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doc_第1页
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doc_第2页
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doc_第3页
优化探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答案:d2(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纂修族谱主要是为了尊崇人伦,尊崇人伦是名门望族和寒门小姓的共识,该现象是理学价值深入人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口流动对宗族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们重视宗族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得以重建,排除d项。答案:c3(2013高考福建卷)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项;“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项;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项。答案:d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5(2013高考广东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陆九渊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可排除a、b两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外在手段明理,与材料中“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信息不符,可排除c项,因而选d项。答案:d6(2013高考安徽卷) (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答题时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一、选择题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全新的创造”是指有别于以往的思想观点,是这一时期全新的创造,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指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答案:b2(2015哈尔滨模拟)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题干中“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等信息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答案:b3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培养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禁绝个人欲望a bc d解析:宋明理学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d两项。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正确。故选c项。答案:c4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中“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体现的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干要求,a项错误;c项是心学代表人物,主张致良知,c项错误;李贽是明中后期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他的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答案:b5(2015苏北名校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解析: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可排除。答案:b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解析:程朱理学重忠孝、讲廉耻,“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正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故选d项。a项说法与题干不符,可排除;b、c两项说法片面且与题干材料不符,可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知,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即“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由“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知“理”构成了万事万物的本体;在人伦中体现了“理”即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据此回答“主要观点”,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积极影响”。第(2)题,从材料二可知,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据此即可回答“主要观点”。联系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和心学的影响回答“时代价值”。第(3)题,比较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可知,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从“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可知二者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据此回答相同点。从二者对事物本源的认识,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等角度回答不同点。答案:(1)主要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