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测评A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评a(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缪贤(mio)渑池(min)睨柱(m)汤镬(hu)b.旄节(mo)啮雪(ch)纺缴(zhu)斧钺(yu)c.弹劾(hi)傅会(f)璇机(xun)骸骨(h)d.蟾蜍(chn)鼓瑟(s)蛮夷(mn)喟叹(ku)解析:a项,“睨”应读“n”;b项,“啮”应读“ni”;c项,“劾”应读“h”,“骸”应读“hi”。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b.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c.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制:方法。d.素与副张胜相知素:一向。解析:c项,“制”,形制,构造。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d.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解析:a项,“娱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项,“亲戚”,此句中指“父母兄弟”;c项,“货物”,此句中指“财物”;d项,“周密”,此句中意思是“四周严密”。答案:a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王曰:“谁可使者?”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皆为陛下所成就c.赐钱二百万以葬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解析:a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的人”。b项,“为”,动词,结成;动词,是。c项,“以”,连词,而;介词,用。d项,“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答案:d5.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中的“美人”指妃嫔,“弄臣”指皇帝身边的近臣。b.“相如顾召赵御史”句中的“御史”是古代官职名,指的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c.“副有罪,当相坐”句中的“相坐”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一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句中的“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生病告假还乡。解析:d项,“乞骸骨”指的是告老还乡,与生病与否无关,也不是“告假”。答案:d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编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等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的源泉。当我们被各种复杂问题困扰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应该去我们原生文化宝库中寻求再生的动力。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节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6.下列对“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沉沦又有大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b.“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的源,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如孙武、司马穰苴等伟大军事家的理论,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等几乎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d.“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解析:d项,“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的主体是人,不是原生文化。答案:d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出现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因为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b.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不断,如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等,此起彼伏,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变革的活跃。c.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重视强国富民,追求竞争优势,所以,那些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没有产生的土壤。d.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不仅表现在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等方面,也表现在军事科学方面。解析:c项,“没有产生的土壤”错,原文是无法泛滥。答案:c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历经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当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b.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最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实现,表明教育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c.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d.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于在今天这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解析:a项,“每个人”不妥,原文的“我们”是就整个民族而言;“都能从中寻找到”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应该去寻找”的意思。答案:a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数日不厌厌:满足。b.民怪之,莫敢徙怪:责怪。c.将法太子法:处罚。d.军既相距距:通“拒”,相距对峙。解析:b项,“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答案:b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解析:这段文字是对商鞅的评价,可根据句意和动词短语断开。答案:a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b.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见犯乃死,重负国d.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解析:a项,“以”,前者介词,用;后者连词,用来。b项,“因”,都是介词,通过。c项,“乃”,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才。d项,“而”,前者顺承连词,可以不译;后者转折连词,然而。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扬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对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施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解析:b项,理解错误,“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答案:b第卷(114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第(1)句中:“且”,况且;“及”,在;“邑邑”,同“悒悒”,愁苦的样子;“以”,才;同时注意反问句式。第(2)句中:“刑”“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和施以“黥刑”;同时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参考答案:(1)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2)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黥刑。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座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缪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使我们大王非常高兴的呢?”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来说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太史公说:商君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推究他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天资好。况且当初他由君王的宠臣引荐,等到被重用,就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足以说明他冷酷无情了。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遭受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每小题4分)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本词为作者被贬黔中所作。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解析:此题考查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注意给定的范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为抒情做铺垫。参考答案: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此词为作者贬谪黔中期间的作品。写出他身处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中曾子说:“,。”这是在告诫我们,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忍的毅力,因为任务重大,道路长远。(2)“,。”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这两句诗,让我知道落花有情,顿生肃然起敬之意。(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描写周瑜谈笑胜敌的大将风度,颇有艳羡意。解析:语境是填写的唯一依据。(1)要紧扣“任务重大,道路长远”联想;(2)句要紧扣“落花有情”联想;(3)句要紧扣“周瑜谈笑胜敌”联想。参考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18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在1896年的万国运动会上,各国国旗伴着各自的国歌依次升起,等到清帝国的黄龙旗升起时,现场却是一片寂静偌大个中国,竟然连自己的国歌都没有。正当人们惊诧之余,一位年已七旬的中国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黄龙旗下,用尽全身力气高唱起他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苍老的声音,苍老的背影,捍卫起一个民族最后的一点尊严,他因此得到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这位老人,就是李鸿章。在近代中国,位极人臣的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几乎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许多国人更是恨不得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但这样的罪责,对于李鸿章而言未免太过沉重。李鸿章自幼聪慧,学问广博,20岁入选优贡,24岁中进士,后来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并最终成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研修学问,他心诚神明;平定叛乱,他居功至伟;投身洋务,他是维护清廷统治的中流砥柱;再后来,他成为西方列强唯一认可的晚清外交家,并在斗争中赢得了“东方俾斯麦”的称谓。但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少不了有其局限性,镇压农民起义时的残暴,抗法战争中的软弱表现,以及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注定要成为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1894年的甲午之战,无疑给了投身洋务的李鸿章致命一击,由于统治者的傲慢自大,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败于一个弹丸小国,朝廷顾不得颜面,急派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谈判的过程可想而知,他忍着被刺客袭击的伤痛,承受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同蛮横的日本侵略者据理力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成为他永远的心痛,他发誓有生之年决不再踏上日本半步。后来他出访回国借道日本横滨港换船,宁愿冒着坠海的危险在两船之间搭上木板登上另一艘船也不愿踏上日本的土地。此情此景,就连船上的美国船员也为之动容。由于中国已无力抵抗列强入侵,有些人便想到了“以夷制夷”,为此,李鸿章在自己73岁高龄之际,拖着花白的大辫子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程。在俄国,他本着“联俄拒日”的思想与俄亲善;在英国,他详细考察英国的军队建设;在美国,他重点了解了当地的科技文化发展。在他看来,只要利用好列强之间的互相掣肘,中国就有发展的机会,但他机关算尽,到头来依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侵略者们是不可能对一个弱小的国家讲什么仁义道德的。八国联军侵华再次向国人证明了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每一次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总会是李鸿章,他为腐朽的清政府背上了所有的罪责,换来的却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一致声讨,“叛国者秦桧,卖国者李鸿章”。李鸿章终其一生都在替朝廷卖命,甚至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只剩下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扪心自问,处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朝廷无实力也无决心与敌人作战,而面对拥有最雄厚军事实力而且狼狈为奸的西方列强,他作为统治者的一颗棋子,除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又能做些什么呢?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似乎能让委屈的李鸿章稍稍宽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没有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却赢得了许多西方外交家的肯定与尊重。在和他打过交道的西方外交官看来,“李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他最大的努力来维持他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选自名人传记)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国人恨之入骨,但作者觉得这有失公允。b.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半步,这表明他对日本非常痛恨,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c.李鸿章在73岁高龄时开始周游世界,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相互掣肘,寻求中国发展机会。但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最终失败了。d.李鸿章在临终前一个小时仍被俄国公使逼着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他因此生签订的卖国条约而流下忏悔的泪。e.本文通过对李鸿章一生重要事迹的概述,力求以历史的真实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所作所为。解析:a项,少了“几乎”。文中为“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几乎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b项,“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错,这说明他有骨气,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为国争气,是为了挽回国家的尊严。d项,“此时他因此生签订的卖国条约而流下忏悔的泪”属无中生有。答案:ce17.本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要从内容上分析,二要从结构上分析。传记的开头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改人们心目中李鸿章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写李鸿章的爱国做铺垫。参考答案:通过李鸿章在万国运动会升国旗时临时唱茉莉花代替国歌,刻画李鸿章爱国者的形象,与人们心中的李鸿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李鸿章的同情和赞美。真实事件的回顾,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支点,表明这不是为一己之私的翻案文章。18.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传主形象。要抓住传主的事迹和作者在文中的分析评价,在文章的第三段和最后一段中,有相对集中的表述。参考答案:爱国:李鸿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力求改变祖国落后面貌;智慧务实:24岁中进士,多次平定叛乱,投身洋务;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半步;思想保守,有局限性:他镇压农民起义,在中法战争中表现软弱。(答出任意3点即可)19.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6分)解析:这是一个探究题。首先要抓住文章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从本文的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不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如果赞同作者的观点,可从文中找论据;如果反对作者的观点,要有充分的理由。参考答案:李鸿章不是“卖国贼”。表面上看,他是“卖国贼”,但在灵魂深处他是一个爱国者。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他的“卖国”不过是无奈之举,是历史和时代造成的。他终其一生为朝廷效命,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爱国者。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每一次国家面临危机时,总是他收拾残局,为政府承担罪责。在签订条约时尽个人最大努力,据理力争,勇于维护国家利益。为提高朝廷实力,改变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状,他投身洋务,发展现代科技。(如果不赞同,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4分)20.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组对象写一段话。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波涛是大海的眼睛。假如大海没有了波涛,就结束了它浩瀚博大的使命,再也不能负舟远航,再也不能搏击长空,再也不能繁养水族。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仿写。从所给的语句看,其特点是使用比喻、排比手法和假设关系的语句,表达“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这一主题。能符合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对象拟写即可。参考答案:星辰是夜空的眼睛。假如夜空没有了星辰,就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再也不能点亮路途,再也不能追逐光明,再也不能点缀宇宙。21.从8个备选关联词语中选择最恰当者填入横线处,使下面文段语意连贯,合乎逻辑。只写序号即可。备选关联词语:如果因为虽然还因此即使但不仅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级太阳风暴等。生命体庞大如恐龙,也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人类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解析:由“命运却十分脆弱”中“却”可知前两个空是转折关系,则选“虽然”“但”;由“除了”一词可知第三空选“还”;由“也”以及“如恐龙”“殆尽”可知第四空选“即使”;最后是结论性的句子,最后一空选“因此”。答案: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在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束缚之下,中国人勇于言义,羞于言财。但是,这种情形并不是。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对财的追求可谓始终如一。自从个人财产出现以后,民间对财神的崇拜就是追求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供奉财神之时,人们把对财富的渴望,几炷香火,一片痴情。解析:根据“但是”一词可知处要填的与前面的内容相反,再根据后面的“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对财的追求可谓始终如一”可以确定第一空。通过后面的内容看,追求财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处结合前后文可知,人们供奉财神是把追求财富宗教化。参考答案:人们心态的真实写照追求财富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宗教仪式化六、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