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让给学生.doc_第1页
把课堂让给学生.doc_第2页
把课堂让给学生.doc_第3页
把课堂让给学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课堂让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欣赏内容摘要: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发展的空间尽量让给学生。关键词:给学生 选择权利 创造条件 问题 困难 空间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一种艺术享受,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式。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灵活应用、随机生成、即时调整,时时关注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学会欣赏,懂得欣赏!一、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在欣赏教学中,教材欣赏内容总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教师作为课堂环节的策划者和引导者,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对教学有所选择,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欣赏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如在教学漫画一课中,我本来课本中的范画就少,学生早就看过几遍了,没有新鲜感,更何况,书本中的范画学生不感兴趣,时代感也不强,所以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以前自己画的漫画或自己比较喜欢的漫画家的漫画作品,把它们一一展示在教室墙面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漫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到很有吸引力、新鲜感,学生欣赏的兴趣就又提上来了,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在分析作品时,我请学生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漫画,然后上台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学生一下就来劲了,有的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展示,有的拿了自己特爱的漫画讲的头头是道,有的引来了阵阵笑声。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这样的课老师也轻松,学生也学得有味。又如:在八年级纸版画欣赏一课中,特意选了几张套色纸版画,给学生欣赏,并且讲明这是上一届同学的作品,起先,在欣赏时,学生们发出了感叹:比书本上的都好,最后,学生会想:上一届同学都做得这么好,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下课时,再问学生:你们制作的纸版画能超过他们吗?学生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适时给学生一些选择权,可以说是一堂欣赏课成败的关键。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美术欣赏不能成为教师把单一确定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能成为欣赏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教师应该及时挖掘教学内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学生心理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自己。在教故宫这一课中,我没有自己讲课,我把课堂真真还给了学生。只要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的,我都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在欣赏故宫众多文物环节,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录像片段、游客与工作人员的游戏、小组合作方式、鉴宝栏目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文物、评估文物等,使学生在众多的活动中成了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使学生既乐于学,又能在游戏中领悟到欣赏的价值。在欣赏故宫建筑时,我放了一段录像,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听、做笔记,在观看录像中找到答案,即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录像播放结束后,同学们的手早已举得高高,学生的种种理解,虽然有些幼稚,有些肤浅,但回答得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在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上远远迢过了我。三、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重新研究学生、教师与课程、教材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参与中自己深刻体验成功,体会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性,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在教故宫这课中我也充分借用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去观察、去发现、去想象。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我还重点优化课堂气氛。例如在分析故宫的价值和意义时,我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切地感受到保护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一)、创设环境。我在信封里装好图样,然后让学生搜集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欣赏,并结合自行查到的资料、幻灯片、录像,引导学生编造故事及作品分析。(二)、突出重点。给学生提供直观、借鉴材料。为了突出主题,做到主次有别,因而教师紧接着出示几个不同角度的主角,引导学生观赏主体,发表见解,说说它的动态变化、表现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表现的主题及手法。我们都知道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职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但作为欣赏课教师不是放掉所有的概念性东西,因为欣赏课同时也应当让学生学会欣赏,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有时候也要有一定的主导。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前,我先举例或用一张图片先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头着手去欣赏,重要有哪几方面。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欣赏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强,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四、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从活动中感受困难,从而发自内心地去解除这些困难和疑虑。(一)、体现主体法: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作为教者,尤其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的,更应该关注、帮助、信任他们;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总之,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探索适合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中,发挥潜能,突出闪光点。(二)、探索体验法:新课改要求我们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中想象、质疑、获得收获。因此,我们教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大胆辩论问题;同时教者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所学知识。(三)、自主合作法:合作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理论,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讨论又培养了学生共同协作的精神,满足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四)、自我展示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艺术节等节日开展比赛活动,书画竞赛,剪纸,手工制作等竞赛,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互动交流法: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每堂课的作业由学生介绍个人或本组共同创作构思的目的、再由同学互评,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最后美术教师做出总的评价,与同学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绝好机会。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总结欣赏时,师生们饱含激情品味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到前面展示和发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人感动。例如在欣赏完故宫这课时,我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一句话,为保护文物你最想跟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要珍惜文物,保护文物。有的学生喊,文物是国粹我们要倍加爱惜它!-再次这节课调动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热爱的感情,对艺术创造的兴趣与欲望。所以它也很好的进行了美育。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世界文物的珍惜和保护。五、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美术欣赏更是如此,在细针密线,鞭策如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点回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布白”艺术,让美内化,从而艺术得到共鸣,所有的一切得到了升华。如:在教学第九册中国画欣赏时,师生共同讨论了清明上河图(局部),又听老师介绍了整幅图的全景。此时,给一点时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这幅局部的清明上河图逐渐展开,慢慢地让自己也走进去,融入其中,同时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古典音乐营造一种气氛。再请学生谈体会,他们的体会会很多,并且感受更深。这时的“布白”,使学生有了品味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学生消化、发现、吮吸、提高,驰骋的广阔天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欣赏中的艺术氛围会变得更浓。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欣赏则更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