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落日的幻觉.doc_第1页
20落日的幻觉.doc_第2页
20落日的幻觉.doc_第3页
20落日的幻觉.doc_第4页
20落日的幻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教学重点】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的原因。【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1、同学们: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4分钟)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黑点在闪烁,在飞舞。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贴近点,再近点,几个?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再看一幅: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1个、2个、3个、4个,你看到了几个?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贴近点,再近点,几个?同学们,没有,一个也没有。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一起告诉我)就叫幻觉。奇妙啊!好,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一起告诉我,它是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但是,书本158页,研讨与练习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说是事理说明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为什么既是事理说明文,也是科普说明文。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拿事实说话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1分钟)同学们,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一旦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了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2、掌握了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可能还会有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请期待。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25分钟)(一)分析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旨在梳理课文内容(10分钟)、先说说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文章是不是这样写的?【明确】判断事物,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明确:讲述事物“道理”就成了议论文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明确】事物什么现象?落日的幻觉,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步骤】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找全。举手回答。【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共6种。具体见下表。引导时,应暗示:语言好优美,这是什么表达方式描写。【提醒】NO4、5小节挑差的,NO5小节后半部分(紫光)、NO6、7小节挑好的。出问题的小节,则说:意见好像有点不统一,作记号,一会儿一起研读;没出问题的小节,则说:同意的请举手。有不举手的请提问。【提醒】重点研读 NO4、5小节:“落日颜色深黄、殷红的原因”在第几小节?(NO4小节)【步骤】 NO4小节)默读一遍,划出有效信息;将原因分个一二三;后前后桌交流一下,互相查漏补缺;举手回答。【提醒】在串讲NO 4小节时,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以上、一般来讲;在串讲NO5时提问:开始的两幅画面是不是因为叠合现象?(要有科学态度,不能妄下结论,有机会去请教物理老师。)在串讲NO6时提问:“海市蜃楼”、“筷子放在水里变弯”是不是光线折射现象?(都是,连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都是利用光线折射现象制成的。)在串讲NO7时提问:出现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强调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明确】作比较NO小节:阳光中的短波光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NO小节: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 NO小节:“红色光强倍以上”中的“以上”,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后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大家看,是否体现准确性的词,检验它的方法之一是“能不能去掉”;“一般来讲”,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殊情况,比如那里早晨起了大雾或者大火,那么烟尘肯定比黄昏多。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二)分析为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旨在品味文章语言(15分钟)1、通过以上的分析,看来文章确实是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篇科普性说明文呢,什么叫“科普”? 从写作内容上看,它应该写什么?(引导:写如何写作业吃馒头、买裙子逛超市恰当吗?)从说明语言上看,它有什么要求?为什么?(引导:从读者的对象看,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谁?普通读者,还有可能使青少年读者如果一开始就说是青少年,则说妈妈不能看吗?奶奶不能看吗?准确地说应该是普通读者。所以内容难了行吗?内容枯燥了行吗?)【明确】科学普及;说明内容应为科学知识,说明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拿起笔,开始朗读。前后桌交流。【提醒】已经画到内容的同学请举手如没有,再读;如有,就说前后桌交流一下,你画到了哪些?为什么说它生动? 指答。【明确】NO1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NO2小节:以说明为主吗?我们一起划几个有感染力的词?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NO1小节“无不”、NO2小节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NO7小节打比方。【提醒】NO1小节、NO2小节小节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同桌一个读,一个划出有感染力的词,然后交换,最后比比谁少画了谁多划了。接着提问,你比同桌多划了个什么?它生动在哪里?如“绮丽”生动地描写出日落日出的美丽;如“神秘”对读者充满了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如“无不”、“可惜”语言充满感情,极具感染力。提问:大家看:“可惜”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例子: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例子: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五、自主小结收获,巩固已学知识(5分钟)1、这样看来,文章也是典型的科普性说明文。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既是科普说明文,又是事理说明文,不矛盾吗?(不矛盾,只是衡量角度的不同,一个是从文章作用上来分类的,一个是从文章内容角度上来分类。正如你是男同学,你14岁,衡量的角度不同)2、好了,同学们,该小结我们收获的时候了,你这节课懂得了点什么?(在位置上自己说,后指定发言,学生互评。)【明确】如:这是篇科普说明文啊、这是篇事理说明文;为什么是这样的文体;文章具体的说明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多角度地看问题;热爱科学,要有探索精神;善于观察生活;读书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衡量一个词语好不好,替换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看问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等等。3、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有没有实现? 六、课堂及时训练,提升思维层次(10分钟)1、好啊!我再为大家补充一个收获,请看大屏幕:我忽然想起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齐读,你觉得这个诗句有没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光线折射原理)那么这个诗要不要改?【明确】不需要,诗毕竟是诗,何况王维古人当年也不一定能认识到。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有探索的精神,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那就全靠大家的努力了。2、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小组交流后回答【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我们看几个图解:(站在姚明的身边,180的人都成了小朋友了。)同学们: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探索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艰辛又快乐的生活。同学们:勇于思考,敢于探索吧,让我们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七、课内外互补,强化语言训练、两小儿辩日里除了告诉我们一个太阳的大小问题,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凉暖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幻觉。2、现在看第三道题目。第2题的回答,除了需要大家的聪明才智、需要大家的课堂知识以外,还需要大家良好的学习品质,请看大屏幕: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 “落日变凉”的原因。 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3、谢谢同学们,祝同学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 落日的幻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 了解逻辑顺序中的从现象到本质这一常用的顺序;3 了解说明文中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和运用。过程与方法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发挥联想想象描绘美好事物。【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幻觉/b/15900098-1336942103.html1运用图片,引出“幻觉”ppt(2分钟)这是童老师出去玩时,拍的照片,拿来和大家分享下!你觉得落日怎么样?能用一个词说说自己看了这幅落日图的感受吗?美丽、壮观、朦胧大家说的都对,落日确实如此,不仅壮观,还充满着朦胧之美,有着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来看看黄天祥笔下的落日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2.先来了解一下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我们已经学过的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等,大家发现了吗?中国石拱桥,介绍的是事物,二看云识天气则是介绍一种现象。它们就是说明文的两类代表,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属于那一类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生字词和多音字。3检查预习、朗读全文(5分钟)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绮丽坠落绚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宋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沾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b 日薄西山 yn 殷红b 薄荷 yn 殷切 殷实 殷勤 bo薄饼听写词语(小组派代表竞赛,上黑板)订正。目前,是第*组的同学表现最不错了。其他同学继续努力啊!那么,这篇文章属于哪类?事理。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落日的幻觉)说明的内容呢?(落日产生的幻觉以及形成的原因。)4.从语言上来说,这篇文章和中国石拱桥相比,怎么样?更生动一点。二绘幻觉(锁定第二段)(15分钟)1. 作者经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把所见到的情景生动地向我们进行了描绘。那么,落日给了我们哪些幻觉?殷红、深黄的天空变扁暗弧和亮弧的产生迷人的紫光变大2.画家以颜色和线条描画事物,而作家则把文字当成颜色和线条再现画面。作者笔下的落日美吗?(美)你能找到这两个概括了落日特点的词语来吗?色彩绚丽、变化多端!3. 三点成一面,只有当描写具备3个点或以上时,才能立现画面的空间感。我们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地方来体现它的生动性?可以按照这个句式来说:_很美,因为_。示例:躺字很美,因为这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变化多端的形。字词:竟、躺、缩身、可惜修辞:对比、拟人色形形色可见,说明文的语言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生动性。4作用为什么作者不采用简要叙述的方式,而要用描写?绘形绘色,突出特点,增强文学性、可读性,吸引读者。5小结:大家的理解能力确实很高。作者从落日的色彩和形状两个方面的变化来描绘落日景象的美。我们常说,美的事物要用心去体会,美的文章还要用声音来传达。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一节,看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齐读三析幻觉(15分钟)1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欣赏了很美的落日,再来看看现实中的落日。(ppt)2作者看到的都是“幻觉”吗?请同学们读文章第3节,再来回答。不是的。作者说“大都是幻觉”,说明看到的有的是幻觉,有的不是幻觉。我们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叫做“眼见为实”,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是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才能发现它们的真象。这里作者用了个“大都是”,说明作者在用词上是很讲究的,这就叫做“用词准确”。那么这些奇妙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神秘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来说吗?我是夕阳,我会_,是因为_比如:我是夕阳,我会出现紫光,是因为看我的人眼睛的叠合效应。颜色深黄、殷红 散射变扁 折射出现神秘蓝灰色亮弧、暗弧 大气密度不同出现紫光 人眼的叠合效应变大 ?3落日变大这个令人迷惑的幻觉产生的原因,作者并未介绍,你能不能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说明的语言替大家分析分析?就接着这样的句子:我知道落日变大是因为_插入图片, 提示原理。背景的衬托:傍晚地平线远处的树木、房屋小得看不清;红日升起,与之比较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在广漠的高空,没有可比较之物,因而显得小。光渗现象:傍晚,大地及其周围空间稍黑,中午明亮。背景越黑而物体越亮,视网膜上像的轮廓就越大,这称为光渗。傍晚在海平面见太阳又红又大就是这个原因。4文章中,分析说明顺序全文13节写了日落时的种种景象,47节则阐述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从现象到原因(也就是本质)的写法,让读者一读,就能明白。如果,我们从说明顺序来看,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在事理文章中的运用,就能使文章结构清晰,使读者一读就能理清顺序,把握文章要点。5分析说明语言文章是如何将说明的顺序如此清晰地展示出来的?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全文13节语言运用了描写,显得生动形象,引起了我们的的阅读兴趣。而47节就不一样了,它要阐述科学道理,就必须追求准确,防止读者出现理解偏差。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提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说明方法和一些字词的运用。示例:第6段中“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备地说明了光通过空气时速度减慢了多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练习: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作比较)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举例子)以后、一般来讲、看上去分析出:可见说明文语言的另一个特色是准确性。四悟幻觉(8分钟)1作者给我们写了落日的幻觉,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类似的幻觉吗?山市、彩虹、ufo;筷子在水中像折断一样。2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3你觉得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好处?懂得事物的真实性,知道很多现象都应该用科学的原理来解释。五拓展1出示两幅图片,请学生写:两小儿辩日今天,我们学了事理说明文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知道了在介绍事理时可以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介绍。那么我们就要运用课上学过的知识来写写。出示ppt两小儿辨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多知(zh)乎?”理解短文内容,并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描绘短文中所写的现象,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六作业:课后整理关于日落的诗句(竞赛)登乐游原李商隐送友人李白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七小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能写出这些生动而又准确的文字。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十陵中学张显希 教学目标: 1、 情境教学,速读课文,勾划语句,填写表格,充分理解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 2、 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片段,体会并学习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 欣赏日落和日出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的能力 4、 联系现实,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型:自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导入课文 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将一个橘红色的乒乓球放入盛了水的玻璃杯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猜想后,教师不忙急于给出答案,再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并准确得出乒乓球变大变椭的结论。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乒乓球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乒乓球真的已经发生了变化呢还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欺骗”了我们,而最终让我们产生了“美丽的幻觉”?学生回答后,教师适时的引出课题落日的幻觉 二、播放图片,展示课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落日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美感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这篇文章打下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作好认知铺垫。随后自然展示课题,进入新课的正式学习。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让学生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hunynqynshuiwizhuh 幻觉吟咏绮丽殷红衰减蔚蓝坠落暗弧 ixingxunbynyn 尘埃镶上绚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幻觉: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有节奏的诵读诗文 绮丽:颜色美丽 殷红:带黑的红色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千姿百态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 学生速读课文,用不同符号圈点勾划重要信息,然后四人一组集体讨论填写课后第一题的表格。教师提示速读要求与勾划方法,然后巡视全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辅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 3、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题表格的准确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 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注:请学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四、朗读课文,体会美景 1、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前后两大部分语言的不同感觉,让学生明白前段文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容易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力,而后段文字平实准确,阐明科学道理,给人以知识,但却相对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的:在说明文中,描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生动形象,而说明就不一样了,它要阐述科学道理,就必须追求正确和准确,防止读者出现理解偏差。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然后讲述自己朗读时的具体感受,体会生动语言带给人的美好感觉。 3、师生就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教师热情鼓励并积极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再适时点拨朗读方法及朗读技巧。 4、学生有感情的齐读描写的语段,再次发挥想像力,神游那绮丽的日落美景。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多媒体播放日出的精美视频剪辑,学生欣赏并仔细观察日出时的情景变化,进行审美教育并培养观察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日出时的美丽情景加以口头表述,训练学生胆量,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3、师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点评,教师认真倾听并适时点拨方法,提示注意事项。 六、听读名篇,训练想像 1、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巴金的配乐经典散文海上的日出,再次神游于那壮丽光辉、美仑美奂的日出美景当中。 2、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听读后的感受。 3、布置课后练习: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亲自观察日出美景,然后模仿海上的日出,写一篇描写日出美景的片断作文。 七、教师寄语,深化认识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师寄语”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的落日原来竟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这实在是让我们震撼!看来,那些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并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谈感受,对“幻觉”做深层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待“幻觉”的理性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注:“幻觉”代表的可能是虚假、虚伪、假象、幻象、虚空、茫然、渺茫、谎言等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现象) 八、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注:后附落日的幻觉教学目标说明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作者(来源):灞桥进校发布时间:2009-12-09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产生幻觉的科学依据。 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现象,敢于质疑。教学重难点:重点:幻觉产生的科学依据难点:怎样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其质疑探究精神。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一些在视觉上容易产生幻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他们首先感受一下“幻觉”是怎么样的。进而说出这种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就如我们每天所见落日。(一组落日图片)(学生: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绘落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跟随作者去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依据。)二、 解题 回顾课文内容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明确要点: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二是颜色深黄、殷红。三是接近地平线时变成扁的了。四是出现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五是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文章的说明顺序。(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u (投影) 说明内容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现象 本质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3、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明确要点:(1)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列数据) (2)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颜色又不同于旭日。(作比较)(3)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叠合而产生的。 (作诠释) (4)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打比方作比较) (5)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摹状貌) 4.分析说明文的语言:1)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 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