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 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 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 因曾任右拾遗 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 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 右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 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感遇 诗38首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7首和 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 慷慨悲吟 写下了 登幽州台歌 以及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等诗篇 诗歌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与 登幽州台歌 是同时之作 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 七首 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 郭隗 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 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 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诗人感叹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啊 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 天长地久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悲从中来 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来抒发自己 生不逢时 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 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全诗语言奔放 富有感染力 前三句 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 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 饱含感情 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 画面顿时神韵飞动 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 格外动人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 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谥文 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 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 词虽不多 但亦擅长 且有名作 桂枝香 等 宋仁宗皇祐二年 1050 夏 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途经杭州 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 正值壮年 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 表达宽阔情怀 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第一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 诗人用 千寻 这一夸张的词语 借写峰上古塔之高 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 闻说鸡鸣见日升 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 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 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写峰上有千寻之塔 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诗的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 而诗人却加上 不畏 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句用 身在最高层 拔高诗境 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 正在结语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 只写了塔高 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 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 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 清代思想家 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曾任内阁中书 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 抵制外国侵略 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 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 更法 改图 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 洋溢着爱国热情 被柳亚子誉为 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 定庵文集 留存文章300余篇 诗词近800首 今人辑为 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 己亥杂诗 共315首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9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 由北京南返杭州 后又北上接取家属 在南北往返的途中 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 不禁触景生情 思绪万千 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于是诞生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 诗人离京时 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 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 辞官回乡 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 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浩荡 本指水势浩大 在这里喻 愁 诗人为了衬托离愁 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 吟鞭东指即天涯 本句虽无愁字 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 天涯是指诗人家乡 杭州 马鞭一挥 离京远去 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 用夸张的手法 表现离别之愁 伤怀之意 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笔锋一转 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落红 本指脱离花枝的花 但是 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即使化做春泥 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 而为护花 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不忘报国之志 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 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 但仍决心为国效力 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望岳 杜甫 杜甫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 杜工部 杜少陵 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 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 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诗人到洛阳应进士 结果落第而归 开元二十四年 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 赵 今河南 河北 山东等地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首句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 因居五岳之首 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 就是 到底怎么样呢 夫 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是个新创 很别致 这个 夫 字 虽无实在意义 却少它不得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 齐鲁青未了 一句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是上句 青未了 的注脚 一个 钟 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 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 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 阳 山后背日的一面为 阴 由于山高 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 阳面 所以说 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 可诗人妙笔生花 用一个 割 字 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 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形成不同的景观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两句 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 二字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 想把这一切看个够 看个明白 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 故感到眼眶有所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 是投林还巢的鸟 可知时已薄暮 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两句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 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 是唐人口语 意即 一定要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 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 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 却紧紧围绕诗题 望岳 的 望 字着笔 由远望到近望 再到凝望 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游山西村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 高宗时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 投身军旅生活 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 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 等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 初春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 的爱国情绪 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 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 今浙江绍兴市 所作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 欢悦的气象 腊酒 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 是猪 足鸡豚 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 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 足 字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 二字 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写景中寓含哲理 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 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 草木愈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 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 几间农家茅舍 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可以想见 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山回路转不知出路何在 于是顿生茫然之感 但如果继续前行 便会豁然开朗 发现了一个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 信步而行 疑若无路 忽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颈联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则由自然入人事 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表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 为土地神 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 热热闹闹 吹吹打打 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 周礼 里就有记载 到宋代还很盛行 诗人在这里赞美了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 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已 游 了一整天 此时明月高悬 整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