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与教育观——论凯瑟琳.doc_第1页
爱情观与教育观——论凯瑟琳.doc_第2页
爱情观与教育观——论凯瑟琳.doc_第3页
爱情观与教育观——论凯瑟琳.doc_第4页
爱情观与教育观——论凯瑟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情观与教育观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一直都是西方文学中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美好而文明的画眉山庄与充满野性气息 、 处于原始状态的呼啸山庄形成鲜明而有力的对比 。画眉山庄,似乎有可以满足她虚荣心的一切美好事物 社会地位、舒适而温馨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的女庄园主人的地位,还可以有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丈夫,这怎能不是一种诱惑呢? 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个仅处于奴仆地位的希斯克里夫所无法提供给她的。思想的改变促成了她人格上的震动。虚荣心所依 ,她最终背叛了希斯克里夫,背叛了他们的感情 ,嫁给了画眉山庄英俊富有且有文化修养的林顿,但最后她深刻意识到背叛希斯克里夫就是背叛自己,就是选择死亡,选择孤立。“在这里,在我的灵魂里,我知道我错了。”凯瑟琳的悲剧虽然是当时社会文化与个人自我追求的悲剧,但在现代社会里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出版初期备受冷落,甚至遭到许多评论家的漫骂和讽刺。直至80年后的20世纪20年代这部小说才引起世人瞩目和评论界的关注,还被公认为英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奇书。这部巨著通过对“爱情与复仇”“生与死”“毁灭与重建”的描写表现了个性独特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及人性的幻灭,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人性的摧残。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称得上是本书的灵魂人物,她的叛逆形象和双重性格则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既新颖的出奇,又自然地厉害,宛如来自其他星球”。但这个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好似天外来客的奇女子,在现代社会里确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她的叛逆,她的虚荣,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对婚姻的无奈在许多人身上反复映射着。 一、最初的凯瑟琳凯瑟琳出生在处于荒原上的呼啸山庄,荒野的粗犷赋予了她狂放不羁的性格。她的离经叛道和生气勃勃,与死气沉沉的家庭氛围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也令家人烦恼不已。她叛逆和独立的天性在她与同样野性十足的弃儿希斯克利夫身上得到了最大释放。他们像野人一样整天在旷野里奔跑嬉戏,他们不断的挑战着家庭统治者辛德雷的虐待和阻挠,甚至把圣经踩在脚下,扔进狗窝。 二、凯瑟琳的变化凯瑟琳的变化是从她的画眉山庄之旅开始的。起初,她和希斯克利夫还嘲笑林顿兄妹在华丽的屋子里抢玩具,嘲笑那繁华背后的愚蠢和自私。但当自己置身那个浮华富有的生活里时,她的思想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蜕变。她难以抑制内心的虚荣和对生活富足的渴望,当她从画眉山庄回来的时候,她好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是一个不戴帽子的小野人跳到屋里,冲过来把我们搂得都喘不过气,而是从一匹漂亮的小黑马身上下来一个非常端庄的人。”她对好朋友希斯克利夫也有些嫌弃了,她说: “要是你洗洗脸,刷刷头发,就会好的,可是你这么脏!她关心地盯着握在自己手里的黑手指头,又看看她的衣服,怕自己的衣服和他的衣服一碰上会得不到好处。”这次转变标志着凯瑟琳对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妥协。 凯瑟琳的选择上流社会的优雅体面的生活激发了她强烈的虚荣心和名利欲,也暂时蒙蔽了她内心对自由的渴求。她在金钱和爱情之间徘徊,而和许多人一样,她违背了自己的心,犯了致命的错误。如她自己所说: “如果希斯克利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要是和埃德加结婚“我会成为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会因为夫,因为富裕的家庭而骄傲。虽然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是刻骨铭心的,但她还是做出了符合世俗眼光,符合家庭期望的选择。她甚至以为她可以使埃德加与希斯克利夫友好相处,并帮助希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凯瑟琳的悲剧 凯瑟琳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背弃希斯克里夫就是背弃她自己 ,就是背弃了她原有的人性 ,因为 “ 希 ,就是我的灵魂”。 同时她的决定也注定她的命运要以悲剧结束,因为她和希斯克里夫具有同样的灵魂本质。凯瑟琳的天真的想法反映了她希望自己世俗的虚荣心与对世俗的叛逆个性的融合。但事实证明二者是互相对抗,不可调和的。虽然她努力做个符合世俗标准的“家庭天使”,对丈夫和小姑好得令人惊讶,但表面上的美满幸福带给她的欢乐是有限度的。长期单调而闭塞的生活使她孤独厌倦,以致她压抑不住自己的桀骜不驯的本性,“时不时地阴郁和沉默”并经常发脾气使性子。她内心的火焰终于在希斯克利夫回归的时候像火药一样点燃了,此时的她感到了重生,面色开始变得红润,心思也变得轻松,她坚持请希到客厅而不是厨房,以此来挑衅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她不想再受压抑,她不愿再自欺欺人,她对希的爱在埃德加面前表现得是那么的直接和大胆,几乎忽略了周遭的一切。但她始终没有勇气直面她的灵魂,并离开令她疲惫苦闷的婚姻。凯瑟琳对婚姻的反抗是不彻底的,这与她所处的时代和所受的教育有关。当时还是父权制社会,丈夫,父亲,兄长主宰着家庭,女人只是家里的附属品和装饰物。所以尽管她为他的丈夫的懦弱感到恼怒,对她无望的婚姻生活感到沮丧,但当丈夫逼迫她在两个男人间做出抉择时,她还是没有勇气离开那金子做的牢笼去寻求自由和幸福,而只是用近乎癫狂的行为来排解对婚姻和爱情的迷茫。在她的思想里存在着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蔑视和反叛,同时又存在着对社会和家庭准则的遵从和维护。这种双重人格与现实的惨烈碰撞最终导致她只能用死亡来获得灵魂的自由。她临终时终于感到了轻松,她说:“使我最厌烦的到底还是这个破碎的牢狱,我不愿意被关在这儿了。我多想躲避到那个愉快的世界里,永远在那儿: 不是泪眼模糊地看到它,不是在痛楚的心境中渴望着它; 可是真的跟它在一起,在它里面。” 爱情观凯瑟琳解脱了,却把爱他的人推向了毁灭的深渊。她的性格上的弱点和爱情的彷徨造成了希斯克利夫的疯狂复仇以及两个家庭和两代人的苦难生活。她的悲剧故事即使放在近200 年后的今天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仍然会引起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反思。在现代相对自由的社会,人们有着高度的选择权,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相对平等的地位。但在婚恋中仍然难以摆脱符合世俗的社会标准,也同样可能面临爱情与面包的选择。在金钱和地位的诱惑下,是选择坚守一份纯真炽热的情感而过着贫穷的生活,还是放弃美好的爱情而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凯瑟琳的失误也是很多处于迷茫的现代人的失误。他们背离了自己的灵魂,选择了身体上的安逸。但他们同凯瑟琳一样面临着精神的压抑和人格的分裂。有的在富足的婚姻中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对自己的状况浑然不觉; 有的则经常抑郁和苦闷,忍受着令人窒息的煎熬。马克思认为,只要人对他人、对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关系,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关系,人就会丧失自我成为异化的人。金钱便具有此种巨大的异化力量,纯真的情感常常在金钱面前苍白无力,对金钱诱惑的难以抵制恰好反映的人性的局限。尽管凯瑟琳有着荒野上形成的热情奔放的叛逆天性,但仍然摆脱不了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也抵御不了尘世中浮华安逸的诱惑。她很清楚自己错了,但她仍不愿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和爱人同甘共苦。她性格上的矛盾和局限造成了她的悲剧结局,也对现代青年的婚恋观和人生观起到了警示作用。 教育观凯瑟琳的悲剧也是社会对她教育的悲剧,当老林顿夫人一次次的探望并教化她向资产阶级文明靠拢,当周围的世人和家人对她的改变加以赞赏。她不知不觉被世俗的社会同化了。她强迫自己遵守了并不认同的社会准则和规范。儿时的凯瑟琳在外人看来脾气古怪,性情顽劣。她渴望大自然,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可现实中她又必须做父权制社会认可的“家庭天使”,否则父亲和兄长就会责罚,丈夫也认为她不可理喻。她的灵魂不知不觉被这些陈规礼俗禁锢住了,“她不清楚她内心的需要,也不知道如何去满足这种需要”。可是当希斯克利夫回到她身边时,她意识到了内心的需要,于是备感窒息和痛苦,也导致了她最后选择死亡来重获自由。现代社会里不乏与凯瑟琳一样的任性叛逆的孩子,虽然现代社会不同于保守封闭的18 世纪晚期,但有些家长和老师仍不遗余力地要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社会和家庭规范的乖孩子,并把自己功利的意愿和期望强加给他们。有的师长如老恩萧先生不断地对孩子的玩闹抱怨斥责; 有的如亨德雷以使其挨饿或挨打的方式惩戒; 有的如副牧师一遍遍罚孩子背诵善书。他们忽视了孩子原始自然的天性,限制了他们玩耍的自由,有时似乎能使他们乖巧下来,但更多的时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许多孩子的人格在家庭和学校的高压政策下像凯瑟琳一样分裂扭曲,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备感无助,迷失了自己。他们一方面难以违背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不愿或不敢背离师长的意愿和世俗的看法。所以他们常常在自我认知,怀疑和否定的漩涡里挣扎,难以找到出路,痛苦不堪,也为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马克思曾说: “人的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境界是“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者们理应顺应孩子独立自然的天性,用知识和现代文明的力量感召他们,并给予他们开启自由之门的钥匙,而不是禁锢他们心灵的枷锁; 使他们得以发挥所长,身心愉悦,而不是强迫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才能再次避免凯瑟琳悲剧的发生,也能挽救那些天性淳朴自然但又顽劣叛逆的孩子。艾米莉勃朗特在度过了她孤寂苦闷的30 年后便与世长辞了,但她用生命谱写的这部小说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震撼和慨叹。人们惊奇的发现几乎与世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