学录像三十六个字,范作,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2.了解文字历史,感受传统文化。 (1)出示一个象形文字,说说这个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如:日、月、山、水、草、木、鱼、牛、鸟等字。)日月水牛 (2)了解这个文字的变化过程。 (3)观看动画片三十六个字。 (4)说说观后感。 3.欣赏评述,小组研究。 (1)欣赏、了解常见的美术字字体。 认识宋体美术字以及它的三种变形老宋体、仿宋体和新宋体。 认识黑体美术字。 认识变体字。(教师用电脑演示不同字体格式的变化) 研究这两种字的特点。 4. 抓住特征,审美体验。 (1)结构分析:平衡稳定;布白匀称;穿插变化。 (2)特征分析:字形方正;横平坚直;大小统一;四边靠壁。 (3)了解基本笔画的特点。 (4)感受宋体和黑体字的美及其特点。 5.作业练习,展评修改。 (1)分别用“黑体”和“宋体”书写“永”字。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3)展评:对照“笔画形状是否统一,结构是否稳妥,文字在格内是否满格,大小一致”的要点,共同评议优劣。 6.课后延伸,拓展研究。 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 反思: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5000年前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3400多年前殷商时期在龟甲和动物胛骨上刻写的“甲骨文”,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汉字篆、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化,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的演化还直接促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图形联想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图形联想的图片,初步了解图形设计的基本知识。 2.能利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各种创意的联想,设计、组织画面,提高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等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增强图形创造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体验图形的联想和添画的乐趣。 难点:图形的联想和画面的组织。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可自由选择彩色水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签字笔等 (教师)课件、范例、浅色卡纸(32开)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1)游戏激趣:老师出示一个圆形,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印有圆形的纸上画出各种事物,比赛谁画的变化图形最多。 (2)课件慢慢展示出悉尼歌剧院的屋顶。 让学生观察:瞧,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展示帆船) (3)展示悉尼歌剧院全貌,引导学生欣赏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巧妙的艺术构思。 2.小组研究,自主学习。 (1)出示范例水杯,请学生研究: 水杯变成了什么?加了哪些关键图形?还可以变成什么? (2)小组学习:图形联想中添加的图形数量宜少而精,还是多多宜善? 引导学生依据书中的图解与提示,研究图形联想的基本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组讨论:图形联想有什么用? 让学生懂得图形联想在图形设计、仿生学等学科中的作用。 3.布置作业,启发联想。 (1)作业要求:自选一个图形,添画成一组有趣的联想图。 (2)欣赏尺、鸭子等图形联想画面,想象你还能让它们变成什么。 4.创作联想,大胆表现。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1)学生介绍各自作品中联想的方法,小组交流。 (2)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收拾整理,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反思: 图形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有关,而且关系密切。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表现媒体,它在人们的文化、信息沟通和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形设计是一门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和开发想象意识的课程,并通过作业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潜力和构思动力,为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形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基础。 个图形,画一组这个图形的联想图。 图形拼摆一、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水彩笔,画纸,尺子,各种基本图形的硬纸片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 教师:课件,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来,或用课件展示。 让学生在彩色纸上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提示: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来剪,可以一下子得到很多相同的图形。) 圆形、方形、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它们能组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把剪下的图形随意组合成一幅画。 学生上台演示。揭示课题:图形拼摆。 2.引导欣赏,拼摆游戏。 (1)欣赏作品及生活中有基本形排列的画面图片。(如:花布、拼花地板、地砖等。) (2)基本形通过排列可以构成各种图形,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提示:各国的国旗、商标、奥运会五环标志等。)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把剪好的图形进行随意的拼摆游戏。 在拼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基本形组成的许多奇妙的图形。 3.联系生活,激发创意。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请大家想一想,找一找,都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回答时最好能具体说出物体的哪个部分像哪种图形。(提示:如房子的房顶像三角形,房门像方形;乒乓球拍像圆形和方形组成。) 4.传授方法,创作表现。 (1)引导学生拼摆出两个基本形所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中基本形与基本形相遇时出现的接触、覆盖、透叠、分离、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情况。)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构成中的“形”与“地”的关系,提供创作的建议。 (3)鼓励学生还可以用彩色笔随意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画面,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4)提出作业要求: 用基本原形进行有趣的变化,将获得的基本形画在作业纸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要求:形象新颖、绘制工整。 用彩纸剪贴的方法,把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成生活中的物体,(或者将多个相同的基本形通过组合成不同的图形,)创作出一幅漂亮的画面。 利用形与地的关系构成新颖图形。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让大家猜猜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互评作业。 (2)选出优秀作业,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作品的点、线、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课外的研究拓展活动:寻找并收集生活中有关基本形组合构成的商标或图形实例反思: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构成已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本课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平面构成的知识,并作简单的练习。“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和“基本形的重复构成”让学生了解基本形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图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图片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理性、明朗的美感。“基本形的分解构成”这一课时中,“分解”是对原始关系的解脱和破坏;“构成”则是对新关系的建立与创造。可加深学生对视觉元素、空间的整体关系与构成方法的认识,培养对形态的基本感受和创造能力。黑白撕贴画一、教学目标 1.认识黑白撕贴画的艺术特点,了解黑、白、灰关系的基本处理方法。 2.通过撕撕、贴贴,学习黑白撕贴画的基本制作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撕贴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有条理的学习、制作好习惯。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的撕贴程序。难点:撕贴图形的过程中合理处理黑、白、灰关系。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废报纸若干,黑白画图片,制作成课件 学生:32开、16开大小的白卡纸,废报纸,胶水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安定学生情绪。 2.演示对比。 课件演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蝴蝶飞呀飞,飞到我们课堂里来了。飞着飞着,彩色的蝴蝶变成了黑白的蝴蝶。看一看,蝴蝶的颜色有了变化,觉得好看吗? 3、.做一做:尝试制作黑白蝴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用报纸制作一只黑白蝴蝶。让学生自己思考制作方法。 比一比,谁动作最快、制作最美? 4.评一评:展评后,归纳小结。 (1)怎么撕:没有剪刀,可以用手来撕出蝴蝶图形,撕时双手手指要贴紧。 (2)怎么贴:把各部分先按结构摆放好,再先下后上地按次序逐层贴好。 (3)黑白灰处理:课件展示图例,学生讨论分析。 要突出对比,主体部分黑,背景以白色为宜;反之亦然。 5.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