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经典阅读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日:“敢问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硁硁(kng):浅薄固执的样子。(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2)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 1(1)(3分)B(B项过于绝对化,原文说的是不要固执于言和行。) (2)(3分)断章取义。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达权变的人。(如果不顾原则的守信,那么就是浅薄固执的小人,这是孔子所不取的)参考译文: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补充分析: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注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 【注】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3分)答: (1)C(孟子认为选拔人才要以贤能与否为标准伦常,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超越“尊尊亲亲”的,所以必须格外慎重。) (2)“国人杀之”体现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对)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杀,应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要在民众都说该杀和国君审察认定确实该杀的睛况下,才能把这个人杀掉。【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通常所说的故国,不是指那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它有累代的功勋之臣。你眼下没有亲近的臣子了。过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罢免而不知去向。”宣王问:“我怎样才能辨识不称职之臣而不用他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臣,如果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会使卑贱者超过尊贵者,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怎能够不慎重对待呢?(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不成;大夫们也都说贤能,还不成;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贤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不行,不必听信;大夫们也都说不行,人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不行,然后才罢免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某人)该杀,不必理睬;大夫们都说该杀,也不必理睬;全国的人都说该杀,然后去考察他,证明他的确该杀,然后才处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判他死刑。做到这些,才称得起是百姓的父母。”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注赵孟:春秋时晋国王卿赵盾,字孟。愿:羡慕。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华美衣裳。(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3.(1)C(“厌恶”和“安贫”有误)3分 (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进德修仁,而不应计较吃和穿等物质生活的享受。3分参考译文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每个人自己其实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平时没有想到它罢了。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富足了,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肥肉细米了;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华美衣裳了。”(补充:相同主题:“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4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达:通达,显达。闻:有名望。 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答: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4分)答: 4.(6分)(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正直、喜好仁义,善解人意。(2分。意思对即可)(2)示例孔子认为子张说的有名望不能算是真正的达。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4分)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回答的字数不超过10个字,2分)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4分) 5(1) “适中(度)”交往。(交往适度,不过于亲密,不要结党营私,这样才是君子之交)(2)首先,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群而不党”),第二,和朋友交往要注意观察,从他犯的错推知他是什么类型的人(“观过,斯知仁矣”);第三,交往既要真诚地指出朋友的过错(“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孔子说:人有各种类型,人的错误也有各种类型。什么类型的错误是由於什么类型的人犯出来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要忠言相告。如果不听,就不要再说了,说多了只能自取其辱。”6下列对孟子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丢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C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认为,一个人没有仁义之心就叫自暴自弃。 D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从选段可以看出孟子忧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这是一代圣贤所具备的修养。6.C (片面理解了原文意思,原文说“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7阅读下列孟子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陈臻问曰:,“前日子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锰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 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请问这两段话共同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行为准则?请结合语段简要说明。 (5分)7.这两句都体现了孟子“从权”(变通)的行为准则。( 1 分)孟子认为处事要有灵话性,要权衡轻重缓急,采取适当的做法。( l 分)同时权变又要讲原则性,必须以大义为准则,不能违背根本的仁义。(l 分)此章中孟子赠、 或辞去馈赠。正是权衡理义后的作为。接受,是需要有充分的、合理的理由。(1分)反之,在赠送东西给别人时,也不可存“收买人”的念头,怀有目的地给予,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污辱,有违仁义。(1 分)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自己的主子公子纠而死,反而去辅佐齐桓公是不仁的。B孔子认为管仲为国为天下老百姓带来福祉,消除天灾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仁”。C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辅佐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而且使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D孔子认为管仲有大仁,守大信大节,间接批评子路、子贡以小信用论人,目光短浅。(2)你赞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吗?请结合文本简述你的理由。(3分)8.(1)D(这是孔子以大公立论,并着眼于天下人民所受之惠,为子路、子贡解释疑问,并非“间接批评子路、子贡目光短浅”)(2)示例:我赞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如果仅仅论公子纠死而管仲不死且为公子纠敌人相这事,管仲是必遭唾骂的,至少可以称为不义、不信。孔子的评价超越了为主子尽忠的局限,从管仲对齐国对天下的意义看,从管仲为桓公相之后的功绩所做出的贡献来评价,客观全面。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曰:“万物皆有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求在我者”的“求”指的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即精神的自我完善。B“求在外者”即所谓的向外之物,并不是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C孟子认为万物都为自己而存在,犹如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D孟子由“万物皆备于我矣”引出儒家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诚”和“恕”的追求。(2)联系孔子的主张,说说如何做到“强恕而行”。(3分)9.(1)C(孟子认为自己能对万物进行思考和认识,所以说万物自己都具备了。)(2)“强恕而行”就是尽力近恕道来实行仁道,要做到恕道就要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做一项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是在我本身之内(即强调发挥善性,注重修养)。”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10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10.(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2)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无论贫富都应当自觉追求精神的完善(道德品质的修养),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赐:子贡名。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结合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11(6分) (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孟子曰:)“后稷教民稼樯,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人丰衣足食而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B孟子认为,纵然生活贫困,对老百姓的教诲也不能松懈。C孟子认为,君臣之间讲礼仪忠诚,朋友间讲遵守信用。D后稷教民众各种农事,使谷物成熟来养活民众。(2)请概括上面选段中孔孟思想的相同点。(3分)12.(1)B(孟子并未主张在百姓贫困的情况下对百姓进行教化)(2)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先富后教,在富裕的基础上对老百姓进行教化,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 孔子说:“好多的人啊!”冉有问:“人多该怎么办呢了?”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庶1.众多:务。物。绩。富。2. 平民,百姓:民。人。黎。3. 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子(妾生的儿子)。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4.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竭驽钝,攘除奸凶”。免于难。几(也许可)1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注】要:通“邀”,求取,追求。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爵”指仁义忠信等,孟子认为这些是天然值得尊崇的。B“人爵”则是偏重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完全靠人委任、封赏或世袭取得。C“天爵”、 “人爵”思想,与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贯通为一体,是孟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D孟子所谓的“天爵”,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修炼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逐渐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 (2)这段话主要讲了“天爵”“人爵”,请根据选段谈谈你对“天爵”和“人爵”的看法。(3分)13(1)B项 获得“人爵“也需要通过人的勤奋努力和成就等。 (2)【答案示例】孟子把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比作追求人爵,而把向人间散播仁义忠信,无私奉献比作追求天爵。我认为追求天爵优于追求人爵,因为前者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还会生出无尽的快乐;后者会生出种种烦恼痛苦。【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 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天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是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丢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他的人爵)也一定会丧失的。”1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1512)【注】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名元。陈:即“阵”,军师行伍之列。此言打仗布阵之法。俎豆之事:指祭祀礼仪之事。从者:随从之人,指弟子。从,音zng。(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以“六艺”为学,孔子通晓军旅之事,却不与卫灵公谈论,显示了一个有仁爱思想的儒者,绝不放弃理想而去阿附有权势的人。B、在陈国孔子师徒处于挫折、困境中,弟子们受现实生活煎熬,跟随着孔子,却有怨言。C、子路认为做了君子,就应该保证显达,不可能处于困境之中。如果处于困境,那也应该“听天由命”。D、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生命价值的选择,那么穷与通就成为次要问题。通时要想到穷时,穷时要坚守志节。从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们道德修为的差距。(2)孔子认为,面对“穷”,君子与小人的态度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请简述。(3分)答:15、(6分)(1)C(“听天由命”之说选文中没有体现)(2)孔子认为,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君子虽然穷困潦倒,但依然坚持自己的节操;而小人则不同,一遇穷困就放弃节操,无所不为了。【参考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16.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虽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天起决定作用,但仍表示人定胜天。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是说,上天保护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他用这句话来鼓励弟子。(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3分)16.(1)C(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评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第二十) 【注释】)出纳:意在“出”上,“纳”不译。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孔子看来,要想参与政事,有所成就,就要尊奉“五美”,摒弃“四恶”。 B孔子认为,在让老百姓获利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好处,就称得上是“惠而不费”。 C.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怠慢任何人,不管他们人数是多还是少,势力是大还是小。 D孔子认为,从政者在下达命令与要求完成间留的时间不充裕,那就是残害百姓。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第十二)这句话所体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17、(1)B。孔子提倡的“惠而不费”指的是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等于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不耗费。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要实践“仁”,( 出门如见大宾结合威而不猛,使民如承大祭结合劳而不怨,)一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尊严,不居高傲视;二要尊重百姓的利益,不肆意侵占损害。 【参考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参与政事呢?”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道:“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老百姓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 子张问道:“什么叫给人民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孔子说:“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就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事情而让他们干,还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义便得到仁义了,还贪图别的干什么?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势力是大是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能做到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态度庄重,使人看见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道:“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人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而忽然检查是否成功,叫做暴;政令松懈,期限紧迫,叫做贼;如同给人财物,但在拿出手时却舍不得,叫做吝啬。”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2)请结合两个选段,从为官动机的角度,谈谈孔子一开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来又答应阳货出仕的原因。(3分)18、(1)D(“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因为孔子不想见阳货,但依礼又必须回礼。) (2)在孔子的观念中,出仕为官是为了替君王分忧,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当时的当政者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与之为伍。所以不出仕。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兴国安邦的能力却听任国家误入歧途,这也是“不仁”,(思考一下为什么机会、年龄不要答进来)于是又答应出仕。【参考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1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摩顶放踵:顶,头顶。放,至;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孟子说:“杨朱这人一切都是为自己,拔一根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干;墨子对天下人都有关爱之心,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不辞劳苦,舍己为人。”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批评杨子“为我”的利己,赞扬墨子“兼爱”的“利天下”。B“子莫执中”的“中”即儒家的中庸思想。C孔子倡导中庸,并以此为立身行事的标准。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与“为其贼道也”的“道”意思相同。(2)请谈谈孟子对“执中”的看法。(3分)19.(1)A(孟子对杨朱和墨子都是否定的,因为他们都各执一端,不是中庸)(2)孟子认为“执中”只是接近正确。“执中”要是不懂得变通就变成了“执一”,这将损害“道”的原则(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一切)。20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后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认为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义;能够一起学到道义的人,未必都能坚守道义。B孔子认为坚守道义的人,以道义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但未必能做到“权”;学道不容易,“权”更不容易。C孟子认为大匠、羿教诲人,必定依照规矩,不因为拙工、拙射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不能降格以求。D君子要关于引导,重在手把手传授方法,做得恰到好处的“中道而立”,让有能力学习的人学习实践。(2)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请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孟“权”的观点。(3分)20.(1)D(不是“重在手把手传授方法”,而是引导示范,启发思考实践)(2)在孔子看来,权是一种审时度势、相时度义的因变哲学。可与之一道学习之人,未必可同他一道取得成就;可与之一道取得成就之人,未必可与之一道依礼而行;可与之一道依礼而行之人,才必可与之一道通达权变。其中,“权”的灵活性,是建立在“依礼而行”的原则上的。 孟子的权要懂得变通,有原则性但又不能执着于一点。21阅读下面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轸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 注: 翅:同“啻”,只。 轸:扭转 ( 1 )文段中孟子用 和 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 分) ( 2 ) “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孟子是阐明“礼重”还是“食、色重”?试作简要分析。(4 分)21 ( 1 )诡辩 比喻论证(每空1 分) ( 2 )孟子阐明“礼重”( 1 分),主张要维护和捍卫礼制(1 分)。食、色虽为人性的重要内容,但礼制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1 分);比较“礼重”还是“食、色重”应让双方在同一基准上,不能把食(生存)与色(承继后代)的问题和礼的细节“礼食”“亲迎”相比较。(1 分)2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哀公要盖新的“祭坛”,问宰我要选什么木头好,宰我告诉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做法,任哀公自己选择。B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C鲁哀公问社,并不是不知社主为何物而发问,而是借用问暗示他的深刻政治用意。D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还衍生为许多道德条目,如恭、宽、信、敏、惠。(2)孔子还有一句话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结合上面选文说说它们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一个什么思想?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22.(1)A(宰我建议用栗木,他向鲁哀公谏言以恐吓、威胁的方式对待与他作对的宦官与百姓)(2)宽容思想。“宽则得众”,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这是“仁”的五个方面之一。“居上不宽”,做领导的不宽容,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这是领导人的致使伤,孔子否定了这种人。宽容的肚量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今天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23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告子上,第十七章)(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