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分析综合27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列出了三个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着眼于文本的具体内容,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并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命题者要求考生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内容要点”或者是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或者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倾向,或者是某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或者是文章的论点、论据等。“中心意思”可以是全文思想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文章某一部分表达的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文本体现出的思想倾向,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高考湖北卷呈现出以下特点:所选阅读材料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形式新颖;题型稳定,以选择题为主;难度适中,干扰项设计巧妙;综合性强,三个考点常常结合在一起考查。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家有名士注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考“肃”“绝”“就”“谓”均为常见多义文言实词。c项“就”字解释有误。根据语境,叔父王湛告诉侄儿王济,两匹马在宽阔的大道上比赛,看不出优劣来,要把马骑到有蚁封(蚂蚁穴前的小土堆)处进行盘马(因为那些地方狭小而高低不平,洞穴和土堆杂陈,马的脚力就容易显现出来),果然,王济那匹看起来很优秀的马跌倒了,于是王济非常佩服自己叔父的见识。由此可见,这里的“就”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接近、靠近”的意思,引申为“到”。全句的意思是:只应该让马到蚂蚁穴前的土堆处(去试试脚力)。答案:c。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唯父昶异焉浑曰:“何如我?” 卿家痴叔死未abcd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筛选的核心内容是“家人不了解王湛”。句写王济过去几乎一点也不敬重叔父,这说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聪明才智,该项符合题意。句写王济感叹叔父王湛骑术很高,远不止只懂得周易,属于家人了解王湛的事实,该项不符合题意。句写兄弟宗族都以为王湛是个痴呆的人,属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事实,该项符合题意。句写王湛之父觉得儿子王湛有异才,这是写家人了解王湛,不符合题意。句写王济向父亲王浑说自己很敬佩叔父王湛时,王浑问他王湛比自己怎么样,属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事实,符合题意。句写皇帝问王济那个痴呆的叔父死了没有,虽然是写不了解王湛的事实,但不属于“家人不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有的选项。答案:a。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说王济“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王湛,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脱时”是“偶尔”的意思。做这样的题,要特别留意那些用语绝对化的句子。在王济那个时代,虽然名士们蔑视礼法,但是基本的“孝道”和人伦还是要讲究的。王湛在墓地给父亲守孝,侄儿偶尔看望一下,是孝道所要求的。所以说王济“从不”看望叔父,就值得警惕;何况后文还有“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就说明还是“过”(探访)了,只是问问寒温,不深谈。答案:a。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评卷者确定这几句翻译的得分点是三个方面:常见虚词(“因”“辄”),常用实词(“叹”“故”“具”“调”),整个句子的大意。第1句“因”做顺承连词,可译作“于是,就”,“叹”就是“感叹”义;第2句“故”是“缘故”义,“具”作“详尽”解;第3句“辄”当“总是”讲,“调”是“调侃”义。翻译出来的句子,力求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必要时要对词序做微调,不一定只有变式句才调整。如“济具叹述如此”,可译为“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也可译为“王济就边赞叹边详细地述说以上情况”,但是后一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状语的排序规则。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王湛为生父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作迎候之礼。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叔叔,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叹,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表示一点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听到叔叔的谈论,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来和叔叔一起谈话,整天连夜地聊个没完。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它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赞叹某一个方面。【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偶尔看看罢了。今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王湛把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弄来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王湛不曾骑过马,就突然骑马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到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跌倒了。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边赞叹边详细地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他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发现了叔叔的才能以后,晋武帝再像以前那样问他时,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的实际才能。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记载说:“王济具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当时人评价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要强一些。”】二、(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登:考中。因为与“登”搭配的是“进士”,进士不是官职,谈不上升职。要注意的是,b项中的“录”容易被理解为“录用”,但细心的考生应该能根据其后的“功”,确认“录”当释为“记载”;c项中的“振”是通假字,通“赈”;d项中的“勒”,与“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勒”意思相同,释为“铭刻”正确。答案:a。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b cd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标明是马文升“劝谏”皇帝,劝谏的内容是“修身爱民”。句是马文升尽忠国事,句是劝谏皇帝择师对太子的言行举止加以教导,句是马文升请求皇上让有关部门去做的事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大盗实际上到了钧州,只是因听说马文升的家是那里,就离开了。而选项中“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与原文意思不符。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以直译为主,特别注意重点词语、重点句式等得分关键点。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班列:班次。文中译为“朝廷官员”。耆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推心:真诚。莫:没有谁。(2)非:无,没有。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考中景泰二年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历次巡视山西、湖广,刚正不阿的品格非常显著。成化初年,被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满四,蒙古人,拥兵数万在陕西固原反叛),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亡的百姓,政绩突出。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的敌寇,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班师。晋职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去10万石粮食、盐价银5万两救济。孝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奏15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行。孝宗依古制春耕前亲耕农田祀庙劝农,教坊以杂戏进献。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难,要这些杂戏干什么?”当即责令撤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当时天下持续太平已经很久了,兵备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部落时时伺机入侵。马文升严格考核将校,贬退30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诽谤他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13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他多次上书分条陈奏合适的办法和建议。国家的事应该说的,即使不属于他的职分,也言无不尽。文升曾经因为太子年已4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熟悉历史的人,教育扶持太子,对太子言语举止都以正道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京一带发生水灾,马文升上奏请求命令有关部门救济抚恤,训练士卒以防备意外。(这些建议)皇帝都认真接纳了。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跟他)比较(功德和君臣关系)。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由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叫停并不紧急的皇家谋求,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马文升又上奏陈述吏部主管的10件事。孝宗全都表示赞赏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已转移到宦官手里,马文升年纪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皇帝答应了。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终年85岁。马文升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擅长应变,朝廷中的大事往往要等他来做决定。他在边疆建立功勋,国外都知道他的名声。尤其看重气节,砥砺操守,行事坚守正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前一单元,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起点理解字、词、句的微观角度,来讲练如何应对文言文阅读最基本的能力的考查。本单元从宏观的角度,讲练如何应对读懂全篇的能力的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对文本中的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归类,体现的是整合信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对文本局部、段落乃至全篇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找出不同层次的信息之间的关联和聚合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探寻作者表现在文本中的情感、态度、观点。这3个考点,对文本的解读来说,是层层深入;对能力的要求来说,是步步升高。i筛选文中的信息把握文本中的信息,一要迅速,否则完不了卷;二要准确,否则得不到高分。二者都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为基础。被筛选的信息,大都是文本的重要信息乃至关键信息。信息的筛选,因文本体裁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取向。记叙类文本往往侧重于:表现人物所作所为的信息,体现人物性格、品行的信息,反映人物才干、业绩的信息,显示人物追求、志向的信息等。论述类文本往往侧重于:表明作者主张、观点的信息,用以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事理的信息,体现作者褒贬、好恶的信息,表明作者写作原因、目的的信息等。该考点的考查,对单一信息而言,是着眼于局部,摘取文本中的具体语句让考生根据要求辨析。但将一个个信息组合起来,就是对文本整体的观照。试题摘取的语句往往非常简短,考生筛选信息时,应把这些语句放回到原文的具体语境中辨析,否则就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例1:(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周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庾亮尝谓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及王敦构逆,温峤谓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注】y,多用于人名。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a.b.c.d.思维导引该类“筛选”题难度较大。筛选哪一类信息,由考生自己判断。题干隐含的信息是:周的性格是多侧面的,四项中,只有一项是上下两句体现同一侧面。解题时应逐项分析,辨析每项的上下句是否属于同一侧面。a.第一句体现周谦虚的品质,第二句是对自己和大臣们的未来的担忧。b.两句都是表现周善于机变、表达得体。c.第一句表现周大度而又幽默诙谐,第二句是表现其自责的。d.第一句表现周率性而为的性格,第二句是表现其忠贞爱国的节操。答案:b。就这一文本,“筛选文中的信息”也可以采用下面几种命题方式进行考查例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周“有重名”的一组是()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于是人士益宗附之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abcd思维导引题干中的筛选指令是“体现周有重名”。“有重名”即有很大的名气。筛选时要联系具体语境,剔除似是而非的选项。项是贲嵩和庾亮的话,直接称誉周“有重名”。是陈述从弟穆与周争誉的结果使周名气更大了。是陈述职务升迁,与“有重名”无关。是皇帝原谅周的“酒过”。陈述王敦对周答语的反应,着重点在“辞正”,与“有重名”无关。答案:a。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周言辞谦恭和节操高洁的一组是()a.b.c.d.思维导引本题的筛选指令是“分别能表现周言辞谦恭和节操高洁的一组”,即上一句表现“周言辞谦恭”,下一句表现“周节操高洁”。a.第一句是周推辞任职,言辞谦恭;第二句表明周为国捐躯的决心,表现了他节操高洁。b.第一句是批评皇帝,反映周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不能表明周言辞谦恭;第二句写周视死如归,表明他节操高洁。c.第一句是周面对庾亮的夸赞而自比“无盐”的谦恭之词;第二句表明周不计较弟弟无礼行为的大度与幽默,与节操高洁无关。d.第一句是周不能为国家平定叛乱的自责之语,义正辞严,掷地有声;第二句是周与王导的对话,表现周表达得体,与节操高洁无关。答案:a。例4: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周“有重名”的一句是()a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b于是人士益宗附之c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d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思维导引本题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要求筛选出“不能体现周有重名的一句”,解题的关键在于围绕筛选指令,联系具体语境来正确判断。答案:c。参考译文周,字伯仁,从小就有很大的名气,神情风采秀丽文雅。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了周,感叹道:“汝颍一带本来就有很多奇士!从不久前正道衰落,至今又见到周伯仁这样的人,即将振起旧时风范,使我们的国家清正啊。”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成年后,他承袭父亲的封爵为武城侯。东晋元帝即位,任吏部尚书。不久,因为喝醉了酒,又因为他门下供使役的人砍伤了人,周被免官。晋元帝太兴初年,又拜官为太子少傅,仍旧任吏部尚书。周上书辞让说:“臣退下自我省察,学问不能通晓一经,才智不能胜任一官之职,难于自知而足,不能安守本分,竟忝列于显要的位置,名位真的已经超过限度了。”坚决推辞不接受。皇上下诏不答应。庾亮曾经对周说:“别的人都把您比作乐广。”周回答说:“你为什么要描画无盐,而唐突了西施呢?”元帝宴请公卿,酒喝得尽兴,随口说:“今日名臣聚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周趁着酒醉大声说:“今日陛下虽然同为人主,但怎么能与圣世相比!”皇上大怒,亲手写诏把周交付廷尉,准备治罪处死,过了几天才饶恕了他。后来周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上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周性情宽宏,对人十分友爱。他弟弟周嵩曾经在酒醉时对他说:“你的才能不如弟弟,为什么无缘无故获得很大的名气!”就把点燃的蜡烛向他投去。周没有被忤逆的神色,慢悠悠地说:“这家伙(阿奴,这里是用于兄长对弟弟的昵称)用火攻击我,实在出于下策。”王导很看重他。他曾在王导的座上傲然啸咏,王导说:“你是在仰慕嵇康、阮籍吧?”周说:“我哪里敢放弃眼前的明公,而远慕嵇、阮呢。”等到王敦举兵反叛朝廷,温峤对周说:“大将军此举好像只是针对某些人,应当不会过度吧?”周说:“你年轻阅历浅。人主自然不是尧、舜,哪里能没有过失,人臣哪能发动叛乱来威胁君主呢!我们一起推戴皇上,还没有几年,突然间又这样,难道不是作乱么!王敦傲慢,眼里没有君主,他的欲望难道会有限度么!”不久朝廷的军队被王敦击败,周奉诏前往会见王敦,王敦说:“伯仁,你辜负了我!”周说:“您发动军队造反,下官亲率六军,不能成事,使王师溃败,我就是因此辜负了你。”王敦惧惮周义正辞严,不知怎么回答。元帝召见周,对他说:“近日发生大事(指王敦反叛),两宫安然无恙,诸人也都平安,大将军应该满足了吧?”周说:“两宫的情况正如圣上所说,但对臣等却尚不知道。”有人劝说周躲避王敦,周说:“我愧居大臣之位,朝廷的军队打了败仗,难道可以再到乡野间求取生路,或者外逃投奔胡、越吗?”不久被逮捕,路经太庙,周大声骂贼不绝口,祈求(上天有灵)赶快杀了王敦。话还没有说完,逮捕他的人用戟刺伤了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脚后跟,他面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当时他54岁。从上述典型例题看,“筛选信息”试题有如下特点:一般使用选择题的形式;待筛选的信息都是文本中的语句,选项按照其在文本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部分信息不符合题干指向,但有的与指向若即若离,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首先审读题干要仔细,弄清“筛选”的标准和相关要求;再将每条信息放回原文的具体语境中辨析,逐一与题干指向对号辨析,剔除似是而非的选项,作出正确选择。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细读题干明指向。题干的表述形式在“典题例析”中已呈现。“指向”,从内容方面说,有的指向单一(如要求围绕人物性格某一个方面筛选),有的指向多元(如要求围绕两个方面筛选);从形式上说,有的选“是”,有的选“非”另外,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全部”“分别”“直接”等。2“题”“文”对照辨“是”“非”。准确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将选项中的每一句放回到原文具体语境中,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比对、思考、筛选。有时忽略一个条件,就会导致误选。3因“题”择“法”定答案。题型有别,解“法”有“窍”。(1)“一元求同式”(将句编成四项,每项选择其中三句,如“典题例析”中的例2),可用排除法,对有100%把握作出“是”“非”判断的信息点,要好好利用,假如断定不符合题干指向,那么凡是含有的选项都可以果断排除。(2)“二元对应式”(八条信息,每两条一项,编列四项,要求上句对应“甲要求”,下句对应“乙要求”,不能错位,如“典题例析”中的例3),可用“单边对号法”,可先确定上句是否符合“甲要求”,进行第一步的排除以缩小范围,第二步在小范围内检索下句是否符合“乙要求”。(3)“二元求同式”(八条信息,每两条一项,编列四项,要求选择出上下两条信息都是同一指向的一项,如“典题例析”例1中的第5题),可用逐项比对法。(4)“一元对应式”(此式多用于议论类文本,四条信息的指向各不相同,但差异往往比较微妙,每条信息独立为一项,要求选出吻合题干要求的一项,如“典题例析”中的例4),可用“先易后难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高考对这一考点多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命题者在各选项中对文本中的相关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这些分析和判断,有的符合文意,有的不符合文意。考生的选择正确与否,就反映其对“内容要点”“中心意思”把握的准确度。要求归纳的内容要点,会因文本体裁不同而各有侧重。记叙类文本,如果写人,往往偏重于中心人物具体的语言、行为、事件等;如果叙事,则大多侧重于事情的前因后果、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影响等;如果状物,则大多偏重其特点、功用、寓意或者喻义;如果写景,多偏重于景物的特点、所寓的情与理等。论述类文本,往往偏重的是论点、论据等等。要求概括的中心意思,则是简要阐述文本中选取这些(而不是那些)具体内容的用意和目的,或者要提炼出原文的某一局部、某一方面的大意等等。如:概括写人的记叙类文本的中心意思,常归结到人物的品格操守、性格及其影响等。近几年高考湖北卷中,该考点都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个选项的排列,大多依据文本的行文顺序,这有利于考生寻找每个选项的信息源。命题者对文本信息的叙述,通常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述,而是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述的文字也不是对原文内容的直译,而是或增添词语,或减少词语,或更换词语;信息有的出自单一信息源,有的是多个信息源的整合;观点与论据或对号,或不对号;论点有的完全正确,有的却似是而非;论据有的于文有据,有的却与文本有出入考生须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反复推究,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例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踦同“崎岖”。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思维导引命题材料是相关联的两个选段,都是记叙类,塑造了陆贾与尉佗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设题时重在概括分析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各选项先概括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再叙述论据,并作简要分析。解题时,首先根据对两个选段的理解,判断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是否正确,其次,检查所用的论据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最后还要思考每一选项的论点能否统率论据。这道题4个选项对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正确。b项中“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能从“椎结箕踞见陆生”中得到印证;“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是从尉佗与陆贾两次问答中分析概括得出来的。但在原文中并没有“南越君民同心”的相关内容,因此,b项概括分析有误。命题者在这里设置了“无中生有”的陷阱。答案:b。参考译文陆贾跟随汉高祖平定天下,被称为是有口才的辩士,总在高祖身边,经常出使诸侯。到汉高祖称帝时,中原地区刚刚安定,尉佗平定了南越地区,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陆贾赐给尉佗印信,封他做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把头发梳成椎状,伸腿按膝(形状像簸箕,为傲慢不敬的坐姿)坐着接见陆贾。陆贾便劝说尉佗道:“您本是中原地区的人,父母兄弟等亲人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再说秦朝政治混乱,诸侯豪杰同时起兵,只有汉王先进入关中地区,占据咸阳。项羽违背了先前的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要服从他,可说得上强盛到了极点。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征伐天下,攻掠诸侯,终于诛灭了项羽。5年之内,海内平定,这并不是仅靠人的主观努力,是上天要树立汉朝。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汉朝铲除强暴叛逆,将相们都想要调兵来诛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遭受劳乏困苦,打算让他们休养生息,就派遣我来授给您印玺,分剖符信并互通使者。您应该出城迎接并向北俯首称臣。您竟然想凭着刚刚建立还不和顺的南越在这里逞强。汉朝如果真的知道您这样,就会挖掘焚烧您祖先的坟墓,夷灭您的宗族,派一个副将率领十万军队来到南越,南越人就会杀死您而归降汉朝,这就如同翻手覆掌一样容易。”这时,尉佗便赶忙挺直身子坐起来,向陆贾道歉说:“我住在蛮夷地区时间久了,太有失礼仪了。”接着问陆贾说:“我与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才干?”陆贾说:“大王您好像更有才干。”尉佗又问:“我与汉王相比,谁更贤明?”陆贾说:“汉王从沛县丰邑起兵,讨伐暴秦,诛灭了强大的西楚霸王,替天下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事业,统治了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人以亿万来计算,土地方圆上万里,据有天下肥沃的地方,人多车多,万物丰盛富饶,政权由一家掌握,从天地开辟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盛世。现在大王您人口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蛮夷,处在崎岖的高山与大海之间,好比汉朝的一个郡,怎么能够与汉王相比呢?”尉佗大笑说:“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尉佗十分赏识陆贾,挽留他,常在一起宴饮,达数月之久。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便授封尉佗为南越王,让他称臣遵守汉朝的约束。陆贾回朝报告了这一切,汉高祖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六国并统一了全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就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给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乘此机会逐渐借法律的名义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灭亡后,赵佗就进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战乱初平)上下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讨伐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封赵佗任汉朝管辖之下的南越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还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设题例2:(2013天津卷)(文本姚敬恒先生事略见第99页)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思维导引题干已明确指出是对主人公姚敬恒的“解读”。从4个选项的内容来看,所谓的“解读”,也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各选项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姚敬恒形象特点的判断,可视为“论点”,后一部分大致是对相关事件的概括,可视为“论据”。a.“姚敬恒品学兼优”正确,但对他“名声未彰”的原因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答案:a。例3:(2013天津卷)(文本姚敬恒先生事略见第99页)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思维导引4个选项的内容相对独立,没有集中统一的指向。a项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b项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与分析,c、d项分别从侧面烘托、语言描写角度来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刻画姚敬恒的形象时成功运用了语言描写,但语言描写并非“主要”的表现手法,文章主要是通过叙述姚敬恒的相关事迹来刻画其人物形象的。答案:d。该考点一般从宏观的角度设题,既关注局部,也观照整体。解答这类试题要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中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是选“是”还是选“非”,切勿马虎。3研究选项,回归文本。首先要看各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中能否找到信息源或者根据;再核查表述的内容与原文是否完全相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间接表达出来的。论述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较为明晰;记叙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隐性的。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与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合并设题,只有论述类文本可能四个选项都涉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思维导引该文虽属赠序,但实质是论述类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晰的。题干的要求是找出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4个选项或直接或间接涉及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的考查。a项是对全文中心意思的分析概括。b项是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进行分析概括。c项是分析概括文章介绍的“今之贤少”的原因,它对应的信息区间是文章第3段的前几句话。作者认为“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是“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导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推教“无路”,无人教导“可教而贤者”。“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之说于文无据。因此,c项概括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秋季部编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 圣诞节公司活动策划方案
- 五一劳动节文艺晚会策划方案
- 幼儿园活动实施策划方案
- 关于初三体育教学工作方案
- 大班配班个人工作方案
- 电仪监理面试题及答案
- 中平电动车考试试题及答案
- 防洪防汛应急处置措施
- 葫芦岛打渔山 220kV 输变电工程环评报告
- 08SG213-1 钢烟囱(自立式30m-60m)(不清晰有水印)
- 社会团体单位会员登记表完整
- GB/T 531.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入硬度试验方法第1部分: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
- 中航工业运营管理体系内容介绍课件
- 消化系统疾病课件整理
- 子宫肉瘤诊疗指南
- 培训注塑成型原理
- 2009-2022历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计算机类岗位)》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
-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