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一单元 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概述 第3节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一单元 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概述 第3节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一单元 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概述 第3节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一单元 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概述 第3节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一单元 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概述 第3节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学习导航1 概述微生物计数的基本方法 2 运用稀释平板法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重 难点 一 直接计数法1 常用方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 具体步骤 将待测样品制成悬液 取一定量的悬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观察并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 3 优点4 缺点 难以计数 的细菌 5 适用范围 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 的计数 二 间接计数法1 常用方法 所需设备 可迅速得到结果能观察到微生物的 简单 形态特征 微小 单细胞菌体 稀释平板计数法 2 具体步骤 需要将待测样品配制成均匀的 并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经过培养后 统计培养基中出现的 即可推算出检测样品中的活菌数 3 优点 在样品中含菌数 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计数 系列稀释液 菌落数 较少 判一判 1 在用直接计数法测量培养瓶中酵母菌时 应在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 从瓶底部吸取液体样本 2 用稀释平板计数法 通过观察菌落 得出的数值往往比实验值要大 3 在计数时 用于培养的器皿要进行灭菌 三 间接计数法实例1 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计数 1 制备土壤稀释液取土壤表层 处的土样 准确称取1g土样 放入盛有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 振荡20min后制成102倍的稀释液 然后进行系列稀释 得到103 104 105 106的系列稀释菌液 5cm 10cm 99 2 取样及倒平板 每个号码设置 个重复 3 培养 4 观察记录 计数时对于细菌 放线菌 酵母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 个菌落为宜 霉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 个菌落为宜 3 30 300 10 100 2 检测天然水源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 1 细菌总数通常是指1g或1ml检测样品中所含 的总数 单位用cfu g ml 表示 细菌菌落 2 大肠菌群数通常是指每100g或100ml检测样品中所含大肠菌群的实验数值 以 mpn 表示 大肠菌群是指在 条件下 24h内能发酵 产酸产气的一类 氧或 氧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总称 大肠菌群数的检测 常用 法 使用乳糖胆盐蛋白胨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 emb培养基 和乳糖发酵管 37 乳糖 需 兼性厌 多管发酵 伊红 美蓝 3 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计数有些细菌含有 酶 能将尿素琼脂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生成氨 氨溶于水变成氢氧化铵 导致培养基变成 性 使酚红指示剂呈现 色 尿素分解 碱 红 想一想土壤有 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之称 为什么 提示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 水分 空气 酸碱度 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 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对微生物来说 是微生物的 大本营 对人类来说 是最丰富的 菌种资源库 要点一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的比较1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 原理 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2 方法 用计数板计数 计数板是特制的载玻片 其上有特定的面积为1mm2 高为0 1mm的计数室 一个计数室又被分成25个 或16个 中格 每个中格再被划分成16个 或25个 小格 每个计数室都由400个小格组成 3 操作 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 盖上盖玻片 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4 5个中格中的细菌数 并求出每个小格所含细菌的平均数 再按计算公式求出每毫升样品中所含的细菌数 4 计算公式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 每小格平均细菌数 400 10000 稀释倍数 5 缺点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 间接计数法 活菌计数法 1 原理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 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 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 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2 操作 设置重复组 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 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 分别取0 1ml接种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 然后用无菌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在整个平板表面 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计数菌落数 为使结果接近真实值 可将同一稀释度菌液加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平板上 经涂布 培养 计算出菌落平均数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稀释倍数 且同一稀释倍数的各个重复组菌落数要相近 若设置的重复组中结果相差太远 意味着操作有误 需重新实验 3 优点 能观察菌落特征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需利用计数板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 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载玻片 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 计数室由25 16 400个小室组成 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 1mm3 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 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进行观察计数 1 在实验中 某同学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计数板进行计数 并记录数据 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第七天再取样计数 记录数据 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3处错误 2 在实验前应该对计数板 吸管等器具进行 处理 3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 难以数清 应采取的措施是 4 如果观察到如图所示a b c d e5个大格共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8个 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酵母菌 个 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 减少误差 你认为该怎么做 解析 1 在从试管中吸取酵母菌之前 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 酵母菌的培养液应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 并且每隔24小时就要统计一次菌落数目 2 为了避免杂菌污染 实验中所用吸管 计数板等器具需进行灭菌处理 3 4 解答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统一单位 注意体积的变化 400个小室共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 1mm3 则80个小室容纳体积为 2 10 2mm3 含酵母菌48个 又因酵母菌培养液总体积为100ml 统一单位后即可求出酵母菌个数 答案 1 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应连续七天 每天观察 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 2 灭菌 3 适当稀释 4 2 4 108多次计数 求平均值 变式训练用稀释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 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 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 正确的是 a 涂布了1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是230b 涂布了2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 取平均值238 c 涂布了3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 212和256 取平均值163d 涂布了3个平板 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 240和250 取平均值233 解析 选d 在设计实验时 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 作为重复组 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所以a b两项不正确 c项虽涂布了3个平板 但是 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 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 因此 不能简单地用3个平板的计数值求平均值 要点二间接计数法在统计微生物数目时的注意事项1 设置对照 1 目的 排除实验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2 方法 取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与接种好的培养基一起培养 2 注意无菌操作 1 建立无菌观念 严格控制实验器材 实验室 实验操作者的消毒 灭菌 2 整个实验过程必须保证无菌操作 3 取样 稀释都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无菌环境中进行 4 规范操作 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 实验结束后洗手 消毒 3 准确计数 1 在计算结果时 不同的微生物要选择的稀释倍数不同 细菌 放线菌 酵母菌一般以每个培养皿中有30 300个菌落为宜 而霉菌则以有10 100个为宜 2 要设置3个或3个以上的重复组 然后求其平均值进行计算 3 每隔24h统计一次 最后选取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特别提醒 间接计数法主要是用来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 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的数目低 因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微生物在一起时 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 a同学从对应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 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 a同学的结果产生原因可能有 由于土样不同 由于培养基污染 由于操作失误 没有设置对照a b c d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