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 模块二 第2步 专题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考情明考向高频考点考情分析考向预测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1.常考常新:近几年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通常是引用文献材料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迁移和调动知识的能力,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是考查的重点2重点呈现:维新思想出现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从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涉及本专题内容2从内容上看:命题侧重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对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进行了考查3从能力上看:命题着眼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干知识要记牢一、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3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行动。(2)维新变法思想: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主张: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索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1)背景:袁世凯实行专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影响: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原因: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次失败的教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看到希望。(2)传播方式:发表文章,翻译著作,如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论战,如问题与主义之争。创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但在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经典考题领悟好例1(2013安徽高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戊戌政变后。抓关键:“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表明康梁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进行思考,意识到应“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题干材料是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主要阐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错误选项“各国之革政”说明康梁吸取了外国改革的经验,b项说法错误c干扰选项戊戌变法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故c项可排除d错误选项戊戌变法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更谈不上自发的民众运动,d项错误例2(2013江苏高考)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新文化运动时期。抓关键:“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创新。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道德问题,排除a项b错误选项材料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c干扰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文言文,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是强调文学革命,并非充分肯定文言文的价值d正确选项新文化运动批判旧文化,提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使“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因此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分障碍要清扫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大派别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各自的侧重点、实践方式及结果(1)侧重点: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方案。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2)实践方式和结果: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未涉及君主立宪问题,且由于不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革命派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方案也未能真正得到实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出路”的特点(1)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的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关联,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3)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必须理清的2对关系1.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2)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为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兴民权、改革政治制度上具有一致性,但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与维新派、革命派在反封建上具有一致性,但激进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救国图强,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政治运动与思想解放的关系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运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思想解放尤为重要,它能为政治运动提供思想和理论武器,推动政治运动良性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对旧思想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预测押题不可少1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该派别应是()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解析:选b由这一派别利用儒家思想进行改革可知,b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儒家文化,a、c、d三项可排除。2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为解决“本源”问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a倡导“中体西用”冲击“天朝上国”观念b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近代化人才c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d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男女平等之理解析:选c材料指出“本源所在,在其思想”,结合民国时期,可以判断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3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解析:选a“兵法攻心,语曰革心”,这里的“心”是指思想,“革心”就是改造民众的思想,侧重于思想启蒙,故选a项。 中国近代化“路在何方”,思想解放与时俱进一、以近代史观探讨中国近代化“路在何方”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1)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2)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4)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2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根本保证(1)中国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不开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但它入侵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实现工业化。所以,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2)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都是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以实现近代化为目的的。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民族经济就无从发展。(3)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上政治、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建设。二、以近代化史观看待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征(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三个阶段: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中国人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典题感悟(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解析:本题考查从近代化史观的视角审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第(1)问陈独秀讲“公理战胜强权”、德国被打败,由此可知这里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人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可从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入手分析。第(2)问材料中的“协商国”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以英、法为主;协约国取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的原因可结合美国对协约国的物资援助和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分析;“解决武力”的办法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十四点原则”。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是“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是指十月革命;反映了此时新文化运动转向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第(4)问根据材料概括三人的观点即可,“背景”可以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2)英、法等国。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咸宁模拟)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解析:选c题干反映出龚自珍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c项正确。a项未能体现;b、d两项虽然提及朝贡,是对题干的曲解。2(2013浙江名校联考)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分析书籍的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书籍的知识缺陷abc d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海国图志对中日两国影响的不同。我们在评价此书时,应分析该书的内容,应结合当时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故正确答案为b项。尽管海国图志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是造成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故可排除。3(2013潍坊期中)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a“遗其体而求其用”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解析:选a从图上看出,清朝官员试图将“西方先进技术”直接嫁接在“封建专制制度”上,即以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故a 项符合题意。4(2013洛阳模拟)有学者指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解析:选a从材料中“所谓洋务运动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说明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故d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思想因素,材料反映不够全面,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清王朝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说法错误。5(2013广州海珠区检测)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解析:选a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科技书籍比重逐渐下降,人文社会类逐渐增多,故选a项。b、d两项在表中未体现,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6(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解析:选c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是林则徐、魏源等,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且在戊戌变法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选c项。7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作自己或儿女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19世纪末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变革。“开眼看世界”指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是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8(2013河北石家庄检测)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钳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适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先进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虽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却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与进步。9(2013武汉调研)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同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d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分析可知,陈独秀全盘肯定西学和否定中学,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b项正确,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矛盾直指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排除c项。10(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d从材料“1918年”“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可以推断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正确答案为d项。11(2013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a人性的解放 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c民主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解析:选a“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说明体现了人性的解放,故选a项。12(2013安阳二模)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析:选a五四运动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国力的觉悟”应是鸦片战争后开展洋务运动,“政治的觉悟”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主要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这三次主要是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悟”,“社会的觉悟”指整个社会,主要是中下层平民的觉醒。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3苏州调研)19世纪中期以来,“师夷长技”思想、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康有为举着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研究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代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其认识的局限性。(6分)(2)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能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6分)(3)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此观点?(8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及出处得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局限性归纳材料二即可。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出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归纳出观点,并采取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人才周”嫩江市企事业单位招聘13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博物馆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厦门航空校园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第二批招聘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广安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哲学解读新视角
- 2025四川省德阳经开区招聘社区专职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厂安全培训文图课件
-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渔业月度回顾与展望
- 赛鸽公棚内部管理制度
- 叉车维护保养
- 气管异物急救知识讲解
- 纵膈气肿护理查房
- “十五五”时期青年发展规划:新环境、新挑战与重点任务
- 林木资产评估报告书-20220520212141
- 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 妊娠合并子痫患者的护理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教学
- 医院法律、法规培训2024:深入探讨医疗损害赔偿
- 养老院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