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的内源性发展.doc_第1页
城乡关系的内源性发展.doc_第2页
城乡关系的内源性发展.doc_第3页
城乡关系的内源性发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样稿:6568字城乡关系:一个内源性发展的悖论 文: 张文明 华师大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学博士 长久以来,对城乡关系研究的焦点往往局限在城市发展如何辐射(另称反哺)乡村和乡村如何快速发展而实现城市化这两个相对单一的视角探讨城乡间的非均衡发展问题。而从城乡间发展动力的视角讨论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内源性发展本文的部分观点基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内发发展主义视角下的上海农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大都市近郊农村的在地城市化与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以上海和东京为例的调查资料。的视角对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中的市场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本文认为,城乡的二元结构之所以形成,城乡市场结构差异的障碍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素。一、 多元论视角下的城乡关系(一)城市辐射效应的障碍因素R罗西在社会科学词典中采用一种综合观点给城市化下定义: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它既包括人口非农业活动在城市环境中规模不同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的推进过程,还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前两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抽象的、意识或精神上的城市化过程。也可以说,前两者是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后者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王放:论中国城市化,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5).按照这一观点,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区域扩张的过程,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实际上必然走向一种融合。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存在显著的不同,在我国目前的现代城市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比较严重。“我国的二元结构被人为阻隔,导致了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基本只能在农村进行,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国民经济二元结构映射到农村,形成了经济史上相当独特的现象国民经济的双重二元结构”夏振坤,试论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J),中国农村经济,1988(7)。而这正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二)农村城市化的障碍因素为了化解以上矛盾,有学者提出了“二元城镇化战略”理论。所谓“二元城镇化战略”是指在广大落后的农村地域,加快工业化的步伐,通过传统农业向大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发展过渡,加快农村城镇化;而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化地区,实行以城市圈为中心的提高内涵为主的城市化战略(辜胜阻,1995;宁登,1997)。这一战略的提出受到“二元结构论”的深刻影响,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二元城市化战略的依据。而在同一时期,有学者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对这一依据“二元结构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中国经济三元结构论”的新观点(李克强,1991),即“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工业部门,既不同于现代工业部门,又有别于传统农业部门,成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兴部门”,从而“使国民经济呈现出了传统农业、乡村工业和现代工业三大系统并存的三元结构的新局面”。但是,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日益发展,可以看到这两种战略中提出的“农村产业工业模式”显然无法成为乡村社会城市化的推动力,并且乡村工业的发展也并不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必然后果,相反这种“中间地带”的经济结构形式恰恰成为了城乡一体化的阻碍因素。(三)城乡发展关系的动力因素分析针对“农村工业模式”如何可能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来诠释这种“第三条道路”的问题。“自下而上型”的动力机制来源于“从外围突破入手、以外围促内核的经济改革模式在暂时(或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留传统体制和不破坏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前提下,在传统体制覆盖网的外围或边缘出现的一些新的制度创新”,即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等自下而上城市化实质内容的因素和条件。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政策、资金、地方政府的作用、农民群体和区外力量等(崔功豪,马润潮,1999)。“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从“最初”开始就是一种内生(内源性成长)过程,在城乡差别势差十分显著的条件下,基于广大农民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的强烈向往。与自下而上城市化有关的“最初”几项改革措施,也是政府或上层决策集体对中国当时社会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要求的一种反映。最明显的实例是,中国“最初”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即在农村家庭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内生地”要求的结果,而不是什么人“外生地”加以贯彻的。” 刘传江:论中国城市化制度创新J,理论与改革,2001(5).这一解释虽然看似可以解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分离的困境,但是其关键问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内生(本文称内源性发展)”的基本内涵,而事实是内源性的发展模式恰恰是导致城乡分离的一个主要原因(后述)。与此类似,陈扬乐(2000)认为城市化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和必然结果,不外乎受到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因素和来源于区域之外的因素,即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也就是说,可以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是内力作用,费孝通在论小城镇建设(2000)一书中对内生动力有所阐述。综合来看,由于制约农村城市化的内因是指区域本身所固有的、对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规模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因此内生动力主要有“区域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社区政府、社区的企业和社区的个人主体”等具体表现。而以内力作用为主的城镇化称之为内生型城镇化,其中“苏南模式”就是内生型城市化的典型。其次是外力作用,在陈彤(1993)和宁越敏(1998)的研究中分别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外生动力。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外因是指来源于区域之外、加速或延缓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影响农村城市化的性质、方向和特征以及城镇规模、功能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所以外生动力具体表现为“外部需求、国外投资与贷款、国家宏观政策”。这两种城市化的解释从理论上来看似乎可以化解城市化的难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基本事实:第一,费孝通倡导的“小城镇化”其实只是解决农村区域内部的问题类似于施坚雅的农村市场结构圈的说法与我们今天讲的城市化没什么关系。退一步来讲,费孝通所推行的小城镇化如果按照目前的城市化理论来看,它并没有把“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变成现实;第二,外生型城市化的解释显然没有事实依据。根据笔者的调查 根据笔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内发发展注意视角下的上海农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大都市近郊农村的在地城市化与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以上海和东京为例对上海郊区农村的4个村的调查初步结果。,上海这个中国经济中心(外向型经济的典范)的城乡差距要远远大于中国内地的其他城市在上海的郊区农村,农民还是以秸秆作为主要燃料,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镇”的周围。所以,在我看来这种城市的外生型态恰恰制约了城乡的一体化。所以,本文认为正是乡村社会本身的内源性发展型态导致了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二、乡村社会的内源性发展型态(一)农业内源性发展的基础Lan Bowler的Endogenou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认为虽然当代区域农业的发展普遍被认为是通过全球化的农业部门改变空间来回应外源施加的压力的,但是,农民家庭和互动的机构网络有能力在产生区域农业发展中发挥内源性作用。这一解释是探索在农产品多样化的背景下(alternative farm enterprises -AFE ),农业发展的型态是如何抵御(是一种自然的抵抗)外源压力的过程。简而言之,他们认为农业发展的内源性特征不慎就是与外源性(全球化)发展相矛盾的。作者在五个落后地区的欧洲联盟-爱尔兰西部、苏格兰北部高原、英格兰的奔宁、法国中部与西希腊中部,通过分析“农场经营发展的路子”( paths of farm business development)、“体制厚度”( institutional thickness)和农民家庭和网络性制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农产品多样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其中,五个优先的农场经营发展路子可以利用标准的离散集(discrete sets of criteria)来给出定义:(1) 工业化(Industrialising);(2) 传统的(Traditional);(3)其他获利行动(OGA 或者非农业就业);(4)多样化Diversifying(AFE);(5) “体制厚度”( institutional thickness)由Amin和Thrift(1995) Amin, A. & N. Thrift (1995),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and the Local Economy. In: P. HEALEY, S. CAMERON, S. DAVOUDI, S. GRAHAM & A. MADANI-POUR, eds.,提出并作为工业化研究特征的组织概念而被采用。MacLeod(1997)确认体制厚度这个概念的四个维度, “地域存在”(regional presence),“交互式的网络”(interactive networking),“共同议程”(common agenda)和“集体代表”(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最后一个维度由“功能连接”维度所代替。他们通过对体制厚度的四个维度在研究领域农场多元化的过程中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以及体制厚度的差异化发展是否影响五个研究领域的农场多元化这两个模型的考察,认为内源性发展就是意味着借助当地资源发挥自我维持的一个过程,并且在当地形成一种“没有依赖于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监管机构制约的嵌入式” Amin, A. (1994), 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Informal Economy to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 Area 26, pp.13-24.发展模式。其特征是在直接市场 Bowler, I. (1982), Direct Marketing in Agriculture: A British Example.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73, pp.22-31.、有机农业 Lampkin, N. (1990), Organic Farming. Ipswich: Farming Press.、具体食物生产 Moran, W. (1993), The Wine Appellation as Territory in France and Californi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3, pp.694-717.和农业多样化 Gasson, R. (1988), Farm Diversifi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9, pp.175-182.的本土化发展的研究中是隐含的而不是直接陈述的。简而言之,这项研究认为农业内源性发展与工商业内源性发展不同,其正是在努力强调本土(亦称“区域”)特色才使其价值模式得以维持即形成了其自身发展。(二)内源性发展的特征与悖论最有系统的以解决农业内源性发展的尝试由Van der ploeg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使耕作方式的发展作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其中心特征是对本土资源的依赖、对发展的当地控制和本土发展利益的保持力。具体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self-centred)和发展的本土进程;基于本土可获得的资源(自然的、人为的和文化的);依赖本土生产的具体产品和服务;原始组合的社会关系、市场和将本土特征转换成资源的技术能力;为本土资源提供一个新的动力;管理成本高于处理和转换成本;留于本土的发展优势;对发展进程的本土控制;本土价值的发展。引自van der Ploeg 同 Long 1994 和van der Ploeg同 van Dijk 1995的不同出处。 这里对农村内源性发展的论述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列举了九项内源性发展的属性,或者说是衡量内源性发展的指标。内源性发展是基于本土基础之上的,从本土资源中产生,走本土进程的道路,在本土发展优势上成熟、控制,并为本土资源再提供促进作用,即提供新的动力。而二、三点是内源性发展的表现形式;第四、六点是衡量内源性发展的具体指标。当然,将内源性发展属性应用到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作者对此也加以论述。将内源性发展属性应用到农业中需要做三个观察。第一,内源性与外源性不应该被解释为互斥的种类;换句话说,内源性发展不能解释为与全球化进程相分离的本土发展。而是区域具体组合存在于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对于内源性发展比外源性发展更强的本土,Iacoponi已经运用了“农村工业区”( agro-industrial)的概念 Iacoponi, L., G. Brunori & M. Rovai(1995),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the Agroindustrial District. In: J.D. VAN DER PLOEG & G. VAN DIJK, eds., Beyond Modernisation: The Impact of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 Assen: Van Gorcum, pp. 28-69.,隐含把农场和工厂的加工整合到本土食物生产和零售过程,表现在高质量、具体食物的生产中。行为者的网络,大多数作为机构,已经由Lowe作为连接本地农工业区与全球市场的一个概念和方法学的手段提了出来 Lowe, P., J. Murdoch& N. Ward (1995), Networks in Rural Development: Beyond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Models. In: J.D. VAN DER PLOEG & G. VAN DIJK, eds., Beyond;第二,不能做出这样的假设:在抵制全球化进程竞争中,内源性发展一定比外源性发展更有利益。在欧洲南部的内源性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是否定的并且带来了该区域的社会经济问题,当今农场生产和农业收入的增长与外源性发展进程相关,在农业方面的当今内源性发展的经济可行性需要在个人农场生意或本土的水平的基础上被检验;第三,内源性发展暗示在不同地方的农业的再连接。如前所述,这样的再连接在个人农场和本地之间有很大的变化。内源性发展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导向的战略行动被解释,这种战略行动可以是个人农场的或也可以是集体农场的。但为什么一些农场(farms)或农场队将内源性发展当作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替代品,而另一些人则继续外源性地农业发展,这至今还没有充分地被研究。最有进展的是在工业研究的成就,在那里内源性在本土经济发展 Cox, K.R. (1995), Globalisation, Compet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tudies 32, pp.213-224.、弹性的专门性 Schmitz, H. (1989),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 a New Paradigm for Small Scale Industrialization? Discussion Paper 26. Brighton: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和工业发展 Goodman, E., J. Bamford & P. Saynor, eds., (1989), Small Firm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Italy. London: Routledge.的背景下已经得到解释。内源性也已经在研究中探索地区和农村发展,在那里“自下而上”的战略已与先前主导的“自上而下”或内源性发展范式 Barke, M. & M. Newton (1997), The EU LEADER Initiative and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3, pp.319-341.相统一。三、市场非制度因素及内源性动力的缺失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存在一个极其关键的非制度因素阻隔市场。众所周知,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追求。然而事实证明,在目前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市场(外向型)和乡村市场发展模式(内向型)的迥异恰恰带来了城乡社会发展的矛盾。 (一)目前城乡的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城市还没有很好的实现对乡村的“反哺”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城乡关系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这种分离主要是实行了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之后出现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却不存在这种二元结构的分离。学者的研究也主要强调二元结构,但是到底是何种型态的二元结构却很少涉及。笔者认为,这种二元结构的核心主要还是一个市场比如上海的城市市场和商业结构主要是外向型的,其本身就没有“内生性”特征,而上海的乡村由于其地理区位及政策方面的原因一直是一种“内生型”的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城乡发展的错位,也致使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日益加重。(二)新农村建设策略的提出正是基于农村“本土”资源策略,而这也势必更进一步强化农村内源性的固有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无一不在强调农村社会的本土特征,而这种策略提出的基本参照系就是以“城市化”为前提的。很多研究和策略都认为只有加强农村自身的“环境建设”才能够真正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的一体化。但是,事实是按照内源性发展的理论来看,这种“本土”治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够对“一体化”起到推动作用,恰恰会进一步加深城乡的分离倾向。(三)土地流转和增加农业补贴是解决城乡分离的有效手段按照前述“当今农场生产和农业收入的增长与外源性发展进程相关。结果在农业方面的当今内源性发展的经济可行性需要在个人农场或本土的水平的基础上被检验”的观点,土地流传正是一项能够促使农业的经营方式彻底走向市场化的标志,而这种“大”规模土地经营模式的出现恰恰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内源性的局限而实现与城市发展的某种对接因为一旦农村土地从个人种植变成规模经营模式,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市场本身的动力机制,也会打破施坚雅所说的“集镇”模式而走向真正的市场。另外,增加农业补贴带来农业收入的增加也必然成为农民冲破“集镇消费”的根本动力机制。可惜的是中央刚刚提出增加农业补贴的策略是在金融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