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答案.pdf_第1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答案.pdf_第2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答案.pdf_第3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答案.pdf_第4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西方经济学 习题解答 西方经济学 习题解答 高鸿业主编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3 版 说明 这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自己做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 郭广迪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P438 439 1 答 都不应当计入 GDP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是已计入 GDP 的税收的一部 分 另一方面 对于政府转移支付的接收者来说 转移支付是无偿的 因而也不 是他们提供要素服务的报酬 旧卡车的价值在其生产的年份已计入 GDP 现在 对它的买卖本身只是其所有权的转让 并没有增加最终产品 股票买卖本身只是 其所代表的资本所有权的转让 并没有增加最终产品 地产是自然资源其买卖本 身并没有增加最终产品 注意 旧货和股票买卖本身不计入 GDP 但旧货买卖的中介费和股票买卖 的佣金等服务收费要计入 GDP 因为它们是提供要素服务所取得的报酬 土地 买卖的价格不计入 GDP 但地租要计入 GDP 因为地租是提供土地这一要素服 务所取得的报酬 2 答 在统计中 如果社会保险税增加 对 PI 和 DPI 都将减少 而 GDP NDP 和 NI 都不受影响 因为社会保险税由企业利润支付 社会保险税增加 企业可分配的利润就 减少 个人收入 PI 就会减少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 个人收入 PI 减少将导致个人 可支配收入 DPI 减少 企业全部利润是 GDP NDP 和 NI 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 险税增加 企业可分配的利润减少 对企业利润总额并没有影响 所以 社会保 险税增加对 GDP NDP 和 NI 没有影响 3 答 如果这两个国家合并前相互之间不存在贸易关系 则合并将对 GDP 总和没有影响 即等于两国消费 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 如果这两个国家合并前相互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 只要所交换的商品中有 最终产品 即本国的出口产品在合并前后都应看成是最终产品 那么 合并将 使 GDP 总和增加 因为 假定不考虑这两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 两国 合并前的净出口总和为零 而合并后两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中属于最终产品的那 一部分将被计入国内消费 投资或政府支出 从而使 GDP 总和增加 如果这两个国家合并前相互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 但所交换的商品都是中 间产品 那么 合并将对 GDP 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 合并前后两国之间的进出 口总额作为中间产品都不能被计入国内消费 投资或政府支出 4 解 1 GDP 40 万 美元 2 GDP 10 万 40 万 10 万 10 万 30 万 40 万 美元 3 工资 7 5 万 5 万 12 5 万 美元 利润 10 万 7 5 万 40 万 10 万 5 万 2 5 万 25 万 27 5 万 GDP 12 5 万 27 5 万 40 美元 5 解 1 1998Nominal GDP 10 100 1 200 0 5 500 1450 美元 2 1999Nominal GDP 10 110 1 5 200 1 450 1850 美元 3 1998Real GDP Nominal GDP 1450 美元 1999Real GDP 10 110 1 200 0 5 450 1525 美元 Real GDP 变动百分比 1525 1450 1450 5 17 2 4 1999Real GDP Nominal GDP 1850 美元 1998Real GDP 10 100 1 5 200 1 500 1800 美元 Real GDP 变动百分比 1850 1800 1800 2 8 5 从 3 4 的计算结果看 GDP 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做衡量 实际 GDP 的基期的价格 这句话是对的 6 1998 GDP 折算指数 1998Nominal GDP 1998Real GDP 1450 1450 100 1999 GDP 折算指数 1999Nominal GDP 1999Real GDP 1850 1525 121 31 6 解 1 5000 3000 500 200 6000 2000 6300 美元 2 2800 500 3000 6300 美元 3 6300 500 5800 美元 7 解 1 NDP GDP 折旧 GDP 总投资 净投资 4800 800 300 4300 2 X M NDP C I G 4800 3000 800 960 40 3 政府预算盈余 T G 政府转移支付 T 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预算盈余 G 30 960 990 4 PDI NDP 间接税 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所得税 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 移支付 个人所得税 NDP T 政府转移支付 公司未分配利润 4300 990 0 3310 5 S PDI C 3310 3000 310 8 解 1 S PDI C 4100 3800 300 2 I S T G M X 300 200 100 200 3 政府预算赤字 T G 假定公司未分配利润和政府转移支付为零 则 T NDP PDI G T 政府预算赤字 NDP PDI 政府预算赤字 5000 4100 200 1100 9 答 因为储蓄 投资恒等式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 实际储蓄 即没有 用于消费的收入都计为储蓄 总是等于实际投资 即没有用于消费的支出都计为 投资 如厂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被计为非计划存货投资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P472 473 1 答 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零 2 答 不能这样说 理由 对于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来说 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 因为人们 不可能不消费 但是 对于一个低收入家庭来说 平均消费倾向有可能大于 1 因为自发性消费加上引致消费有可能大于其的收入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平均消 费倾向则一般不会大于 1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边际消费倾向既可能小于零 也可能大于 1 例如 当收入增加时消费量有可能减少 即消费的增量为负 则边际消费倾向小于零 又如 当收入增加时消费的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的增量 则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边际消费倾向则一般不会小于零或大于 1 3 答 依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个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 依据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对消费影响最大 依据永 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对消费影响最大 3 4 答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 人的比例 因为该理论认为 一般情况下 年轻人的家庭收入偏低 消费可能超 过收入 即储蓄可能为负 中年人收入较高 并开始积攒钱以被养老 消费倾向 较低 即储蓄倾向较高 退休人员收入下降 消费又可能超过收入 即储蓄又可 能为负 所以 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越大 社会总储蓄水平越低 反之 则越高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因为该理论认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 而是由他 的永久性收入决定的 当发生经济繁荣或衰退时 虽然人们的现期收入水平提高 或下降了 但由于他们是按照永久性收入消费 所以 其消费不会发生太大的变 化 5 答 一般来说 我的消费水平会低于他的消费水平 因为 由于我更健康 且预期寿命更长 就有必要为自己退休后积攒养老费用 6 答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将会使中年人的平均消费倾 向上升 因为有了社会保障体系后 中年人为了进行的储蓄将减少 即他们的平 均消费倾向将上升 7 略 8 略 9 解 已知C 200 0 9Y B p B Y B p B 0 7Y B d B 0 3 Y B d 1 Y B 1 B Y B 2 B 6000 Y B p2 B 0 7 6000 0 3 6000 6000 C B 2 B 200 0 9Y B p2 B 200 0 9 6000 5600 Y B 3 B Y B 4 B Y B 4 n B 7000 Y B p3 B 0 7 7000 0 3 6000 6700 C B 3 B 200 0 9Y B p3 B 200 0 9 6700 6230 Y B p4 B Y B p4 n B 0 7 7000 0 3 7000 7000 C B 4 B C B 4 n B 200 0 9Y B p4 B 200 0 9 7000 6500 Y Y B 3 B Y B 2 B 1000 C B S B C B 3 B C B 2 B 6230 5600 630 B S B C B S B Y 630 1000 0 63 C B L B C B 4 B C B 4 n B C B 2 B 6500 5600 900 B L B C B L B Y 900 1000 0 9 10 解 已知 C 100 0 8Y I 50 单位 10 亿美元 Y C S S Y 100 0 8Y 0 2Y 100 I S 50 0 2Y 100 Y 750 将 Y 750 分别代入 C 100 0 8Y 和 S 0 2Y 100 得 C 100 0 8 750 700 S 0 2 750 100 50 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 800 750 50 I 100 50 50 250 8 01 1 50 1 1 b IY C 100 0 9Y S Y 100 0 9Y 0 1Y 100 I S 50 0 1Y 100 Y 1500 S 0 1 1500 100 50 I 100 50 50 4 500 9 01 1 50 1 1 IY 5 8 01 1 1 1 1 1 K 10 9 01 1 1 1 2 2 K 11 解 已知C 100 0 8YD I 50 G 200 TR 62 5 T 250 单位 10亿美 元 YD Y T TR Y 250 62 5 Y 187 5 C 100 0 8YD 100 0 8 Y 187 5 50 0 8Y 注意 在这一消费函数中自发的消费为负数 50 不符合情理 Y C I G 50 0 8Y 50 200 0 8Y 200 Y 0 8Y 200 Y 1000 5 8 01 1 1 1 I K 5 8 01 1 1 1 G K 4 8 01 8 0 1 T K 4 8 01 8 0 1 TR K 1 1 1 B K Y 1200 1000 200 Y G K B G B 200 G 5 G 40 Y T K B T B 200 T 4 T 50 Y G T K B B B 200 G T 1 G T 200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P508 511 1 3 2 1 3 1 4 理由略 2 解 已知r 3 三个项目的投资成本均为100万美元 即CI 100 万美 元 三个项目分别投资2 3 4年后的投资收益为120万美元 125万美元和 130 即RI B 1 B 120 万美元 RI B 2 B 125 万美元 和RI B 3 B 130 万美元 设三个项目投资收益的净现值分别为NPV B 1 B NPV B 2 B 和NPV B 3 B 1 13100 31 120 1 22 1 1 CI r RI NPV 4 14100 31 125 1 33 2 2 CI r RI NPV 5 15100 31 130 1 44 3 3 CI r RI NPV 答 当年利率为3 时 三个项目投资收益的净现值都大于零 第三个项目 的净现值最大 所以 三个项目都可以投资 如果只能投资一个项目 则应选择 5 第三个项目进行投资 8 8100 51 120 1 22 1 1 CI r RI NPV 0 8100 51 125 1 33 2 2 CI r RI NPV 0 7100 51 130 1 44 3 3 CI r RI NPV 答 当年利率为5 时 三个项目投资收益的净现值都大于零 第一个项目 的净现值最大 所以 三个项目都可以投资 如果只能投资一个项目 则应选择 第一个项目进行投资 3 解 设年通货膨胀率为t 6 4100 31 41 120 1 1 2 2 2 2 1 1 CI r tRI NPV 7 1100 31 41 125 1 41 3 3 3 3 2 2 CI r RI NPV 3 1100 31 41 130 1 41 4 4 4 4 3 3 CI r RI NPV 答 当年利率为3 年通货膨胀率为4 时 第一 二个项目投资收益的 净现值大于零 而第三个项目投资收益的净现值小于零 第一个项目的净现值最 大 所以 前两个项目可以投资 而第三个项目不值得投资 如果只能投资一个 项目 则应选择第一个项目进行投资 6 0100 51 41 120 1 1 2 2 2 2 1 1 CI r tRI NPV 0 4100 51 41 125 1 41 3 3 3 3 2 2 CI r RI NPV 6 8100 51 41 130 1 41 4 4 4 4 3 3 CI r RI NPV 答 当年利率为5 年通货膨胀率为4 时 只有第一个项目投资收益的 净现值大于零 而第二 三个项目投资收益的净现值都小于零 所以 只有第一 个项目可以投资 而第二 三个项目都不值得投资 4 解 已知I 250 5r r B 1 B 10 r B 2 B 8 r B 3 B 6 I B 1 B 250 5r B 1 B 250 5 10 200 I B 2 B 250 5r B 2 B 250 5 8 210 I B 3 B 250 5r B 3 B 250 5 6 220 图略 6 已知I 250 10r r B 1 B 10 B r2 B 8 r B 3 B 6 I B 1 B 250 5r B 1 B 250 10 10 150 I B 2 B 250 5r B 2 B 250 10 8 170 I B 3 B 250 5r B 3 B 250 10 6 190 图略 答 如果e增加 则投资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相应的距离 答 若I 200 5r 即e减少50 美元 投资需求曲线将向左平行移动 50单位 5 解 已知I 100 5r r B 1 B 4 r B 2 B 5 r B 3 B 6 r B 4 B 7 I B 1 B 100 5r B 1 B 100 5 4 80 I B 2 B 100 5r B 2 B 100 5 5 75 I B 3 B 100 5r B 3 B 100 5 6 70 I B 4 B 100 5r B 4 B 100 5 7 65 已知I 100 5r r B 1 B 4 r B 2 B 5 r B 3 B 6 r B 4 B 7 S 40 0 25Y I S I B 1 B 40 0 25Y B 1 B 80 40 0 25Y B 1 B Y B 1 B 480 I B 2 B 40 0 25Y B 2 B 75 40 0 25Y B 2 B Y B 2 B 460 I B 3 B 40 0 25Y B 3 B 70 40 0 25Y B 3 B Y B 3 B 440 I B 4 B 40 0 25Y B 4 B 65 40 0 25Y B 3 B Y B 4 B 420 已知I 100 5r S 40 0 25Y I S 100 5r 40 0 25Y r 28 0 05Y IS方程 图略 6 解 已知 C 50 0 8Y I 100 5r C 50 0 8Y I 100 10r C 50 0 75Y I 100 10r S Y C Y 50 0 8Y 50 0 2Y I S 100 5r 50 0 2Y r 30 0 04Y IS方程 S Y C Y 50 0 8Y 50 0 2Y I S 100 10r 50 0 2Y r 15 0 02Y IS方程 S Y C Y 50 0 75Y 50 0 25Y I S 100 10r 50 0 25Y r 15 0 025Y IS方程 注意 因为IS曲线图和LM曲线图都是以收入 Y 为横坐标 利率 r 为纵坐 标 所以 在求IS曲线和LM曲线的表达式 如果将收入 Y 表示为自变量 利 率 r 表示为因变量 那么 IS或LM表达式的斜率与IS或LM曲线的斜率一致 如果将利率 r 表示为自变量 收入 Y 表示为因变量 那么 IS或LM表达式的 斜率 绝对值 就是IS或LM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的倒数 即 IS或LM表 达式的斜率 绝对值 越大 IS或LM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就越小 IS或LM 7 表达式的斜率 绝对值 越小 IS或LM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就越大 当IS 或LM表达式的斜率为零时 IS或LM曲线的斜率为无穷大 IS或LM曲线垂 直于横轴 当IS或LM表达式的斜率为无穷大时 IS或LM曲线的斜率为零 IS或LM曲线平行于横轴 答 比较 和 说明 当投资 I 对利率 r 更敏感 d由5增加为10 时 国民收入 Y 对利率 r 就更敏感 IS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变小 由0 04变为0 02 答 比较 和 说明 当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由0 8下降为 0 75 时 国民收入 Y 对利率 r 就更为不敏感 IS曲线的斜率 绝对值 变大 由0 02变 为0 025 7 略 8 解 已知L 0 2Y 5r 设实际货币供给量为M B 0 B 略 M B 0 B M P 150 1 150 L M B 0 B 0 2Y 5r 150 r 30 0 04Y LM方程 图略 M B 0 B M P 200 1 200 L M B 0 B 0 2Y 5r 200 r 40 0 04Y LM方程 图略 与 相比较 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 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若r 10 Y 1100 则L 0 2Y 5r 0 2 1100 5 10 170 M B 0 B 200 答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不均衡 因为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所以利率 将下降 9 解 已知L ky hr 设M B 0 B 为实际货币供给量 M B 0 B M P L M B 0 B kY hr M B 0 B Y h k h M r 0 斜率 绝对值 为 h k 02 0 10 20 0 h k 01 0 20 20 0 h k 01 0 10 10 0 h k 答 当k变小时 LM斜率变小 当h增大时 LM斜率变小 k表示货币交易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 h表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 敏感程度 货币交易需求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 动 在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为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总需求恒等 于货币总供给 如果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或减少 一个量 货币投机需求就必须 减少 或增加 一个相同的量 反之亦然 k变小意味着货币交易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降低 即当国民收入增加 同一个量时货币交易需求的增加量减少 因而 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投 机需求的减少量也就减少 从而利率的提高幅度也就下降 所以 利率对国民收 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降低 即LM斜率变小 h增大意味着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提高 即当利率提高同样的幅 度时货币投机需求的减少量增加 因而 当国民收入增加导致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8 时 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而减少相应的货币投机需求量 需要提高利率的幅 度也就下降 所以 利率对国民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降低 即LM斜率变小 当k 0 20 h 0时 0 20 0 h k 当LM斜率为无穷大时 LM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表示国民收入 为一既定量而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因为h 0说明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 程度为零 即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既然货币的投机需求不变 为了保持货币市 场的均衡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就必须保持不变 所以 国民收入为一定量 10 解 已知C 100 0 8Y I 150 6r M B 0 B 150 L 0 2Y 4r J 0 Y C Y 100 0 8Y 100 0 2Y I S 150 6r 100 0 2Y Y 1250 30r IS方程 或 rr dea Y 8 01 6 8 01 150100 11 Y 1250 30r IS方程 L M 0 2Y 4r 150 Y 750 20r LM方程 或 rr k h k JM Y 2 0 4 2 0 150 0 Y 750 20r LM方程 IS LM 1250 30r 750 20r r 10 Y 750 20 10 950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P531 534 1 3 3 1 4 3 理由略 2 解 已知LM方程为Y 500 25r L 0 2Y 5r M B 0 B 100 IS方程为Y 950 50r C 40 0 8Y I 140 10r T 50 G 50 IS LM 950 50r 500 25r r 6 Y 500 25 6 650 I 140 10 6 80 IS方程为Y 800 25r C 40 0 8Y I 110 5r T 50 G 50 IS LM 800 25r 500 25r r 6 Y 500 25 6 650 I 110 5 6 80 G 80 50 30 Y G K B G B 1 1 1 1 0 8 5 Y K B G B G 5 30 150 IS方程为Y 950 50r 150 1100 50r IS LM 1100 50r 500 25r r 8 Y 500 25 8 700 IS方程为Y 800 25r 150 950 25r IS LM 950 25r 500 25r r 9 Y 500 25 9 725 当政府支出由50增加到80时 情况 1 的均衡收入增加了50 700 650 情况 2 的均衡收入增加了75 725 650 因为情况 2 投资对利率反应的敏感程 度 d 5 低于情况 1 d 10 因而挤出效应比情况 1 小 财政政策的效果比情况 1 大 所以 情况 2 的均衡收入增加的比情况 1 多 情况 1 的挤出效应 I K B I B 140 10 8 140 10 6 1 1 0 8 20 5 100 9 情况 2 的挤出效应 I K B I B 110 5 9 110 5 6 1 1 0 8 15 5 75 情况 1 财政政策的效果 总效应 扩张效应 挤出效应 G K B G B I K B I B 150 100 50 情况 2 财政政策的效果 总效应 扩张效应 挤出效应 G K B G B I K B I B 150 75 75 3 解 已知L 0 2Y M B 0 B 200 C 90 0 8Yd T 50 I 140 5r G 50 S Yd C Y 50 90 0 8 Y 50 100 0 2Y I G S T 140 5r 50 100 0 2Y 50 Y 1200 25r IS方程 或 rr d TGea Y 8 01 5 8 01 508 05014090 11 Y 1200 25r IS方程 L M 0 2Y 200 Y 1000 LM方程 或 rr k h k JM Y 2 0 0 2 0 200 0 本题J 0 h 0 Y 1000 LM方程 IS LM 1200 25r 1000 Y 1000 r 8 I 140 5 8 100 G 20 Y G KG 1 1 1 1 0 8 5 Y KG G 5 20 100 IS方程为Y 1200 25r 100 1300 25r IS LM 1300 25r 1000 Y 1000 r 12 I 140 5 12 80 具有完全的 挤出效应 因为在本题中货币需求2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 感程度为零 h 0 LM曲线垂直 即利率对货币需求2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为 无穷大 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1增加时 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 L M 货币需求2就必须减少 从而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直至私人投资的减 少量 即 挤出 的私人投资量 等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I 80 100 20 G 20 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挤出效应 I K B I B 140 5 12 140 5 8 1 1 0 8 20 5 100 财政政策的效果 总效应 扩张效应 挤出效应 G K B G B I K B I B 100 100 0 略 4 解 已知L 0 2Y 10r M B 0 B 200 C 60 0 8Y T 100 I 150 G 100 S Yd C Y 100 60 0 8 Y 100 80 0 2Y I G S T 150 100 80 0 2Y 100 Y 1150 IS方程 10 或 rr dTGea Y 8 01 0 8 01 1008 010015060 11 本题d 0 Y 1150 IS方程 L M 0 2Y 10r 200 Y 1000 50r LM方程 或 rr k h k JM Y 2 0 10 2 0 200 0 本题J 0 Y 1000 50r LM方程 IS LM 1150 1000 50r r 3 Y 1150 I 150 G 120 100 20 Y G K B G B 1 1 1 1 0 8 5 Y K B G B G 5 20 100 IS方程为Y 1150 100 1250 IS LM 1250 1000 50r Y 1250 r 5 I 150 0 5 150 不存在 挤出效应 因为在本题中投资对利率反应的敏感程度为零 d 0 IS曲线垂直 即私人投资不受利率的影响 所以 政府支出增加虽然导致利 率上升 但并没有 挤出 私人投资 挤出效应 I K B I B 150 0 5 150 0 3 1 1 0 8 0 5 0 财政政策的效果 总效应 扩张效应 挤出效应 G K B G B I K B I B 100 0 100 略 5 解 已知LM方程为Y 750 20r L 0 20Y 4r M B 0 B 150 a IS方程为Y 1250 30r b IS方程为Y 1100 15r 图略 a IS LM 1250 30r 750 20r r 10 Y 750 20r 750 20 10 950 b IS LM 1100 15r 750 20r r 10 Y 750 20r 750 20 10 950 M B 0 B 170 L M 0 20 Y 4r 170 Y 850 20r LM方程 a IS LM 1250 30r 850 20r r 8 Y 850 20r 850 20 8 1010 b IS LM 1100 15r 850 20r r 50 7 7 14 Y 850 20r 850 20 7 14 992 86 答 当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时 a 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得更多 b 情 况下均衡利率下降得更多 因为 a 情况下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 d 30 比 b 情况下 d 15 更敏感 所 以 利率下降后均衡收入增加得更多 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后 货币需求也必须相 应地增加 以保持L M 而在两种情况下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变动反应的敏 感程度都相同 a 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得比 b 情况下多 货币需求1 收入的 递增函数 增加得就比 b 情况下多 因而需要增加的货币需求2 利率的递 减函数 也就比 b 情况下更少 所以 利率下降的幅度就比得 b 情况下更小 从IS LM 模型看 在LM曲线斜率相同的前提下 当货币供给增加20亿 11 美元时 a 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得更多 b 情况下均衡利率下降得更多 因为 a 情况下IS曲线的斜率比 b 情况下更小 当货币供给增加 LM曲线向右移动 同样距离时 IS曲线的斜率越小 均衡收入增加越多 均衡利率下降越少 反 之 IS曲线的斜率越大 均衡收入增加越少 均衡利率下降越多 6 解 已知IS方程为Y 1250 30r a L 0 20 Y 4r M B 0 B 150 L M B 0 0 20 Y 4r 150 Y 750 20r LM方程 LM IS 750 20r 1250 30r r 10 Y 750 20r 750 20 10 950 b L 0 25 Y 8 75r M B 0 B 150 L M B 0 B 0 25 Y 8 75r 150 Y 600 35r LM方程 LM IS 600 35r 1250 30r r 10 Y 600 35r 600 35 10 950 图略 M B 0 B 170 a L M B 0 0 20 Y 4r 170 Y 850 20r LM方程 LM IS 850 20r 1250 30r r 8 Y 850 20r 850 20 8 1010 b L M B 0 0 25 Y 8 75r 170 Y 680 35r LM方程 LM IS 680 35r 1250 30r r 114 13 8 77 Y 680 35r 680 35 8 77 986 95 答 当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时 a 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得更多 且均衡 利率下降得更多 因为 a 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 h 4 比 b 情况下 h 8 75 更不 敏感 即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反应比 b 情况下更敏感 因而均衡利率下降得 更多 由于两种情况下 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一样 d 30 所以 均 衡利率下降得更多的 a 情况下投资从而均衡收入增加得就比 b 情况下更多 从IS LM 模型看 在IS曲线斜率相同的前提下 当货币供给增加20亿 美元时 a 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得更多 且均衡利率下降得更多 因为 a 情况 下LM曲线的斜率比 b 情况下更大 当货币供给增加 LM曲线向右移动同样 距离时 LM曲线的斜率越大 均衡收入增加越多 均衡利率下降越多 反之 LM曲线的斜率越小 均衡收入增加越少 均衡利率下降越少 7 解 已知L 0 20Y M B 0 B 200 C 100 0 8Y I 140 5r S Y C Y 100 0 8Y 100 0 2Y I S 140 5r 100 0 2Y Y 1200 25r IS方程 或 12 rr dea Y 8 01 5 8 01 140100 11 Y 1200 25r IS方程 L M 0 20Y 200 Y 1000 LM方程 或 rr k h k JM Y 20 0 0 20 0 200 0 本题J 0 h 0 Y 1000 LM方程 图略 M B 0 B 220 L M 0 20Y 220 Y 1100 LM方程 IS LM 1200 25r 1100 r 4 Y 1100 C 100 0 8Y 100 0 8 1100 980 I 140 5r 140 5 4 120 答 LM向右的移动量就是货币供给增加后均衡收入可能增加的最大量 因为在本题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为零 h 0 也就是说 利率 对货币供给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为无穷大 所以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利率下 降幅度很大 直到私人投资支出的增加量导致的均衡收入的增加量达到最大为 止 即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从IS LM 模型看 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的敏感程度为零 h 0 即LM曲 线垂直 所以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 LM曲线向右移动的距离就等于均衡收入 向右移动的距离 即LM向右的移动量等于均衡收入的增加量 8 解 已知L 0 2Y 4r M B 0 B 200 C 100 0 8Y I 150 S Y C Y 100 0 8Y 100 0 2Y I S 150 100 0 2Y Y 750 IS方程 或 rr dea Y 8 01 0 8 01 150100 11 本题d 0 Y 750 IS方程 L M 0 2Y 4r 200 Y 1000 20r LM方程 或 rr k h k JM Y 2 0 4 2 0 200 0 本题J 0 Y 1000 20r LM方程 图略 IS LM 750 1000 20r r 12 5 Y 750 C 100 0 8 750 700 I 150 M0 200 20 220 L M 0 2Y 4r 220 13 Y 1100 20r LM方程 或 rr k h k JM Y 2 0 4 2 0 220 0 本题J 0 Y 1100 20r LM方程 IS LM 750 1100 20r r 17 5 Y 750 C 100 0 8 750 700 I 150 答 因为在本题中投资对利率反应的敏感程度为零 d 0 货币供给量的 增加虽然导致了利率的下降 但投资却不会因利率下降而增加 所以 均衡利率 下降而均衡收入不变 从IS LM 模型看 投资对利率反应的敏感程度为零 d 0 则IS曲线垂直 于横轴 所以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 LM曲线向右移动时 IS曲线与LM曲线的 交点就只会垂直向下移动 即均衡利率下降而均衡收入不变 9 答 政府应当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膨胀性 或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与增 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下降 私人投资 增加 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 增加税收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 消费减少 表现为IS曲线向左移动 私人投资增加量与消费减少量 假定税收增加不影响 投资 相等 则表现为在IS LM图上新的均衡点位于原均衡点的正下方 即 均衡利率下降而均衡收入不变 图略 10 答 此时政府采取的减少税收的膨胀性 或扩张性 财政政策与增加 货币供给量的膨胀性 或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政策 减少税收使企业和 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私人投资和消费增加 表现为IS曲线向左移动 利率 上升 而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下降 私人投资增加 表现为LM曲线向右移动 私人投资和消费增加导致的利率上升与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的利率下降正好抵 消 则表现为在IS LM图上新的均衡点位于原均衡点的正右方 即 均衡收入 增加而均衡利率不变 要保持货币存量不变 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就不能采取任何货币政策 因 而减少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私人投资和消费增加 表现为IS 曲线向左移动 利率上升 均衡收入增加 两种情况的区别在于 第一种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而均衡利率不变 第二种情况下均衡收入增加而均衡利率上升 第一种情况下均衡收入的增加量 比第二种情况下大 因为利率没有上升就没有挤出私人投资 图略 11 答 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都会导致投资需求减少 增加所得税则 还会导致消费减少 所以 假定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对投资需求的影响是 等同的 表现为投资需求曲线和IS曲线向左移动的距离相等 则增加所得税将 导致IS曲线向左移动更远的距离 也就是说 这两种政策对投资的影响是一样 的 但增加所得税比取消投资津贴导致收入增加得更多 利率也上升得更高 图略 12 略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P575 577 1 3 2 1 4 1 1 3 2 答 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自动调 14 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这种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 胀 在经济萧条时自动减轻萧条 而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税收具有自动稳定作用的关键在于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 得税及其起征点上 因为 在实行比例税率且没有起征点的情况下 当经济繁荣 或经济萧条 时 税收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始终等于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 幅度 从而 可支配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始终等于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 幅度 即总需求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始终等于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 就 不存在使经济自动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在实行累进税率且有起征点的情况下 当 经济繁荣 或经济萧条 时 由于一些公司和个人的收入进入较高 或较低 的 征税档次 或由上升到起征点之上 或下降到起征点以下 使税收增加 或减 少 的幅度超过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 从而 可支配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 即总需求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低于收 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 使经济自动趋向于稳定 所以 在实行累进税率且有起征点的情况下 税率提高 在纳税档次既定 的前提下各纳税档次的差距越大 税收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就超过收入增加 或减少 的幅度越大 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也就越大 3 参见教材P542 4 参见教材P543 5 解 已知C 100 0 8Yd I 50 G 200 TR 62 5 单位 10亿美元 t 0 25 1000 25 01 8 01 5 628 020050100 1 1 t TRGIa Y 10亿美元 BS T G TR 1000 0 25 200 62 5 12 5 10亿美元 已知C 100 0 8Yd I 100 G 200 TR 62 5 单位 10亿美元 t 0 25 1125 25 01 8 01 5 628 0200100100 1 1 t TRGIa Y 10亿美元 BS T G TR 1125 0 25 200 62 5 18 75 10亿美元 答 财政预算盈余由负125亿美元变为正187 5亿美元 原因在于 投资增 加后 收入增加 税基扩大 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税收即财政收入增加 而财政 支出不变 所以 财政盈余增加 在这里表现为由负到正 已知G 200 TR 62 5 Y P P 1200 单位 10亿美元 t 0 25 注意 按照教材P54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计算方法 题中所说 当投资分 别为50和100时 是毫无意义的 BS P P t Y P P G TR 0 25 1200 200 62 5 37 5 10亿美元 但是 出题者的意思可能是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当实际预算盈余低于 高于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时 政府通过增加 减少 支出或减少 增加 税收 使实际预算盈余达到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水平后预算盈余 我认为 应该这样理解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否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与实际预算盈余的高低完全无关 所以 也可以按以下方法计算 当I 50时 Y 1000 Y 1200 Y 200 即政府必须通过增加支 出或减少税收 这里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 使收入增加200 单位 10亿美元 15 5 2 25 01 8 01 1 1 1 1200 tGG Y KG G 80 BS P P tY G G TR 0 25 1200 200 80 62 5 42 5 10亿美元 当I 100时 Y 1125 Y 1200 Y 75 即政府必须通过增加支 出或减少税收 这里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 使收入增加75 单位 10亿美元 5 2 25 01 8 01 1 1 1 175 tGG Y KG G 30 BS P P tY G G TR 0 25 1200 200 30 62 5 7 5 10亿美元 已知G 250 TR 62 5 Y P P 1200 单位 10亿美元 t 0 25 注意 按照教材P54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计算方法 题中的 I 50 仍然 是毫无意义的 BS tY G TR 0 25 1200 250 62 5 12 5 10亿美元 与 一样 也可以按以下方法计算 当I 50 G 250时 Y 1125 Y 1200 Y 75 即政府必须通过增 加支出或减少税收 这里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例 使收入增加75 单位 10亿美 元 5 2 25 01 8 01 1 1 1 175 tGG Y KG G 30 BS P P tY G G TR 0 25 1200 250 30 62 5 42 5 10亿美元 答 因为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并防止通货膨胀 所以 应 当用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而不是一般的财政盈余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6 解 已知T G 75 财政赤字 0 8 t 0 25 G 200 500 25 01 8 01 200 1 1 t G Y T t Y 0 25 500 125 T G 125 200 75 T T G G T G T G 75 75 0 答 能够消灭财政赤字 7 答 货币创造乘数是指商业银行创造活期存款倍数 等于存款总和与原始 存款之比 货币创造乘数与法定准备率 超额准备率和现金 存款比率均成反方 向变动 参见教材P549 551 8 参见教材P553 555 9 参见教材P554 555 10 解 已知r B c B 0 38 r 0 18 R 100 亿美元 786 1 38 018 0 11 c rrR D 6 178786 1100 RD 亿美元 11 解 已知r B d B 0 12 C B u B 1000 亿美元 R B d B 400 亿美元 16 Ms D C B u B R B d B r B d B C B u B 400 0 12 1000 4333 r B d B 0 2 R B d B 400 亿美元 Ms D C B u B R B d B r B d B C B u B 400 0 2 1000 3000 Ms 3000 4333 1333 D 10 r B d B 0 12 Ms D r B d B 10 0 12 83 3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P600 1 答 总需求曲线是表示社会总需求量与物价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这一 关系来自IS LM模型 如果假定价格水平是可以变动的 就可以由IS LM模型 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参见教材P579 581 2 答 我们通常讲的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都是凯恩斯主义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而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质是通过财政手 段和货币手段增加或减少总需求以达到宏观调控的既定目标 所以 被称为需求 管理的政策 3 答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社会总供给量与物价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这一 关系来自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均衡 如果假定价格水平是可以变动 的 就可以宏观生产函数曲线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均衡图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参见 教材P582 587 4 答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总产出或充分就业总产出水平上的垂 直线 因为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从而可以自动调节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总产出的水平 其含义在于 国民收入或 总产出由总供给决定 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对国民收入或总产出产生任何影响 而 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波动 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实际上是将其作为短期总供给 曲线 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古典总供给曲线只能作为长期总供给曲线而存在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在达到充分就业总产出水平之前平行于横轴的水 平线 因为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具有刚性 不可能自动调节总产出达 到充分就业总产出的水平 其含义在于 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由总需求决定 总需 求的增加可以使国民收入或总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总产出水平 而不会导致物价上 涨 凯恩斯实际上是将其作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凯恩斯 总供给曲线只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中一种极端 在经济大萧条时可以适用 常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因为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在短期内 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既不是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也不是具有完全的刚 性 所以 总产出既不是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总产出的水平 也不是总需求的 增加可以在不使物价水平上涨的前提下使其达到充分就业总产出的水平 而是总 需求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或总产出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5 答 在AD DS模型 以常规总供给曲线表示总供给曲线 中 如果总需 求减少 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假定总供给不变 就会导致总产出减少和物价水 平下降 即可能导致经济萧条 如果总需求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假定总 供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