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阶段性检测(二)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阶段性检测(二)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阶段性检测(二)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阶段性检测(二)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阶段性检测(二)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押沙龙真让我心中的梁山彻底坍塌掉的,还是这本闲看水浒。“十年砍柴”用一本书的篇幅,把“替天行道”的水泊梁山一块砖一块砖地解构掉,然后把它放在黑暗的暴力世界里,一块砖一块砖地重建了起来。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被火并掉的旧梁山派、智取生辰纲的晁盖集团、宋江的江州集团、二龙山集团、桃花山集团、少华山集团这个权力格局浮在上面的是“义”,藏在下面的是“利”。多少机谋诡诈,多少樽俎捭阖,最后通向一块石碑刻着一百零八个名字的石碑。那不是上天的鉴示,而是权力的博弈。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快乐。梁山的开拓者杜迁、宋万在角落里卑微地讨生活;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呼风唤雨的公孙胜随时准备逃离;无法逃离的晁盖,孤单地冲在队伍的前面,被一箭射死在曾头市。即便梁山的胜利者宋江,又何尝不是过着惨毒的人生?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带着一支大军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招安。但等他把手里的牌一张一张打光,直到无牌可打的时候,才知道一切不过是浮梦一场。他喝下御赐的毒酒后,又把最忠心的李逵毒死。李逵对着他大喊一声:“反了吧!”回答李逵的却是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军马尽都没了,兄弟们又各分散,如何反的成?”此时宋江的心中,不知该是何等苍凉。但在梁山之外,又何尝不是一个黑暗江湖?没有外面那个大丛林世界,也就不会有梁山这个小丛林世界。在梁山外,高太尉早准备好了空荡荡的白虎堂,董超、薛霸早准备好了杀人的水火棍。这个世界里,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公义良心但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权力。最终的结果是暴力的螺旋上升,最终没有人能觉得安全。驰名河北的富户卢俊义,转眼就家破人亡。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一心替政府出谋划策的黄文炳,夜半之间就被土匪拖走,活生生被一块肉一块肉地脔割这样一个野兽世界,又怎能长得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呢?少年心中的梁山,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那里的人们千金一诺,正邪分明。它是童话般的英雄世界。而“十年砍柴”给我们解构的梁山,却是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主宰这个王国的是暴力与权谋: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但是笑傲江湖里终究有啸歌天涯的令狐冲。同样,水浒传中也有人间的坦荡赤诚。在勾勒诡谲江湖的同时,“十年砍柴”也花了许多篇幅去描写一颗颗挚诚的心灵。林冲和鲁智深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燕青对卢俊义毫无保留的忠诚、顾大嫂博大的母性光辉这是暗夜里的一束光,冰雪中的一份热。在漫无尽头的黑暗江湖中,照亮我们、温暖我们的,不正是这样一份从人性中洋溢出来的光与热吗?(选自文汇读书周报)1.下列对原文首段“而这个新梁山比我以前想象出的梁山,要复杂得多,诡谲得多,也残酷得多”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迁、宋万的旧梁山派,晁盖集团,宋江集团等形成了复杂的权力格局。b.被灭了满门的扈三娘沉默无语,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可言。c.宋江殚思竭虑地和朝廷达成了交易,最终却被迫喝下毒酒,结束了惨毒的一生。d.享有高级公务员身份的林冲,瞬间就沦为阶下之囚。解析:林冲沦为阶下囚是发生在“梁山之外”的这个大丛林世界里的事情。答题信息区间:a、b两项在第段,c项在第段,d项在第段。答案:d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梁山的胜利者宋江最终达成了自己和大军被朝廷招安的目的,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b.现实版的梁山有复杂的权力格局,因为“利”,而暗自进行着权力的博弈。c.少年心中的梁山和“十年砍柴”解构的梁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武侠江湖和笑傲江湖里的血腥王国的分别。d.水浒传中也有人世间的真善美:人与人的坦荡赤诚,超越世俗的友谊,毫无保留的忠诚等。解析:宋江并非“至死也未想过反叛朝廷”,临死时是因为无军马、兄弟,“无可奈何”。答案:a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梁山之外的那个大丛林世界,没有什么公义良心,只有什么是权力。b.宋江喝下了御赐的毒酒后,怕自己死了李逵会造反生事,就让李逵也喝了毒酒。c.正是因为黄金般纯洁的忠义堂的不复存在,才导致了正与邪模糊不清、君子与小人转瞬移位这样的现象。d.“十年砍柴”所描写的一颗颗挚诚的心灵冲淡了梁山江湖漫无尽头的黑暗,给读者带来了一丝温暖。解析:c项,属于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a项,答题信息区间在第段,b项答题信息区间在第段,d项答题信息区间在第段。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尚志斋说宋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正鹄:靶心。准的:标准。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挽必圆,视必审审:清楚。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超过。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同类。解析:b项,谕:通“渝”,改变。答案:b5.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b.第4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许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解析:b项,原文“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强调圣人为学亦需立志。答案:b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答案:(1)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啊。(2)如果不立志,即使(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参考译文:你曾观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人瞄准的目标。于是要使你的弓好,使你的箭直,养好你的精神,蓄积你的力量,使你的身姿正,遵守你的射箭方法来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拉圆,瞄靶一定要看清楚,射箭一定要果决,求得射中箭靶中心就可以了。如果不设立箭靶,就没有专一的志向目标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将要把箭射向何处呢?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啊。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渐渐警戒了吧?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拿圣贤作为标准来学习的人,这和不设立靶心来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随水漂浮漫无边际,没有最终的去处。他们不沦为平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已经有了确定的方向,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特别有志向的人不能做到。所以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追求达到目的的途径。这样平时闲居没事的时候,这种志向也不曾懈怠;待人接物的时候,这种志向也不曾杂乱;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被意气用事;患难忧愁的时候,志向不被困顿胁迫;一定要求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才罢了。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啊。因此,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到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最终能成。”又说:“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着天生通晓的天才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何况我们这类极度愚昧困惑的人呢?我们不能不把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确实是这样啊。如今大司寇的上士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且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曾教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替他写了“尚志”两个字送他。有一天他暂时回乡,又来我这里求教。我挥笔写出想说的话,不以黄济的要求为烦劳。黄济还要想想(怎么)立志啊。(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89题。北斋雨后宋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写;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7.近代诗人陈衍认为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找出并分析。(5分)解析:“占”是占有之义,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寻”是寻觅、寻找之义,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答案:“占”“寻”两个字。“占”有占有之义,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且能显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的欢快和竹枝摇曳多姿的情态;“寻”是寻觅、寻找之义,体现出深秋时节,蝶影已稀,花多凋零,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之态。8.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6分)解析:诗作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诗人的闲适心情。首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统摄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观画品茶,都是极其高雅之事,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闲适相同。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而公事之少,又与诗人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答案: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诗人首先描写园圃的清幽僻静,没有官事打扰,使人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接着写雨后之景,淡雅素净,诗人一面欣赏庭院美景,一面与好友品名茶赏名画,让人感到十分快乐欢畅,恬淡闲适。(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2)好的文学作品常常善于把抽象化的感觉形象化,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陶渊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是“,”。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文玩核桃徐慧芬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吗?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已久。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傅三的眼泪汩汩涌出,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的开头介绍文玩核桃的特点、来历、得名等,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作铺垫。b.“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这一情节意在表现傅三为人热情诚恳。c.“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表明老人听了傅三的话非常不满,舍不得让出核桃。d.“傅三的眼泪汩汩涌出,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表现了傅三收到核桃后既意外、吃惊,又由衷感动的心情。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主要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平凡而又充满真情的人物形象。解析:b项,“意在表现傅三为人热情诚恳”错。c项,“非常不满”程度夸大。e项,“外貌描写”错,文中没有描写傅三的外貌。答案:ad(2)小说标题文玩核桃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解答这道题,要从题目与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关系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文玩核桃”是小说的线索。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通过“文玩核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从主题的角度考虑,“文玩核桃”暗示了小说的文化内涵。答案:文玩核桃是小说的线索,贯串全文(或:统领全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通过两个人对文玩核桃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两个收藏爱好者的形象;“文”字暗含玩出文化,玩出境界,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3)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6分)解析:分析某一部分情节设计的作用,要从局部和全篇两个角度考虑,从局部考虑,照应了前文关于核桃的描写;从全篇来看,这个情节使文章情节有了波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同时,这一情节又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了小说的主旨。答案:核桃是“四胞胎”的情节设计与前面的核桃是“双胞胎”的思维定式相比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突破,使小说异峰突起,使全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也对老人的“吝啬”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突出了老人的善良和感人的境界,感人至深;也令傅三心生波澜,强化了小说主旨,体现了人性的美好。(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有人认为是傅三。你认为是谁,请说说你的理由。(8分)解析:这道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老人和傅三其中的一位作为主人公,然后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入手,阐释理由即可。答案:(示例)(1)主人公是老人。傅三在明处,老人在暗处;傅三爱核桃,老人更爱;傅三在找丢失的第二个核桃,老人在找失散的第四个核桃。老人没开口收买傅三的核桃,体现出老人君子不夺人之爱的收藏家境界。老人在临终之际没有夺人所爱,而是用四个核桃加倍报答了傅三,体现出老人“玩”物的确玩出了“文”的境界,使老人的形象熠熠生辉,很好地揭示了玩物与做人的主题。因此我认为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而傅三是老人的陪衬。(2)主人公是傅三。故事由傅三寻找核桃开始,到巧遇老人找到双胞胎核桃,再到收买不成因核桃成为朋友,到最后成全老人心愿为老人送终得到老人慷慨赠送,傅三参与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傅三的性格不断发展变化,由想方设法要得到老人的核桃到慷慨出借自己的核桃满足老人遗愿,到最后核桃不见了心里郁闷,依然帮助老人女儿办完后事并宽慰自己,表明在他心中与老人结下的友情已经超越了核桃的分量,体现了傅三终究不负朋友一场的金子一般的可贵品格。小说借此讴歌了情义价更高的中华源远流长的古道热肠,暗扣题目中的“文”字。因此我认为傅三是小说的主人公,老人是陪衬。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忆蔡尚思先生施宣圆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享年104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20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有时去旁听。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1987年2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7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20世纪20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蔡先生听过他的课。蔡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蔡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确是大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大师,而不是所谓的国学大师。”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我问他敢不敢写文章发表,他说怎么不敢。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我知道的陈寅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稿子已经写好。“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蔡先生这样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新中国成立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蔡先生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学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总批判为代表的20余部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选自文汇读书周报)(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匡亚明认为应该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指凡属于糟粕的内容必须抛弃;凡属于合理又含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则有选择地吸收;凡属于真理的内容则要发扬光大。b.蔡尚思先生认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应坚持传统的“两分法”。并由此引发了与匡亚明先生的一段争论。c.蔡尚思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而陈寅恪先生却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为此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d.蔡尚思先生对老师陈寅恪很尊重很钦佩,虽然如此,他仍然不赞同人们称陈为“国学大师”,表现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实的精神。e.“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是蔡尚思先生的治学观点,也是他的行为方针。解析:b项,“两分法”并非传统分法,另外蔡、匡两人并未引起争论;c项,陈未与蔡争论,亦未引起学术界的争论。答案:bc(2)简述三个小标题的作用。(6分)解析:采用小标题结构,使文章新颖别致,内容丰富,主旨突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小标题的作用:能分门别类地组织材料,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答案:明确了文章中心;便于组织材料和读者阅读;三个小标题逐步深化中心;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蔡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学者风范。(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所起的作用。(6分)解析:本句从表达方式讲属于议论,结合该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确定其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如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性格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等,都可以是思考的方向。答案:结构上,本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文“与匡亚明的争论”作总结,又引出下文就陈先生是否可称为“国学大师”争论的叙述;内容上逐层深入,由他与匡亚明的个人争论深入到为陈先生的称号而与整个学术界的争论;突出了蔡先生敢于争论的优秀品质。(4)从蔡尚思先生敢于争鸣的优秀品质中,从他的事迹中,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请谈谈。(8分)解析:在整篇文章中,蔡尚思敢于争鸣的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要从具体事例中分析概括,如和匡亚明的争鸣、以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楚”“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等,都能准确地传递出人物的品质。在回答中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答案:不畏权威,敢于“亮剑”;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坚持真理,排除多种不利因素,一以贯之,终有所获。(具体分析略)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c.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对美国投桃报李,一唱一和,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这是有违国际法准则的。d.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狼牙山五壮士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解析:a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b项,“休戚与共”,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应为“息息相关”。c项,“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宜用“沆瀣一气”。答案:d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之上的空中祥云,而是贯串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b.有分析认为,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年人对自身财务状况渐渐失去信心,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赚“快钱”的骗局。c.最新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死亡病例中,77%归因于胆固醇过高造成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d.减少外出、减少户外锻炼、饮食清淡、少开窗通风、适量补充维生素等,都是防止雾霾不再侵袭我们健康的有效措施。解析:b项,搭配不当,“医疗”和“上涨”不搭配,“医疗”后加“费用”;c项,“归因于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掉“造成的”;d项,“防止不再”前后矛盾,可删掉“不再”。答案:a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 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