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2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2.2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2.2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2.2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2.2 秦国的崛起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 秦国的崛起【情景激趣】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发布逮捕商鞅命令。商鞅携老母和手下外逃,在秦国境内无处投宿,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目标明晰】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重点:1、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变。 3、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难点:正确评价商鞅变法。【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 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a.含义:是与 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b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宗法世袭制,按照 选任官吏。2、 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1)实行:a.战国时:已经实行。b.商鞅变法时:实行 ,制度20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富裕家庭不得铺张,只有军功才能享受荣华富贵。(2)作用:a.统治集团 发生重大变化, 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宗室地主排在第二位。b废除了 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思维拓展】1、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对秦国来说: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2)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3)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2)、对后世: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2、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及原因: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4、改革不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5、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7、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原因:1)处于过渡时期(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2)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强权; 3)商鞅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达标做题】1、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3、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知识点二 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 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a出生“戎狄”:文化、风俗受到 影响。b成为诸侯仍受冷遇:公元前771年被封为诸侯。但因其落后,被各国“ ”,不能参加中原会盟。2、 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a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b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 ”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思维拓展】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秦国的落后与秦国争霸的野心有着强烈的反差,秦国急需改革落后局面,实现争霸愿望。2)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表现在:(1)改革的大环境改革成为一股潮流。(2)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即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强烈要求变革。(3)法家思想形成,有变法的指导思想。(4)人心思变,变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5)生产力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3)主观条件(1)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2)秦孝公认识到只有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因而坚决支持变法。【达标做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知识点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 商鞅的悲惨结局a原因:变法侵犯 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商鞅采用铁腕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b结果:前338年孝公死,秦惠王(驷)即位,保守势力污蔑其“谋反”,在封地(商)他及全家被害。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 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 的风气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 的政治。【思维拓展】1、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车裂而死原因:a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b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c商鞅使用“轻罪重罚”的政策,被打击的奴隶主贵族、官僚士绅,甚至普通平民对商鞅变法颇有微词。措施保留的原因:变法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历史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2、商鞅之死对后世改革的启示(1)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2)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3)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改革事业。(4)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达标做题】1、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b c d2、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3、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交流释疑】1、如何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局限性)2、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比较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2:(商鞅变法)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黥刑,脸上刺字)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劓刑,割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3: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4: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财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斥德者常”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于延年益寿乎”?(1)依据材料1、2、3分析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3、4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公元前338年新王即位,商鞅被诬陷谋反遭车裂而死,其原因是什么?(3)古人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为什么?【记录天地】【完善空间】【反思回忆】【目标回忆】1)、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3)、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比较【构建体系】【总结规律】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取决因素:1)、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2)、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3)、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4)、改革者的素质如何。【完善存疑】2.2 秦国的崛起【达标做题】 知识点一:bdb 知识点二:答案:1、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一:国以富强 材料二:倾邻国而雄诸侯 知识点三:cab【交流释疑】1、如何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局限性)性质: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积极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局限性: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4、改革不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5、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7、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2、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异同比较相同点目的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内容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特点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不同点目的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内容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严格控制特点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性质梭伦改革是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