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4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4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4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4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后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6山西四校第一次联考)读“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lqnpmbp时期劳动力不足c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q点过后人口数量开始增加解析:选c。一个地区早期人口的增长往往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由m时期开始的,排除a;p时期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劳动力充足,排除b;q点过后人口仍为负增长,人口数量不可能增加,排除d;n点时该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此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故选c。(2016菏泽市一模)年龄中位数是将区域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下表示意世界和部分国家的年龄中位数(2010年)。据此完成23题。地域全世界日本法国美国中国巴西印度年龄中位数28.444.739.936.934.529.125.12.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美国的年龄中位数居世界第三b我国的年龄中位数明显高于印度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快c吸纳发展中国家移民能增大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d年龄中位数与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密切相关3我国各地区的年龄中位数不同,东部地区年龄中位数大于西部,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a自然环境优越b大量人口的迁入c自然增长率高 d经济发展水平高解析:第2题,表中只列出了世界和部分国家的年龄中位数,无法判断美国位列世界第几;我国的年龄中位数明显高于印度是因为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能降低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老龄化越严重,年龄中位数越大,故d正确。第3题,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计划生育实施的力度更大,人们生育意愿也较低,老龄化更加突出,致使年龄中位数较大。答案:2.d3.d4(2016广东惠州模拟)下图为我国中部省份某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其成因最可能是当地()a出生率下降 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 d劳动力输出解析:选d。该村青年人口比例明显减少,而这些人又是劳动年龄人口,则其成因最可能是大部分青年人口外出务工。5(2016嘉峪关市三模)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关于图中四地人口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适龄参军人数比例高b乙地是发达国家c丙地劳动力不足d丁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解析:选a。甲地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呈年轻型,青少年比例大,适龄参军人数比例高;乙地人口增长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应该是经济非常落后的区域,不可能是发达国家;丙地老年人比例很低,应为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充足;丁地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为现代型模式。(2016河南适应性测试)读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增长率趋势图,回答67题。6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致是()a1963年 b1984年c2017年 d2030年7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速减慢的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b劳动人口的省际迁移增多c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d工资水平增长缓慢解析:第6题,图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在2017年以前大于0,说明该类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在2017年以后增长率小于0,说明该类人口数量开始减少,则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第7题,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64岁人口,则该类人口数量增速减慢,与前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有关。结合图示,也可判断a项正确。答案:6.c7.a(2016河北衡水中学二模)下图为某市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8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递减b014岁人口比例2000年至2010年增加较慢c1564岁人口比例1964年至1982年增加较快d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年至2010年增加最快9该市1564岁人口增加最少的时期是()a19531964年 b19641982年c19902000年 d20002010年解析:第8题,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是增加的,2000年至2010年是减少的;1964年至1982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较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较慢,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增加较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年至2010年基本无变化。第9题,1564岁人口增加最少的时期对应图中014岁人口比例下降幅度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幅度大致相当或相差较小的时间段,故选c。答案:8.c9.c读世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回答1011题。10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a与发达国家相比,近50年来发展中国家出生率下降更快b与发达国家相比,图示时间内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始终较高c图示时间内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d图示时间内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112005年之后()a发达国家总人口将趋于减少b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将进一步下降c发达国家将面临人口老龄化d发展中国家总人口将继续增长解析:第10题,注意图中出生率与死亡率曲线的变化与数值特征。近50年来发展中国家出生率下降更快,从1955年的大于40下降到2005年的25左右;而发达国家出生率从1955年的大于20下降到2005年的12左右,a选项正确。图示时段内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在1915年前后迅速下降,出生率在前期呈波动上升趋势,后期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并没有持续上升;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而非持续下降。选a。第11题,2005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都大于零,人口都呈增长趋势,故d项正确;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发达国家死亡率将进一步上升,且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选d。答案:10.a11.d二、综合题12下图示意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解析:第(1)问,分别从农村劳动人口变化特征、城市劳动人口变化特征方面分析。第(2)问,劳动人口数量变化与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有关。第(3)问,可从社会负担加重等方面分析。答案:(1)城市劳动人口在2033年前整体上呈正增长趋势,之后呈负增长趋势;农村劳动人口自2002年以后,一直呈负增长趋势。(2)前期: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故农村劳动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城市接纳农村大量劳动人口,故城市劳动人口呈正增长趋势。后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负值,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劳动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3)人口抚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减少等。13读材料,回答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 535.951 705.68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 460.991 543.031 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1 788.51 8701 841.51 9351 894.52 000(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析:(1)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读出数据即可,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远郊人口增多。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又出现增加的趋势。(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影响较大,应该开源、节流;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容量。答案:(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2)1990年至2005年,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