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新课标版】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新课标版】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新课标版】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新课标版】高一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新课标】第卷 客观题一、(12分,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戮(l)力 团箕(j) 忤(w)视 夜缒(zhu)而出b颓圮(p) 贾人(g) 青荇(xng) 变徵(zh)之声c着(zhu)衣 玳(di)瑁 鱼凫(f) 妖童媛(yun)女d敛裾(j) 修禊(q) 悄(qio)然 夙(s)兴夜寐2下列各项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方圜 葳蕤 脍灸人口 少长咸集b瞋目 伶俜 契阔谈 否极泰来c樊笼 遒劲 计日成功 肆无忌惮d癸丑 枕藉 呕哑嘲哳 枉废心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牛年除夕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又将迎来虎年的除夕夜。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共9分,每题3分)宋代文人的拐杖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6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3分)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7不能作为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a因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转向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宋人赋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c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d在宋人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苏 辙 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坰:(jing)遥远得郊野。薰:一种香草。莸:(yu)一种莸臭味得草。噬脐:用嘴咬自己得肚脐,喻不可及。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d人臣被祸 被:遭受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出淤泥而不染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d勿为流言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公为我呼入10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第卷 主观题四、(30分)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5分)答:_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5分)答:_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 泉【唐】薛涛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思弦。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注】薛涛(768832),字洪度,唐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幼年随父亲流寓成都,后定居成都浣花溪。(1)这首诗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请作简要说明。(3分)答:_(2) 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答:_13名句填空(共12分,每空1分)(1)总角之宴_。_,不思其反。(2)亦余心之所善兮,_。(3) 宁溘死以流亡兮,_。(4)飞湍瀑流争喧豗,_。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6)无边落木萧萧下,_。(7)_,蓝田日暖玉生烟。(8)_,此时无声胜有声。(9)东船西舫悄无言,_。(10)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18分)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14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请简要说明。(6分)15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16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6分)六、语言表达(12分)17“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6分)(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18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分别写上一句简短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仿写,注意切合对象的特点,有意蕴。(6分)【示例】读书亭:入亭无杂念,开卷有书声。(1)蓄水池:_()翠 竹:_七、作文(6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请以“留一条缝隙”为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参考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二、(9分,每小题3分)四、(分)11、(1)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就会使国君尊贵,国家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就会使国君担忧,国家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2)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省略的“宫中”、介词结构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12、(1)运用了比喻。将轻柔、缥缈的“秋泉”喻作“一带烟”;将“秋泉”的声音喻作幽怨的“十思弦”。(运用了比喻1分。泉似烟雾1分;泉声如琴1分)(2)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前两句写冷清的泉水如烟似雾,幽幽的泉声如泣如诉;后两句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轻柔的秋泉使诗人凄清迷茫,白天都惹诗人愁思翻涌,不绝如缕。半夜也不能让诗人安眠。(触景生情2分;结合诗句进行赏析3分)五、1、(6分)主张:(1)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2分)(2)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2分)理念:学以致用。(2分)、(6分)特色:(1)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2)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等附属学校。(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目的:(1)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2)为培养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6分)示例一: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办北洋大学堂、办南洋公学。示例二:教学思想先进:循序渐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示例三:经济实力雄厚:控制许多大型企业,为兴学慷慨解囊。示例四:得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其办学。(表明态度,选择观点2分,引用原文相关词句分点论证分,总结2分)六、语言表达(12分)七、(60分) 19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错别字一个扣1分,不重复计,扣满5分为止。 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写作提示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圆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可能存在问题:一是对话题理解不全面,重心把握不准确。单纯抽取“缝隙”二字另作他解(是希望、是回忆),甚至脱离话题直接大谈特谈宽容,不懂得切题。二是对例子的论述牵强,没“拗”过来。三是行文冗长,泛泛而谈。正确立意:1、环境保护,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为自己留后路。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4、给异于己者留缝隙,可形成文化的兼容。5、写文章时可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6、凡事要留回旋的余地。错误立意:1、缝隙就是错误、遗憾、挫折,人生因为有它们而更精彩。2、给青春留下缝隙,缝隙就是信念、勇气、希望。3、论残缺美。附: 参考译文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 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得话是错误的。但因皇上的龙威就在我眼前,我(心情紧张)言辞急促,言犹未尽,我做臣子的如果不把该说的说完,那么谁来补救陛下的过失呢?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没有听说过,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