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导学案.doc_第1页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_第2页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_第3页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_第4页
《满井游记》导学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游记的一般写法,学习游记的叙事和写景。2、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的景物美和语言美,体会篇末议论所蕴含的哲理。3、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知识链接走近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二、预习检测1、 给加点字注音:燕地寒( ) 花朝节( ) 辄返( ) 廿二日(n ) 倩女之靧面(h ) 脱笼之鹄 ( ) 浅鬣寸许( ) 罍而歌者 ( ) 红装而蹇者 ( ) 呷浪之鳞( ) 以游堕事( ) 恶能无纪 ( ) 髻鬟( )( ) 学生补充生字: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注意重读音。试着读准下列句子: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积累字词:(1)找出文中通假字:恶能无纪( ) 以游堕事( )(2)一词多义时 1、冻风时作 ( ) 2、于时冰皮始解( ) 然 1、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2、娟然如拭( )始 1、冰皮始解( 开始 ) 2、髻鬟之始掠也( )3、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得 1、欲出不得( ) 2、悠然自得( ) 于 1、于时冰皮始解( ) 乍 1、波色乍明( ) 2、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3、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解释加点词语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打开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 泉而茗者( )( )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5、 翻译全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及参考书翻译全文。学生上台翻译,强调各段重点词语,然后各组进行背诵比赛。六、当堂检测 重点句子翻译1.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2.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导学案(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3.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写法?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4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手法等)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5分出第二段的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交代出游的时间,气候,同行者及其出游路线.第二层:描写满井盎然的景色.第三层: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6第三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议论,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7作者为什么说”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此官”指谁?”惟此官也”有什么意思?因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官僚是不愿意为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而耽误仕途的,惟有作者这样的担任闲职,无功名进取之心的人才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此官”指作者本人.”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8.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情怀.9整理文章结构层次及内容要点。 结构图示城中“余寒”(烘托反衬,欲扬先抑)总起:出游偕友而出第二步:交流讨论1、课前各小组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组长填写预习自评分。2、学生逐段翻译背诵课文精彩品读1 .在第二段对春天的描绘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写法探求:本文情景交融,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文中对应例句加以说明)白描笔法: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拟人写法: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比喻妙用:如文中写山写水的句子,还有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新奇。第五步:当堂检测2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A )A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C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3 、辨别下列“而”的用法,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句: ( 3 )123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4 、辨别下列“之”的用法,选出不同于其他一句:( 3 )1、 2、3、 45下列句子中“为”字读“wi”音的是( B C )。A故为之说B不足为外人道也C山峦为晴雪所洗D自余为僇人6.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运用了很多的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也有的是以物比物,判别下列给出的句子类型.(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靧面而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7本文作者_袁宏道_明代_文学家_。字_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_公安派_”的创始者。8“_公安派_”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世称“_公安派_”。其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为中坚领军人物,袁中道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其文学主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9.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10.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11.找出课文中第二段与第一段景致与情致相呼应的句子。如“天稍和”与“_余寒犹厉_”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_飞沙走砾_”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_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 解释下列字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茗: 罍: 蹇:相同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