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 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二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东迁,在漂往湘、鄂途中,流寓在夔州时写下的作品。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二、 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目的。2、 感知诗歌的感情,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3、 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来鉴赏这三首诗歌。4、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三、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 学会从“炼字”、情景交融上鉴赏诗歌,探究诗歌的主旨。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2、 朗读诗歌全班朗读(正音、疏通文意)听录音学生个别读(注意语气)3、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其诗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著有杜工部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4、 请学生朗读诗歌回答问题(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2) 诗中写了什么景,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包含着作者的忧伤与孤独之感。(3)总结诗歌主旨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3) 讨论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4) 明确: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5)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进行鉴赏。明确: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5、 小结秋天自古就是文人笔下的常见之景,杜甫的秋天不仅悲自然之秋,更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之感,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这首诗。全班背诵这首诗。第二课时1、 导入全班背诵秋兴八首(其一)。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2、 背景介绍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3、 诵读诗歌,探讨问题(1) 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2) 请同学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3) 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4)“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4、 小结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第三课时1、 导入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2、 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3、 朗读诗歌并探究以下问题(1) 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2) 本诗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其作用是什么?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为后文抒发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3) 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4)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明确: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哀啸的猿、盘旋的鸟。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之势,“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 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感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4、 小结“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5、 背诵这首诗六、 作业完成相关练习。背诵这三首诗。杜甫诗三首学案1、 朗读秋兴八首(其一)回答下列问题(1)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进行鉴赏。(2) 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2、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回答问题。(1) 如何理解“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2)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