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序号38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释题:“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二、资料补充: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应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精神或实验精神。)3、“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二、走近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三、学习生字:儒家( ) 彷徨( ) 袖手旁观( )真相(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例如:1、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2、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3、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圣人”从内心_a_(a.领悟b领会c领略)到的。阅读“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一部分内容,思考问题。4选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5“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这句话极为精彩,试做简要分析。首先,“消极”与“积极”对比鲜明,显示出议论文语言的周密;其次,“不是而是”的句式否定前者,肯定后者,鲜明地指出了实验过程的实质。6“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阐明了什么问题?.举例论证;阐明了实验的过程需要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道理。7选文末段中的两个“为什么”连续运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一课一得:当堂达标促学学生学法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朱熹(x)埋没(m)悄然(qio)丁肇中(zho)png(彷)徨 lio(瞭)望 授y(予) 承nu(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2)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3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_b_(a.测试b测量c测评),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_b_(a.支撑b支配c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