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八 社会生活与习俗观念的变化.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八 社会生活与习俗观念的变化.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八 社会生活与习俗观念的变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八社会生活与习俗观念的变化 (建议用时:25分钟)1(2015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说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人世苦行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2. (2015南京高三二模) 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a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b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c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d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3(2015山东潍坊模拟)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4(2016安徽宣城八校联考)中国是“礼仪之邦”。到了清代,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礼仪发生巨变(如图)。决定这一巨变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渗入b近代民主革命的推动c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5(2015四川达州一模)读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表类别 总量 创办主体及数量 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报刊 167 (官办)12 (民办)155 (上海)65 (东京)71 杂志 84 (官办)9 (民办)75 (上海)46 (东京)34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b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c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d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6(2015湖南雅礼中学月考)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庭出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7(2015广东惠州三模)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材料二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19491978 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第二阶段:1978年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2)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3)材料三中把1978年作为婚恋观第一、二阶段变化的分水岭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阶段婚恋观出现的原因。(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婚恋观的因素有哪些?主题八社会生活与习俗观念的变化1解析:选c。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而道教强调苦行,改善社会,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可知道教强调的是苦行,改善社会,结合史实可知汉末虽有战乱,但工商业没有濒临破产,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已经冲击了门阀制度,“即将崩溃”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贫富不均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不是明清时期社会变迁表现,与题干“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强调参与、改善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2解析:选d。由题干中信息“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可知此时国人的物质生活时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国人衣食住行的西化,故排除a项;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894年”,故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不出该商业广告出现的时间最早,故排除c项。3解析:选c。题干“半新半旧分不清”信息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题干中婚俗仪式的变化与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半新半旧分不清”说明并未做到婚礼仪式文明新潮,故b项错误;全盘西化不符合“半新半旧分不清”,故d项错误。4解析:选b。图片反映了鞠躬礼代替了跪拜礼,不仅体现了民主、平等思想,而且反映了生活礼仪的近代化,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渗入并非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政府要求废除跪拜礼,据此可知,民主革命是推动社会礼仪变革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并非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并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5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当时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出版自由,故a项错误;报刊业出现反映百姓生活出现变化,但“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报刊业出现与近代化进程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故d项错误。6解析:选a。19世纪的西欧,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导致大批“家庭(成员)各自走出家庭出外谋生”,故a项正确;19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后,工厂制度确立,取代原有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许多人走出家庭出外谋生,没有涉及海外殖民,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与题目中的信息“19世纪的西欧”不符,故d项错误。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惟论财势耳”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教材回答;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第二阶段:1978年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从改革开放的决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第三阶段的时间“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切入,联系经济方面的主要史实说明。 第(4)问据社会史观看问题,从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社会风气等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角度归纳。答案:(1)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2)年份:1912年。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