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作业.doc_第1页
政治学原理作业.doc_第2页
政治学原理作业.doc_第3页
政治学原理作业.doc_第4页
政治学原理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一:答案: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风波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个人讨论提纲: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不是新闻监督,但舆论和新闻是紧密相连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但新闻本身并不就是舆论,所以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联系实际的例子:(例子可以一个小组写相同的内容,可以上网查找些资料)【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三:在下面列的书目中选一本书,写1500字的读书笔记(直接写在作业本上,不能打印的,可以在选好书本后,上网查一些书的相关资料做参考,要自已写,不能互相借抄,否则会当做雷同记0分的。)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经典著作1、马克思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4、马克思法兰西内战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列宁论国家7、列宁国家与革命8、列宁伟大的创举9、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0、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2、周恩来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13、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4、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15、彭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二、有关教材1、赵宝煦主编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2、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3、王沪宁主编政治地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李景鹏主编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0、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张小劲主编比较政治学导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孙关宏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三、国内专著1、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2、周长龄著法律的起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3、邹永贤著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4、王子琳主编国家学说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5、王丽萍著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7、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蔡定剑著中国人大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9、谢庆奎著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程同顺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1、姜士林等当代社会民主党与民族主义政党论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12、王邦佐等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3、张志尧著集团政治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的当代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4、李步云著法制、民主、自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5、丛日云著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6、黄文扬主编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18、(中国香港)郭少棠著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西方政治现代化的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四、国外译著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2、(意大利)阿奎那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3、(意大利)马基亚维里著君主论,惠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4、(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5、(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7、(美)潘恩著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8、(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10、(英)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宣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1、(美)威尔逊著国体政体,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12、(美)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3、(美)米尔斯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4、(日)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治,赵华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15、(美)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6、(美)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17、(德)柏伊姆著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18、(英)罗素著社会政治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19、(美)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10、(西)卡里略著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钟琦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21、(法)列菲弗尔著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李青宜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22、(美)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23、(荷)马尔赛文等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24、(美)汤森等著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25、(苏)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王复士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26、(美)科塞著社会冲突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27、(奥)赖希著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28、(美)梅里亚姆著美国政治思想1865-1917,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29、(德)勃兰特等著社会民主与未来,丁冬日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30、(美)利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31、(美)李普塞特著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32、(英)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33、(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34、(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6、(英)西塞尔著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3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38、(日)山口定著政治体制,韩铁英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3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40、(美)摩尔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41、(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42、(美)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43、(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著比较政治学理论,潘世强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44、(美)罗斯金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45、(美)迈耶等著比较政治学,胡泳浩,冯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46、(美)阿尔蒙德、维巴著公民文化,马殿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47、(美)罗伯特A达尔著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48、(英)梅尼著西欧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朱建军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49、(美)GH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下),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50、(日)冈泽宪芙著政党,耿小曼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四:一、填空题:1、公民的意志2、权力制约3、暴力4、权力5、政治文化6、宪政建设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信纸基础上的(C)A.直接民主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共和民主D.议会民主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4.“第三条路”,指着一种既非资本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社会民主主义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5. 精英与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C)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文化 B.经济C.政治 D.道德6.(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D.理论与策略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经济的集中体现B.要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D)政党的典型。核心会议型.B.支部型 C.单位化D.代表性9.民主的限度包括(ACD).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10.(A)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三、名词解释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2.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3.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式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四、简答题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答: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了3个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爷,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项。(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会论中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有:(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强调“法”、“术”、“势”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显法和统治来驾驶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受”,“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予盾来维持统治。五、论述题试述“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