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 背诵全诗。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能用相关赏析方法赏析句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复习两首诗,第一首,教给大家相关的古诗复习方法,第二首大家依据复习结构自行复习。(二)复习次北固山下。背、默、译1背诵。 2写易错字。 3默写纠错。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这首诗通过描写停泊在北固山作者的所见所闻,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谈谈你的理解。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四、记忆。五、同样的方法自行复习钱塘湖春行 。(师巡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介入室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蜡油渣油加氢装置操作工岗位职业健康及安全技术规程
- 真空电子器件零件制造及装调工战略理解与执行力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公司电路图形制作工设备技术规程
- 公司手风琴零件制作工岗位合规化技术规程
- 公司电力电容器及其成套装置装配工岗位安全技术规程
- 河北省唐山市名校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招远市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黑龙江省哈尔滨156中学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专项知识培训的意义
- 2025年固态变压器(SST)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华南理工大学
- 2020ESPEN专家建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校健康食堂学生营养餐带量食谱
-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 JJF 1108-2012石油螺纹工作量规校准规范
- 校园监控维护记录表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 2020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选修第一册全册课文翻译及单词表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