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4.2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4.2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4.2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4.2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4.2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4.2自然灾害与人类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危害。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对人类的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而在我国的灾害中,洪灾和旱灾最为常见,并且影响较广。选择以洪灾作为探究学习的案例,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组织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洪水,洪灾以及洪灾会带来哪些危害;二、洪灾的形成原因;三、洪灾的预防措施。通过对洪水和洪灾成因、灾害及预防等问题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了解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进而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本节内容计划安排二个课时。具体包括三大块主要内容:首先是洪水和洪灾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洪水和洪灾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我国多发的洪水灾情为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兴趣。其次为洪水和洪灾形成的原因。具体可以从洪水产生和致灾的发生规律入手,具体可以包括两个环节,首先应该分析清楚洪水形成的几种自然原因以及多种影响因素,然后指出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诱发和加剧了洪灾,说明自然原因是导致洪灾的主要因素,但认为因素也不能忽略。再次,主要内容为洪灾的防治措施。具体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防灾减灾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总体来看,本节的知识结构如下: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 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自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湖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损害然 洪水和洪灾 直接损失灾 洪灾损失 间接损失害 自然原因与 洪灾形成的原因 洪水的形成 人 人为原因类 对人类造成损害 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洪灾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非工程措施二、目标及其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其危害,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通过洪灾这一案例的学习,简述洪灾形成的自然、人为和社会经济原因;学会分析自然灾害的种种诱因;3.通过分析洪水、洪灾和泥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关联性的认识;4.通过探讨洪灾的成因,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二)目标解析1.对于灾害,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的主要形式都具有广泛性、区域性、频繁性、不稳定性、周期性等特点。判断自然灾害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以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为诱因;二是必须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资源破坏等。对于地质灾害的类型,可以依据发生的圈层位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等。大多数自然灾害地球系统自然演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各类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2.关于洪水和洪灾的认识,应首先让学生弄清楚洪水与洪灾的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了洪灾。但不是所有洪水都会形成洪灾。关于洪灾形成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洪灾的概念上进行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原因、人为活动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其中以自然因素为主。3.可以适当对学生介绍泥石流地质灾害,引导学生分析其与洪水之间的联系,同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图,结合所学的只是在图中找出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地区,思考泥石流、滑坡的诱发机制和条件。也可以适当介绍其他地质灾害,从各类地质灾害的关系上做进一步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4.通过洪灾成因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治理洪灾的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形成“成因措施效益”的逻辑思维链条。同时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三、问题诊断分析本小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的较为紧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对洪灾成因的理解上。对于该问题,可以结合洪灾的概念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洪水的产生。一般洪水产生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降水、冰雪融化、流域汇水速度和河道排水速度等。人为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了洪水的产生,主要有流域内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占用分洪区等,降低了排水和调蓄水量的能力。其次为洪灾的形成,只有当洪水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形成洪灾。洪灾的程度主要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主要有一个区域内部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人口密度越大,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洪水产生的破坏和损失就越大。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小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较为紧密,学生对这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增加信息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增强感染力。从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备教学法、备氛围等几个方面把握这节课的内容,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五、教学过程【导入】背景情境导入:歌曲为了谁导入,歌名?这首歌的背景?除了洪灾,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设计意图以98长江洪水为背景的歌曲以及几幅自然灾害的图片,特别是学生感受深刻的汶川地震图片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问题一】什么是自然灾害?它包括哪些类型?会带来什么影响?设计意图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见过些什么自然灾害,包括电视里面的?【例题一】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4-2-1填空并回答: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 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d 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在图(四)中,地区i与i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多项选择);在地区ii内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iv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_解析:本题全面考查洪水、风暴潮、干旱、台风四种气象灾害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防御措施的知识,同时,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首先读图(一)、图(二)、图(三),比较后可以看出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自然灾害,首先是干旱,其次是洪水。读图(四),对照i、ii、iii、iv四地区,逐渐在图(一)、图(二)、图(三)中找出上面四地区各自的自然灾害,即可归纳四地区共同的自然灾害有洪水、风暴潮、干旱和台风。地区iv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的分布最为集中,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实例,应从象气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防御措施着手,如为减轻旱涝灾害的损失,要加强对江河治理、植树造林等。答案:(1)a c abcf c d e (2)de cf ab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变式训练】1.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2.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界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a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坏严重b干湿季不分明,但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c.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d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问题二】什么是洪水?为什么洪水形成后会导致洪灾?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区分洪水和洪灾的概念,了解洪灾的成因。【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所在乡镇有没有发生洪水?它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影响?【例题二】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45年197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多的现象,读图回答问题。(1)原来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在194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的周期约为( )1945年1975年 a.70年 b.50年 c.20年 d.10年1875年1975年(2)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4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3)如果此流域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疏通河道 退耕还牧 城市化 林地转牧 围湖造田 禁止开采地下水 a. b. c. d. 解析:第(1)题,由图可判断,194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再现周期约为50年。第(2)题,在194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开始出现灾害水位的再现周期约为2.2年,其在187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缩短了约3年的时间。第(3)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雨特点没有明显的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围湖造田破坏了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进入河流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少,因此洪患的据率反而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效果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流,使洪患几率大增。答案:(1)b (2)b (3)c【变式训练】1.下列不属于影响河流汇水速度因素的是( )a.地面坡度 b.土壤含水率 c.植被覆盖率 d.河谷的顺直程度2.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问题三】不同的自然灾害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某种自然灾害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吗?设计意图: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三】根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中完成下列问题:(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解析:本题目需要从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考虑。例如从洪涝、特大暴雨及台风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台风伴有特大暴雨,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所以按照图上的箭头联系a、b、c依次为台风、特大暴雨、洪涝。另外对a、b来说监测手段都是运用先进的气象卫星,减灾措施在于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对c来说可以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等防御措施。答案:(1)a台风、b特大暴雨、c洪涝(2)运用先进的气象卫星;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等防御措施【变式训练】关于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变浅,洪涝增加b山体滑坡渐增c泥石流危害日益严重d土地肥力下降,人类生存条件恶化【问题四】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人类该如何面对?以洪灾为例?师生活动当洪灾来临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洪灾的致灾特点,了解它的防治措施,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例题四】人类活动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加剧洪灾的发生,而且还无形中使得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下列做法不利于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损失的是()a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b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c黄河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d三江平原恢复和重建沼泽湿地解析:围湖造田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河床和沿岸彻底普遍淤高,导致水位升高,洪灾加剧。答案:b【例题五】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b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解析:防洪减灾的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包括: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答案:c【变式训练】1.人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预防或减少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火山爆发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2.对台风、暴雨洪涝的最主要的监测手段是( )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b利用气象雷达 c利用探测气球 d利用气象卫星六、课堂小结(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2.分类:按照自然灾害的发生圈层,自然灾害可以分为:(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飓风、干旱、冻害、寒潮、暴雪等。(3)生物灾害:包括鼠害、虫害、物种入侵等。(4)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二)洪水和洪灾1.概念:(1)洪水:指河流水位超出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2)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后,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2.洪水的危害:危害类型具体表现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引起疫病和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间接危害造成洪水、电力、交通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三)洪灾的形成原因1.洪水的致灾环节:一是洪水的产生;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2.洪水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连续性降雨、强降雨、大量冰块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等形成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堵塞河道形成的洪水;自然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形成洪水;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影响因素具体表现相关性流域汇水速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度越大,流域的汇水速度相对越快正相关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越高,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正相关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负相关河道排水速度顺直程度河道越顺直,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正相关通畅程度河道越通畅,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正相关纵向坡度纵向的坡度越大,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正相关(2)人为原因: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如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河道沿线及河内修建建筑物等,使得自然环境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降低,加剧洪灾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3)洪灾的严重程度与经济社会要素的关系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其造成的洪灾损失就越大。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降水的季节变化大,长行程洪涝等灾害,因此造成的损失就越大。(4)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地区经常发生的与洪水有关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与当地的日按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产生推动作用。(四)洪灾的防治措施洪灾的防治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类:项目措施及功效监测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检测和预报,对于防范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具有巨大的作用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对于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非工程措施严格控制乱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强人们对于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统一的防灾和减灾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和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防灾七、目标检测1.下列气象灾害中,在我国危害范围最广的是( )a干旱、洪涝 b干热风 c台风 d寒潮2.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是( )全部实现耕作业向畜牧业转化 改进耕作制度营造防护林 整治河道,巩固堤防a b c d3.不属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灾害是( )a近年来长江堤岸崩塌现象增多 b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7.2级地震c过去无地震区的印度柯伊纳水库1967年发生了6.3级地震d铁路、公路沿线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界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4.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a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坏严重b干湿季不分明,但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c.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d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5.下列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台风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在温带和寒带也可以形成台风台风的旋转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相同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a. b. c. d.6.森林遭到破环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土地淋溶减弱 b.物种灭绝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大量草原动物繁衍7.下列不属于影响河流汇水速度因素的是( )a.地面坡度 b.土壤含水率 c.植被覆盖率 d.河谷的顺直程度8.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八、配餐作业a组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2.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b短时间的大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3.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地发生的滑坡、泥石流,一定与地震有关 b一种原发性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d某地土地荒漠化,可能与降雨有关4. 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 )a北旱南涝 b北涝南旱 c南北皆旱 d南北皆涝 5. 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分洪区 b洪泛区土地管理 c实行防洪保险 d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6.人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预防或减少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火山爆发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7.对台风、暴雨洪涝的最主要的监测手段是( )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b利用气象雷达 c利用探测气球 d利用气象卫星8.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b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b组(图中的数值表示建国以来这种灾害的出现次数)1.读我国旱灾出现频率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出我国旱灾出现频次最大的三个地区是_、_、_。(2)下列人类活动可导致此类灾害危害加剧的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开垦草原a b c d一些自然灾害相互关联,往往有群发性的特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势力较弱的年份,可能出现多种自然灾害。据此回答:2.我国西北地区此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 b洪涝c寒潮 d台风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