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二 第三节 鉴赏散文的形象.doc_第1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二 第三节 鉴赏散文的形象.doc_第2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二 第三节 鉴赏散文的形象.doc_第3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二 第三节 鉴赏散文的形象.doc_第4页
优化方案(新课标)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二 第三节 鉴赏散文的形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鉴赏散文的形象逐点突破掌握散文中的两类形象学生用书p159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两种。散文并非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人物形象是为散文的主旨服务的,人物本身往往具有真实性。而散文中的事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景物为主,时兼他物,是客观物象和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合而成的抒情言志的媒介物。一、鉴赏散文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举炊烹饮日月间 王芸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蒙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炫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般遥远。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燎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钩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有删改)1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我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形象,作答要注意形象的特点。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显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农村妇女类型的形象。文中有支离破碎的细节描写,如“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等,可以作为概括的依据。答案:灶间的“女人”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们吃苦耐劳,朴实厚道,一生辛劳,无怨无悔地为一家人的吃喝操劳,营造了家的温馨,创造了平凡和美的生活。1.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能只写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2如何鉴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提示:散文人物形象的鉴赏有两个考查点:一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二是分析人物形象作用。概括时,既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也要善于分析作者在抒情时对人物表露的情感。在分析形象作用时,一定要注意作者借助形象表达的情感。二、鉴赏散文的事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夜之灯积雪孤独地堆积在山脊上。有风吹过,我以为会把一些雪吹动得飘起来,但这些雪像长在山脊上似的一动不动,因此风很快便无趣地消失了。在藏北行进的路途中,除了一动不动的雪山外,就只有风像是没有主意似的在乱撞。这样的情景持续得久了,你便觉得一切都变得安详而沉静。如果谁要望几眼雪山,他便会觉得只有这些雪山才是强大的,强大得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将它们改变,于是他便明白,积雪的冈仁波钦是神山的原因。那天,当我们驱车从什布奇返回狮泉河的时候,太阳在一种乳汁般的光晕中一颤就落下山了。因为天将黑的缘故,我一路上都觉得高原像一个吃饱了的婴儿,安详地入睡了。好好睡吧,沉睡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足。天很快黑了,高原上的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静静地被淹没在了夜色中。后来,月亮似乎慢慢地就要爬上来了。就在我随意一瞥时,我发现黝黑的山顶上,积雪被突然出现的一片月光照得白净透亮,比白天还要白,还要亮,还要干净。我仔细端详,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积雪似乎散发出了一种高贵和矜持。它好像从白天的无奈中终于走了出来,抖落尽浑身的灰尘,袒露出冰清玉洁的身体,要为高原的夜展示出一种美。不一会儿,山峰便被月光照亮了。在这种慢慢被照亮的过程中,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光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些雪水冲出的痕迹,在一丝光亮里显得轻盈而柔美。我静静地注视着月光和雪山的这一场美之嬗变,感到自己无比庆幸,如果不是天黑了还在路上,又怎能看到这难得的一幕呢?我想,高原的夜之灯不是月亮,而是积雪。我很激动,积雪被月光照亮后流溢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慢慢向下涌动,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眼看着那片亮光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我有些惶恐,亮光全部展开时,月亮就出来了,这个神秘的高原之夜就不再神秘了,我多么希望这一美景持续得久一些,让我多看几眼。但我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那片光亮在几乎快要全都照亮雪峰时,却像池塘里的水一样不再动了,恍若浑然天造的美,不轻易为世俗而屈身。后来,月亮仍没有出来。我们的车子峰回路转,驶上一片宽阔地。就在我回头的一刹那,月光不知何时已了无踪迹,积雪已丧失所有的亮光,重新又站入了黑夜中。积雪经历了这场熔炼后,也许已完成了任务,所以它仍然要与夜色融为一体。而夜色似乎一往情深,重又抖落开宽大的衣衫把高原遮罩在里面。一个在低处的人,因为始终行进在熟悉的路途上,他有些伤心。(略有删改)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藏北雪山的特点。【我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有关藏北雪山的描写,集中在选文第段。要注意对雪光的描写,也是描写雪山的段落。另外,回答时可优先从文中挑选描写雪或雪山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答案:白天的雪峰“安详而沉静”,“强大得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将它们改变”;夜晚的雪峰“高贵和矜持”“冰清玉洁”(点是雪峰的形式美);“恍若浑然天造的美,不轻易为世俗而屈身”(这是雪峰的精神之美)。(意思相近即可)如何鉴赏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提示:鉴赏散文中的事物形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二是形象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寻找规律怎样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用书p160散文和小说一样,都有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考查中,也都有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但解答这类题目,不可混为一谈,要注意区分散文中人物形象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不同点。1塑造形象的目的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它不以塑造人物为目的,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有的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而,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是艺术的真实,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如同为鲁迅先生的作品,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刘和珍的方法和目的与小说祝福中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方法和目的截然不同。2分析概括的方法不同分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也要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但有两点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在分析概括时,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用几个词语集中概括;散文中作者经常会有议论、抒情,而这些议论、抒情句可以帮助我们鉴赏分析人物。【考场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就在这样的风雨中,我想起了天涯的故人,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秋白,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生在现在的世界上,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特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文章有删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格特点。(6分)答:【答卷抽样】文章通过写“我”和萧红的交往,塑造了一个率真、爱幻想、亲切、容易交往、有才气的文学女青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萧红的怀念之情。(2分)【失分原因】考生能从文章中找出萧红的性格特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在组织的答案中,没有注意到散文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中的形象,不能用概括小说形象特点的语句“通过,塑造的形象”这样的语句表达。【解答规范】1第一步,明确题目问的是“萧红的性格特点”,并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第二步,此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抓住文中描写或抒情中能体现萧红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要从文章找到这些性格特点的具体表现。3第三步,用简洁的文字合理组织答案,注意分点作答。答案: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的特点;写与作者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2015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b文章开头写到“阴晦的冬日”,其作用仅是交代了作者参观鲁迅先生故居时的天气情况,为后文写下起纷纷扬扬的雪做铺垫。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鲁迅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解析:选ae。b项,文章开头写到“阴晦的冬日”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c项,鲁迅先生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