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4发问的精神.doc_第1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_第2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_第3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_第4页
14-14发问的精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发问的精神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题目“发问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议论中心。 二、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2、学习课文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确理解其表达方法。3、会用“难道”“岂不”造句。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5、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在求知过程中,要有发问的精神。B:学生能理解课文的生词意思,会默写生词。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议论方法,理解其作用。2、把握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大课文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六、预习要求:1、在课文中画出生词,并查字典写出词义。2、朗读课文5遍。3、完成书后的预习题。B组学生只需完成第1、2题。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4、发问的精神理解题意,“发问”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作业:1、检查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情况。2、回答预习题。3、把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请生自由回答,师不做评价)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逐节朗读,逐节理解字词:学生板书自己画出的不懂的词语,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集体讨论解决。平淡无奇:(表情演示)不足介意:(表情演示)万世景仰:很多世代佩服尊敬。(手语讲解、表情演示)墨守旧说:因循守旧,不思改进。(举例、演示)歪曲:故意改变(事实或内容)。(手语讲解)失实:不真实。(手语讲解)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词,大家理解意思了吗?课文手势会了吗?五、巩固练习1、生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平淡无奇 不足介意 开启 蒙受其利 万世景仰自以为是 终身受用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A+B朗读课文,抄写字词。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蒙受其利、万世景仰、墨守旧说2、点名分段朗读课文。二、新授课文,1、自由读各节,说说各节的意思。2、互相讨论各自然段的意思,课文的段落大意。3、集体交流,分段。4、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分段 ( 师生讨论 ) :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1-3)提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二段(4-8)正面论证,分三层。第三段(9-13)从反面论证应该多问,从而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可分三层。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分段,大家理解了吗?手语会了吗?四、巩固练习朗读各段,体会各段意思。五、布置作业A朗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 ,概括段意。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B朗读课文,默写生词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复习:请生说说课文怎样分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组生回答)二、新授课文:1、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问:(1)在这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论题?(2)用什么方法提出论题的?(3)讲了什么道理?把什么比作什么?集体讨论以上问题,并进行归纳小结。(2)讨论交流,师讲解:课文用讲道理、设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把事物的道理比喻为“秘库石室里的珍奇”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秘库石室”和钥匙这两个比喻运用的很恰当,而且互相关联。“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单独成段,突出“发问的精神”。(3)齐读第一段。2、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讲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分三层:(1)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新也常常由发问开端。(2)列举事例说明论点。(3)归纳小结第二段的正面论点。3、学习第一层。(1)指名读。(2)讨论:A、提出了什么正面论点?B、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C、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4、学习第二层。(1)自由读第二层,思考:这一层列举了哪些事例?(2)讨论:A、列举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创立“忘有引力”说的事例。B、列举瓦特受壶水滚沸启发,发明蒸气机的事例。C、列举孔子每事问,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的事例。5、读第三层,问:(1)这一层主要讲什么?它是怎样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2)“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把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6、师讲解小结:课文列举牛顿、瓦特和孔子三个人“好问的人”的例子,从正面论证:发问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阐述了发问精神的可贵。三、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大家理解了吗?手语会了吗?四、 巩固练习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段五、 布置作业A朗读课文第一、二段B朗读课文,默写生词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一、复习检查。提问:在课文第二段中阐述了发问精神的可贵,列举了哪些事例?(A组生回答)二、新授课文:1、学习第三段。思考: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主要讲什么?2、讨论交流:(1)课文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2)用了哪些理由论证反面论点的谬误?(3)找一找,第10、11、12自然段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体会改前和改后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有何不同?3、师讲解:第一层(9)提出反面的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从书、老师等词语可知本文是写给学生读的。第二层(1012)论证反面论点的谬误。第10自然段:用“第一”引出理由一:若满足于墨守前人的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第11自然段:用“第二”引出理由二:只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第12自然段:用“第三”引出理由三:知识和道理要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才能终身受用。从这三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的论述一层深一层,遵循了事物固有的逻辑顺序。第三层(13)归纳小结第三部分的反面论证,呼应第一部分提出的论题,联系学生求知的实际,再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这一段中连续用了几个反问句?各是围绕哪些内容提出反问的?“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师讲解:课文中“忍心么” “愿意么” “愿意么”表达的是“不忍心”“不愿意”。三个反问句分别承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自然段的反面论证。连用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激发人们警醒。末句“那把钥匙”呼应第二、第三自然段的“钥匙”。“万”字恰强调必须具备发问的精神。5、流畅地朗读第三段。三、课堂小结。课文提出了反面论点,是怎样一层一层论述的?四、布置作业:1、找出全文的反问句抄下来,并改成陈述句。2、朗读全文。教学反思:第五课时一、正确地朗读全文。二、讨论: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哪一种?(A组生回答)三、完成课后练习题1、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证,举了哪几个事例?(生讨论回答)师讲解:课文的前半部分在论证正面道理时,先后在第五至七自然段中举了中外的三个事例,即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万有引力”说;瓦特受壶水滚沸的启发发明蒸汽机;孔子每事问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这些确凿的事例,从事实上论证了发问精神的可贵。2、例举事例的几段是怎么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师讲解:在列举这三个事例之前的第四自然段,首先指出“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继而说明知识因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由发问开端。接着更近及人,以“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日益敏锐。上下文联系自然、紧密,无懈可击。列举了三个事例后的第八自然段,先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一句,即对上文作结,又搭起了桥梁,过渡到下文,自然而有机地归结到论点。可见,这一段是紧承前面三段而来,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据同论点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3、为了使论述深入一步, 后半部分提出了怎样的反面论点?又分哪几个层次作了分析?(生讨论回答)师讲解:课文的后半部分在第九自然段提出了“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学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简短的两句话作了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一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做关联,分为三个层次逐层递进作了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4、议论文常常运用反问句。比较下面各组的两个句子,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并且加点的词语各造一个反问句。(1)他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他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难道真是天生的吗?(2)我们若是一味的汲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我们若是一味的汲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生讨论回答)师讲解:每组的第一句是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