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文章说明关于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服务的;议论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紧紧切合于铺排描写。铺排描写处词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无汉赋那种劝百讽一之嫌。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赋一开始只用一句话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先写外观:“三百余里”为其广;“隔离天日”为其高,“西折”“直走”为其气势,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从整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然后写内部,通过“流入宫墙”的“二川”,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宫中。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富丽的形象。比喻则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人腰比喻回廊,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以“钩心斗角”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这都是以动比静,化静为动,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而以巨龙比喻长桥,以彩虹比喻复道,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出来的,就让人感到比喻与被比喻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把歌台的歌声写成“暖”,写成“春光融融”,把舞殿的舞写成“冷”,写成“风雨凄凄”,实际上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的一种比喻,只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所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感受,有力地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中国古代,皇宫中宫女的多少,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奢侈的程度。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写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开始先交代宫女的来源。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是竭天下之物,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尽六国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今天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接着就抓住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一套排比句加以铺排描写。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表现宫女之多上:当宫女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当宫女们梳理头发,又形成一片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梳妆用水,使渭水都涨起了一层油腻;宫女们焚烧香料以熏居室,又呈现出烟雾弥漫的景象。这该有多少宫女啊!正因为宫女如此之多,所以当皇帝乘着宫车隆隆而过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去宠幸哪一个宫女,她们只能“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乃至有的宫女从始至终就没有见过皇帝。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六个“也”字,既不妨碍句式的整齐,又造成了语气上的一唱三叹;既渗透出对宫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现出对宫女们禁闭深宫的不幸的同情。到了第三段,又从金玉珍宝之富来写阿房宫的奢华。阿房宫不仅竭天下之物,尽六国之人,而且穷人间之财。六国统治者多少代多少年积累起来的金玉珍宝,都被秦“输来其间”。而这些“倚叠如山”的金玉珍宝正是六国统治者“剽掠其人”而来的。这里,不仅点出六国“不爱其人”,秦也不爱“六国之人”,而且表明,无论是六国还是秦,他们的奢侈豪华都是建筑在对人民的剽掠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阿房宫里,秦人对这些金玉珍宝“弃掷逦迤”,视若石砾,其奢侈挥霍更在六国之上。这就为后文议论六国的失败,秦的灭亡,设下了铺垫。这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的比喻、第二段的夸张不同,主要是直叙其事,既与内容上对阿房宫奢华的揭露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直接相适应,又取得了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了直接引渡的作用。对阿房宫铺排描写的中心是奢侈豪华。第四五两段就是这篇赋的议论部分了。汉代大赋结尾处往往有一点议论,但那是点缀,与全赋并不协调,也起不到议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一般的就没有了议论。这篇赋则继承了汉赋结尾处议论的特点,但又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这里的议论成分,不仅比汉赋大大加重,几乎占了全篇的一半,而且成为全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点题的作用。不是用议论为铺排做点缀,而是让铺排为议论服务。这种情况也是唐、宋赋的特点之一。第四段以“嗟乎”二字开始,直接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心情,引起了议论。接着就紧承上段对秦人尽掠人间的金玉珍宝而又肆意糟蹋挥霍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有同心,心有同理,“秦爱纷奢”,难道别人就不爱惜自己的财物?为什么把别人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而秦人糟蹋挥霍起来竟视如泥沙?这就把“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以及这种“纷奢”是建筑在对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疯狂掠夺的基础上,一下子提了出来,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秦爱纷奢”是一篇之眼,前三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也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三段的铺排,又领起了后两段的议论。然后通过一个“使”字把问题深入一步,联系阿房宫的豪华,进一步写“秦爱纷奢”的违天逆人,极不合理。这里,在一套排比句中,通过对比的手法,集中地铺排了阿房宫的豪华已经超越了天下可能有的财力物力,人民已经无法负担了。对比时,集中在一个“多”字上,一方面是阿房宫的豪华所需,一方面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对比之下,不仅说明了阿房宫的豪华程度,更揭示了这种豪华乃是人民的血汗。然后又通过第二个“使”字把这段开始提出的问题再深入一步,指出了“秦爱纷奢”的结果:天下怨怒,暴秦灭亡,阿房宫本身也化为一片焦土。这里写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既表现了秦的残暴,又说明了民怨难遏,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秦始皇的统治却越来越“纷奢”,越来越残暴了。一方面是忍无可忍,一方面是更加残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了。这里称秦始皇为“独夫”“骄固”,作者对荒淫奢侈,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心情已溢于言表。这段的最后用一句话16个字,概括了秦王朝终至灭亡,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的历史过程,既简练又形象,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段,则是在议论“秦爱纷奢”的基础上,一语破的,指出秦被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爱惜人民,为作者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议论还是由“呜呼”领起,表现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情,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前文已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人又灭了秦。但这里却突然一转,提出使六国灭亡的不是秦,灭亡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这就不能不使人们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国灭亡了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仅使文章波澜突起,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们更加注意。接着就急转直下,说明了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但这里是从反面说的,指出假设六国与秦能够爱惜人民,他们就不会灭亡。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导致了灭亡,就更让人感到教训的沉痛。这就指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前边仍由“嗟夫”领起,后边以反问结束,更加深了沉痛的感情。最后用四个“哀”字结束了全文,把这沉痛的教训提交给作者当时的统治者。这里的“哀”并不是指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是指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后人”当然包括作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后人”只哀痛惋惜秦的灭亡,而不以秦灭亡的根本原因为戒鉴,改弦更张,只能重蹈秦灭亡的覆辙,同样会有更后来的人来哀痛惋惜自己的败亡。这四个“哀”字实在发人深省。(选自历代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秦晖秦国:国“崛起”民“跪下”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其中也包括在政治上、军事上强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国家的强大可以增进国民的尊严。但是我这里说的是很多情况下,不是一切情况下。在有些情况下,国家的强大不仅不能带来国民的尊严,反而带来的是国民的屈辱。我要举的一个例子,最近播了很多帝王剧,正在热播的就是秦始皇。秦毫无疑问是一个强国,而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强国,唐人在唐诗中曾经有一句话,“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我们不妨看看秦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秦国有没有反对派呢?我不知道,但是我这里列举的不是反对派,而是那些强秦的理论家们,完全是官方人士,他们是怎么论证秦国的强大和老百姓的地位。大国崛起播出之后,我看到一些文章,说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不是一种好东西,为什么呢?民主制度从希腊罗马开始,就是因为西方人侵略成性,他们为了对外征服,所以他们本族人要团结起来,所以搞了一个民主制度,对本国人很好,但是对外族人很坏。说中国正好相反,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搞对于征服,因此不需要民主制度。我们可以对自己人坏一些,因为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所以我们不太在乎给自己人一些好处,团结起来征服外国,中国人没有这种传统。秦始皇的制度后来被认为比民主更人道,因为民主虽然对国内人不错,但是对国外人很糟糕。而我们国家以前这套制度,好像是对本国人不怎么样,但是在全世界是一个和平的样本。西方人为了征服外部,需要在内部搞民主的说法我觉得其实是不成立的。希腊罗马他们当然也有对外征服,但是对外征服并不一定需要就要搞民主,比如说波斯帝国。搞民主的基本动力还是来自国内,并不是来自国外。可是你看看韩非子和商君书就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强国呢?就是要穷兵黩武、对外扩张。商君书据说是商鞅写的,现在一般认为它有些篇章可能是出自商鞅的手,其他可能是出自商鞅的后学。商君书和韩非子,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读一下,那的确是千古奇书,只读四书五经很难了解中国是怎么一回事,不读商君书和韩非子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传统。秦国的统治者、秦国当局,怎么总结自己的强大?商君书有一章就叫弱民,公然宣称“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国家要强大、要对外征服,首先要把自己的百姓收拾的服服帖帖。商鞅说你连本国的百姓都收拾不住,你还能征服外地吗?商君书有一句话,“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百姓就几乎成为他们的敌人。强国就要弱民,为了弱民绝不能让老百姓衣食有余,商鞅说“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只要衣食有余,他们就不会努力,所以一定要把他们搜刮得一贫如洗。商鞅还有一句话,“足民何可以为治”,百姓只有穷的一塌糊涂,才会希望国家来救他们,如果他们都富了,还稀罕你吗?他认为,国家要强大,就要使民“家不积粟,上藏也”,百姓家里没有积粮,所有的粮食都存在王那里。同时还要有一套很严酷的户籍制度,“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处”。最后他自己就死在这套制度上,商鞅逃亡时要住旅店,旅店的老板说必须要有证明,随意接待没有证明的人会受牵连,于是商鞅长叹一口气,说这是作法自毙。如此“强国”非民所望。商君书说,“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说人民必须屈辱,才知道大人的尊贵;必须卑贱,才懂得当官的厉害;必须贫困,才会为赏赐而卖命。就是“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富国强兵”,必须让百姓沉沦在辱、弱、贫、愚之中。这样的强国对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以前的一些历史书,往往有一种一元化的判断,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在一切方面都会强。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是有所改善,但是一直到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在整个华夏,秦的经济水平仍然是很落后的。以往的历史书对此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可能产生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话:“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而量其富,什居其六。”但是这几十年来,研究经济史、地理、历史的很多学者指出,司马迁这话是一个文学家的语言,不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根据史记、汉书以及秦汉时代各郡国数据的分析,那个时候司马迁所讲的关中,是包括战国时期全部秦故地的大关中,面积的确约占秦末汉初天下疆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其人口,即使在西汉时期多次移民,人口比重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也仅占不到17%,即使如此,其经济仍不能自给。而关东的魏、赵、韩、齐故地面积仅占11.4%,人口却占到60%,而且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大量纺织品与其他手工业从关东输入关中。其实秦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秦的老百姓是很穷的。当然他穷兵黩武,军队确实很厉害。秦的经济落后,政治更是苛暴。商鞅、韩非这些人,我看有中国古今历史上很罕见的坦率。商鞅说:“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弱而弱之,兵重强。”越是压迫老百姓,国家越强大,越是顺从老百姓,国家越弱。我们只需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统治者如果宣称要使老百姓富裕幸福,他实际上能否做到确实很难说。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公然说,我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把百姓踩在脚下,“令人畏惧强于受人爱戴”!我的统治就是要让百姓辱、弱、贫、愚,就是要做百姓痛恨的事,你奈我何!那么百姓的苦难还用怀疑吗?盛夸“强秦”造福于人民的谬说,实在用不着谁来反驳,商鞅、韩非这些强秦理论家自己就是最有力的反驳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近有一部历史剧,主题歌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我看了之后真是哑然失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在某种制度下才是真理,也就是说在民主制度下那的确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民主就是靠选票。我觉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正因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民主才是一个好东西。你要看看韩非、商鞅他们说的话,就可以很清楚,这些理论家从来不相信人民会拥护他们,而且从来不指望。韩非甚至将话说到这个地步,统治者你不要想别人喜欢你,也许你的老婆、孩子都会算计你。哪怕别人都不高兴,但是我要让你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