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彩信-7-2-2.doc_第1页
国学彩信-7-2-2.doc_第2页
国学彩信-7-2-2.doc_第3页
国学彩信-7-2-2.doc_第4页
国学彩信-7-2-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ogo图=本期导读= 【漫画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历史故事】清明节的由来【琴棋书画】书法的风格【三字真言】尔小生,宜早思【国学趣答】【漫画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说解】嗨,子贡来了天天听老师讲君子的翩翩风度,他不由得心向往之,于是他急匆匆地问孔子:“老师啊,你看我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呢?”孔子看了他一眼,比较恼火,想我天天跟你们讲课,难道你都忘了吗,就说:“对于你想要说的话,先去实践,做完了之后再把这话说出来。”意思就是,还没开始做,就急着说,这不像一个君子。很明显,这是在批评子贡。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很聪明,又能说会道,但是往往只说不练所以,孔子觉得在“说”的方面不必再教导了,就明确提醒他:你今后要重视“做”,不要只会说。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直接点出他的弱点:眼高手低。如果不克服了这个弱点,子贡怎么能成为君子呢?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我们也有这个弱点呢?许多失败的人,不是不懂得道理,而是从来不去实践道理。【家长提示】一般人都好犯这个毛病。要做一件事时还没行动,就已经弄的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人人尽知。可是到头来却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日子久了,自己对自己都失去信心了,其他人更是会斜眼相视。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为人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历史故事】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也是出了名的“倒霉鬼”。晋文公名叫重耳,由于王位纷争,43岁时出逃,一直在外流亡了19年。出逃时,重耳身无分文,所以没有几个人跟着他。流浪途中,重耳最大的感触是饿肚子的滋味太难受了。一次,看见几个庄稼汉在田边吃粗茶淡饭,他也馋得流口水,让人讨点吃的,结果庄稼汉拿起一块泥巴给他,重耳气得火冒三丈。这时,重耳的家臣介子推将一碗肉香扑鼻的汤端到了重耳的面前,重耳三下两下把汤喝了个精光,还用舌头把碗“洗”干净,咂着嘴巴意犹未尽地问:“这是什么汤啊真好喝,还有没有啊?”介子推说:“这是小臣剜了大腿上的肉做的汤。”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61岁那年,“倒霉鬼”重耳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他走了桃花运,秦穆公把女儿嫁给他。第二年,他就回国做了国君。晋文公对跟随在外流亡的人进行赏赐提拔,惟独忘记了最不该忘记的那个介子推。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今山西介休市)隐居。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晋文公亲自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山中。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下令点火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了三天三夜,然后厚葬了介子推母子。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让人民和他一起忏悔,并从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开始,禁止用火三天,人们只好吃冷食喝冷水(传说很多人因此得了胃病),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第二年的寒食节,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强,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家长提示】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割肉奉君”的行为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介子推不求高官厚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琴棋书画】书法的风格-艺术上的追求使众多的书法名家在创作上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风格也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二王”之一王羲之的字“漂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序为传世之名作。素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的字,苍劲雄厚,苏轼赞为“细筋入骨如秋鹰”。“宋四家”中“苏黄米蔡”的字也风格各异,把他们的作品风格打个比方来说,可以归纳为:苏轼挥洒自如的画字,黄庭坚潇洒飘逸的描字,米芾笔飞墨舞的刷字,蔡襄劲健雄厚的刻字。南北朝的碑文也值得一提:南朝的偏向秀美,北朝的偏向雄健。清朝著名的“吴门三家”也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之说。欣赏书法,重在欣赏其风格;从风格中欣赏书法,就可深得其中奥妙。作品中的风格,其中有一点依赖于作品的整体布局。有些书法精品,如果单从作品中的某些字来看,或许算不上完美,甚至还觉得有点难看。但是当其组成一幅作品,从作品整体的效果来欣赏,则不免会叫人拍案惊奇。当然,这要以布局的合理性、审美性为前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以画竹闻名,殊不知他所创的“六分半体”实是书法中的精品,其布局如“碎石铺路”,情趣横生。唐初“草圣”张旭的字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美誉,其书法作品闻名于世,也是整体布局合理的效果。一幅书法作品中,往往含注和载负着各种不同的心绪、欲念、人生经验,如果不细加体会,就不能欣赏到作品深层的气韵。“书如其人”,书法是古代文人整体人格的映照。人生的经历也影响了创作。李叔同晚年出家,悠闲自得地参佛,心境平和,书法也写得飘逸、冲淡、与世无争。中国古代文人中张扬者固然有,但大多数仍然是含蓄的、保守的。含蓄无所谓,书法中的气韵还是有的。艾青说过: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是子弹在枪膛里的沉默。正是这种“厚积薄发”,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独有的气韵。【家长提示】欣赏书法,需要你心无杂念地去细加体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浮躁的心境在欣赏书法上是不合适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以精神上、审美上的享受,由此也在赏析人的心中留下永恒。【三字真言】尔小生,宜早思-【原文】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说解】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勤奋地学习,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苏轼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苏洵年轻时,家里穷困,整天在外奔波,维持家庭的生计,因此没时间读书,一晃到了27岁。27岁在古人算是成年人,类似于中年人的年龄了。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就对自己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可有所作为,恐怕现在必须开始发奋读书了,但我又放心不下这个家,你说我该怎么办?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个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苏洵也由此开始起步。他起步虽晚,但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赴考,马上就受到当时文坛前辈,当时一些大官显宦的一致赞赏,马上就成名了。我们应该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唐宋是中国两大盛世两个文化高峰期,一共才出了八大家。苏氏一门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晚年求学的例子非常多。在西汉刘向编的说苑里,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晋平公问师旷:“我现在已经年过70了,但我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太晚了?”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候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的烛光。点燃蜡烛照明,虽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哪个更好一些?”晋平公一下明白了。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一贯有这样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