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 苏教版.doc_第1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 苏教版.doc_第2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 苏教版.doc_第3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 苏教版.doc_第4页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 苏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3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1.把本专题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其”、“因”、“则”等虚词。2.从本专题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1解释下列多义词。间按殆视治易除已请诚相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则其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译文:_句式:_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_句式:_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句式:_1用类聚法记实词。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其实,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词义,还可以使用类聚法。即把同一意思的词放在一起集中记忆。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词语,有“之”、“如”、“适”、“造”、“至”、“诣”、“趋”等。请说出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_、_、_。请说出表示假设意思的连词:_、_、_、_、_、_、_。请说出表示“不久”、“没有多久”的复音词:_、_、_。请说出表示“随即”、“立刻”、“马上”的词语:a北亦未敢_轻吾国。b_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c沛公至军,_诛杀曹无伤。d哙_带剑拥盾入军门。2.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在文言文里常出现,辨识它对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如何辨识偏义复词呢?首先,了解特点:由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词义不是两个单音词词义相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个单音词的词义,另一个单音词仅作陪衬,凑音节。其次,掌握方法。第一步,看组成。看这个复合词是否由两个单音词相对或相近的单音词组成。第二步,看语境。偏义复词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如: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往来”是指去和来,但据“无留北者”这句,可以推知是偏指“往”义。(1)试着运用上面的辨识方法,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偏义词偏指何意。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偏指_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_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偏指_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指_(2)偏义复词有时容易与同义复词相混淆,特别需要联系语境辨析。请判断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是否是偏义复词。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不能容于远近。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答:_3利用结构对称的句式特点推断其义。(1)利用加“”的字,推断或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并体会这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则思慎始而敬终:_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_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_变姓名,诡踪迹:_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_(2)迁移练习:利用结构对称法解释句中的加点字。讲章句、课文字而已:_(09四川卷第8题b项)周穷振乏,家无余财:_(08广东卷第5题a项)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足以周役:_(08重庆卷翻译题)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_流血漂橹,追亡逐北:_随堂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b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可以养松乔之寿2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思考推断词意句意的方法。子张问:“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译文:_推断方法:_听课记录:基础知识精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且贰于楚也贰:对有二心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治理永保无疆之休 休:停止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其可忽乎 忽:忽略宏兹九德 宏:扩大,弘扬代下司职 司:管理a b c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a为巡船所物色b而为之记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d而幸生也何为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b.c. d.题号12345答案6.“其”字重点练。(1)说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并注意发现“其”字用法的位置特点。必固其根本: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信者效其忠:_失其所与:_其可忽乎:_其皆出于此乎:_吾其还也:_试归纳“其”字用法的位置特点a用作代词:_b用作副词,表推测反问:_c用作副词,表婉商、祈使:_d用作连词:_(2)体会高考考“其”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其”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08湖南卷)(07湖南卷)(07四川卷)答:_7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予羁縻不得还:_而幸生也何为:_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_夫晋,何厌之有:_以其无礼于晋:_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_失其所与,不知: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8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活用类型。道海安、如皋:_人皆得以隶使之:_去今之墓而葬焉:_不能容于远近:_居安思危: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则思江海下百川:_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9翻译下列句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_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_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译文:_课内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1013题。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易:改变b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杜绝c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诲d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大阉之乱 亦以明死生之大b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则尽其天年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显荣于身后d是以蓼洲周公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不能容于远近 b大阉亦逡巡畏义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人皆得以隶使之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译文:_(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译文:_课外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再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公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略有改动)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禘:d,古代祭祀名。二八: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让:责备b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报:禀告c公怒,不审 审:详察d遂起甲以往 甲:盔甲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取其金,则无损于行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b吴人焉敢攻吾邑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因侵郈氏之宫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而不知仲、叔氏之恐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吴、楚以此大隆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a b c d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见微知著,能从细微的事件中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他否定了子贡的做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可见,再微小的事,如不能预见后果并及时加以控制,也会演变为灾难。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经的目的是说明国君治国也应从“孝”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否则,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译文:_(2)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译文:_(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译文:_学案3 必修三(一)知识整合1机会/有时,间或追究,查办/握接近于/危险比较/看,观察治理得好/治理代替/容易/改变授官/整治通“矣”/太,极/停止请示/申告诚心/如果互相/偏指一方,他2连词,就/连词,却副词,表婉商,还是/副词,表反问,难道/副词,表推测,大概/副词,表肯定,一定3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句式:被动句。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句式:判断句。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重点突破1除拜迁若使苟诚向如而已而既而未几a.遽b即c立d即2(1)“死”“害”“首”“车”(2)属偏义复词,偏指“入”、“园”、“贼”、“仇”。3敬:慎简:选择效:献出逸豫:安逸享乐弥:更加诡: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隐蔽”义腰:腰佩迁移练习利用“讲”可推知“课”,讲授;利用“周”(周济)可知“振”通“赈”,赈济;利用“尽”可推知“殚”,用尽;利用“胜”可推知“举”,尽;利用“诵”可推知“歌”,朗诵;利用“用”可推知“以”,任用;利用“亡”字可推知“北”,逃亡、溃败的士兵。随堂训练1da项“出入”偏义于“入”。b项“往来”偏义于“往”。c项“国家”偏义于“国”。2译文:三次被罢免职务,也没有恼怒的脸色。推断方法:此句的对称句是“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可知是“罢免”意;“喜”与“愠”对应,可知为“恼怒”意。这也叫对称推断,不过语意相反。巩固提升1c除:整治。2b从属二主;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美好,福祉;轻视。3bb项以:凭借身份。a项“所”字结构,“所寓”作“舍”的定语/助词,与“为”组成被动结构。c项向/在。d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人称代词,他们。4b替、给,介词。5dd项哪里/于之;a项虽然;b项来,目的连词;c项承接连词。6(1)它的,人称代词那些,指示代词他们的,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难道,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还是,表婉商的语气副词a一般在动词后名词前b放在句首,且为问句c放在主谓之间d连用,一般在选择问句中(2)相同。都是人称代词,他的(它的)不同。前为代词,这些;后为代词,自己内心的不同。前为人称代词,当地的;后为语气副词,表期望7被动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否定判断句判断句8取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像对待奴仆那样,名词活用为状语修墓,名词活用为动词远近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适的环境,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灭亡,使动用法居于之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恩惠,动词活用为名词9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它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解析“鄙”活用为动词,“焉”、“陪”为关键词。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解析“敝”、“与”、“武”、“其”为关键词,前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解析“谬赏”、“滥刑”、“因”为关键词。10b杜:塞、闭。11dd项介词,因、因为/同“而”,表并列。12ba项形容词作名词。c项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13(1)(周公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在死后享受到荣耀。(2)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惋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14ca项辞让;b项报复;d项甲士,士兵。15dd项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对于/介词,从;b项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c项副词,于是,就/介词,经由。16b是孔子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事情的起因,是季氏的行为。17c引用的目的是强调国君善“察微”的重要性。18(1)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2)物丰却不外溢,这是能够长期保持富足的办法。(3)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定(安本)又有什么益处呢?参考译文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辞让,不领取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赎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与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嬉戏时,吴国的姑娘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应对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恼怒,杀死了那个吴国人就离开了。吴国人去报复,把那个楚国人全家都杀死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他发兵反攻吴国,把老的小的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以后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国的边境城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