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二.doc_第1页
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二.doc_第2页
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二.doc_第3页
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二.doc_第4页
高考历史模拟考场二.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模拟考场二本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山西模拟)“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宗法制度b采取了分封制度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从题干材料关键词“政治实体的共主”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天子只是一个联盟的领袖,故选b项。2(2013汕头检测)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推行c坊市制度的实行 d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醉心于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的是市民阶层,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3(2013山西模拟)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c 解析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4(2013漳州)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黄帝传说 b商朝卜辞c三国演义 d资治通鉴答案b解析据材料:直接史料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史料。符合这一概念的只有b项。5(2013山西模拟)罗马法中确立了许多原则,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等。这些原则()a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b主要体现了罗马平民要求c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d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自由人”可以判断a项不正确;罗马法具有阶级性,故b项不正确;罗马法中确立的原则体现了公平公正,“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说法不正确;罗马法中确立了这些原则,为现代社会法律制度所借鉴,故d项正确。6(2013南通三模)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刊登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的电文: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该电文()a促成了袁世凯成为首位临时大总统b说明了辛亥革命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c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迫切要求d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速建共和立宪国”可确定c项正确;首位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排除a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排除b项;d项是在辛亥革命后,排除。7(2013韶关二模)“克伦斯基的行政机构已经不起作用,在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前它已经丧失了政权。”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在此记载的是()a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b二月革命c十月革命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解析“克伦斯基的行政机构”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使其丧失政权的革命是十月革命。8(2013福州)某网站在“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网页上,有“西欧北美日本专题”、“苏联东欧专题”、“亚非专题”等栏目。其中“亚非专题(新中国建立50年代末)”栏目下有“中印建交”、“抗美援朝”、“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标题。该栏目下标题还可能有()a万隆会议 b亚太经合组织c中日建交 d上海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四项中,只有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属于亚非专题(新中国建立50年代末)。9(2013淄博二模)古希腊的神话特别丰富,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各位神祗都有人的姓名、性别、欲望、性格、象征物。这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a民主制度健全 b法律体系完善c人文思想产生 d艺术人才辈出答案c解析“神人同形同性”实质讲“神人性化”,体现了古希腊人文思想的产生。10(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从“1918年”“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它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后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正确答案为d。11(2013淄博二模)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到70年代发生改变,说明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12(2013南京调研)下列作品中,提倡“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的是()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特点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应是印象主义的观点,c项是印象派的代表作。a、b、d各项体现了绘画对文学、历史的依赖,都是以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13、14题为必做题,共37分;第15、16、17、18题为选做题,各15分,考生任选一题) 13(25分)(2013佛山二模)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4分)(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1分)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2分)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分)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答案(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2分,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1分,如写希腊的民主具体内容。)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4分,英国与美国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同等给分)(2)法德和解。(1分)欧洲走和联合。(2分)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4分,写出两点给4分)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4分)(4)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4分)14(12分)(2013长春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历史教学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一)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3分)史实: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原料产地。(9分)(二)观点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3分)政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经济: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科技: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9分)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13吉林质检)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9分)(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6分)答案(1)侧重点:南宋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除儒家传统学说;现代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加强经济集权和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5分)实质:南宋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现代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4分)(2)角度不同的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分)南宋的学者处在封建社会时期,站在大地主立场,一切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今天的学者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方向。(2分)启示:每个时代对王安石的评论,都是从自己的时代需要出发,表达了不同的时代认知与探求;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2分)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查临时约法,原为临时政府而设,自公布施行以来,于兹已二十阅月矣,其于国家之根本组织,固系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粗具规模;然于国家之政治刷新,要亦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横生障碍。综计临时期内,政府左支右绌于上,国民疾首蹙额于下,而关于内治外交诸大问题,利害卒以相悬,得失仅以相等,驯至国势日削,政务日隳,而我四万万同胞之憔悴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且日甚。凡此种种,无一非缘约法之束缚驰骤而来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凋丧,欲持急起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之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1913年10月16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文件出台的背景,并概括指出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6分)答案(1)背景:袁世凯控制了政权;得到立宪派、旧官僚和列强的支持。看法: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制约了总统权力,阻碍政府施政和国家发展。(9分)(2)评析:反民主;目的是废除临时约法;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阻碍民主共和进程。(6分)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13淄博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独立;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材料二1937年11月19日希特勒与英国枢密院长哈利法克斯谈话,希特勒提出:所有其余一切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关系于大概迟早定会发生的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针对波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言。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体现了什么国际原则?(6分)(2)材料二中希特勒为什么重新提起“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后来他有何行动?(9分)答案(1)内容:德国承认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国独立。(3分)原则:国家的战争罪行必须追究,被压迫民族实行自决。(3分)(2)原因:凡尔赛和约承认三国独立,企图尽力削弱德国,激起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扩张,企图借领土地问题力图改变欧洲秩序;英法等国在战后欧洲秩序问题上实行绥靖政策。(6分)行动: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