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doc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 雪 一、教学内容 咏雪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是一篇简短浅易的文言文,是初中文言文入门的起始课。 二、整体设计意图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四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具体到一篇文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又因文而异。课文咏雪无论文字还是内容都非常简单,非常适合作为文言文学习的起始教材;世说新语是我国文化史上影响较为深广的著作,是一部文化经典。但是我听过很多老师讲这一课,只是引导学生阅读一则文言故事,却忽略了经典的文化味,使得课流于肤浅。我把本文的教学侧重点确定为“文言”和“文化”,力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文化味。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世说新语。 2. 细读咏雪,理解故事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领略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中所透出的一种雅趣和文化传承。朗读和背诵课文。 3. 透过故事中的人物,了解“魏晋风流”的内涵。 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三、教学重点了解世说新语,阅读理解咏雪,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难点比较咏雪中两个比喻的优劣;了解魏晋风流的内涵。 五、教学流程 (一)出示并解读教学目标。 1. 请同学们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了解一部经典 细读一个故事 相遇一代风流 2. 齐读三个学习任务。 3. 理解“经典”的意思。 (出示选项: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名词 指著作具有权威性。形容词 ) 4. 理解 “风流”的意思。 (提示:风流常用的意思有四个1.杰出不凡的 2.举止潇洒,气韵特殊的3.有才学而不拘礼节的4.跟男女感情有关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节课中我们“相遇”的一代“风流”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包含了前3个选项的内容。5. 教师提示:这里的一个故事是经典中的一个故事,一代风流是这部经典所体现的审美、文化和精神,当然在这个故事中也有体现。 【设计说明:直接出示学习目标并简单理解,开门见山。】 (二)了解一部经典。 1. 猜“经典”。 (1)教师导学: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部经典到底是哪本书呢?我们来猜猜看。猜也是需要知识和智力的。我出提示,猜一两次猜不到我就再出示下一条提示,看老师出到第几条提示同学们能猜出来,好不好? (2)教师出提示,学生猜。 这部经典是了解汉末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学、语言、习俗等的一扇窗口,是一部形象而又别致的历史文化典籍。 在这部经典的舞台上,出场的约有六百人,他们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部经典由许多精彩的小故事组成,读这些故事可以给后人提供生活的智慧。 书中的故事,在写法上一般都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 这部经典中的五六百条故事,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主要记录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被鲁迅评价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这部经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的作者是刘义庆。 (3)点明这部经典是世说新语。 教师点拨提升:如果说一本书能够承载一个时代的话,那么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代的标签。梳理五千年华夏文化,两句话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叠加厚重的色彩千古士林世说梦,魏晋人物晚唐诗。 【设计说明:用“猜”的形式呈现对世说新语的介绍资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好奇心。】 2. 亲近“经典” (1)教师导学:对世说新语熟悉吗?我敢肯定,你们跟它早有接触了,信不信? (2)出示小故事杨氏小儿(此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齐读。 教师指明它出自世说新语。 (3)出示小故事路边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生自由读。 问:以前有没有听过或读过这个故事? 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教师点明:这个故事也出自世说新语,而且书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是不是对它早有接触啊? (4)将成语补充完整。 东山(再)起 望(梅)止渴 乱(世)英雄 东床快(婿) 拾人牙(慧) 管中窥(豹) 渐入(佳)境 口若(悬)河 应接不(暇)一往(情)深 教师点拨:成语是我们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成语的学习和使用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和文化修养。 齐读这些成语,把它们积累到头脑中。 教师点明:这些成语我们不但熟悉,而且经常使用,是不是?它们都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而且没一个成语都来自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我们是不是跟它早有接触了呀? (5)教师小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当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书中的气息已经在启迪着我们、陶冶着我们了。 【设计说明:世说新语是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极为深广的著作,学生们可能知道这本书,也可能不知道这本书,但他们肯定学过或用过出自书中的成语,听过或读过出自书中的故事。于是,我想到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消除学生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亲切感,以产生对世说新语一书的仰慕之情和兴趣。课上集中呈现十个成语,既是引导学生接近经典的一座桥,也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至于杨氏小儿和路边苦李这两个小故事以文言形式呈现,也是有些用意的:学生应当有一定的文言课外阅读量,所读内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或比课文稍浅,以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在后面的环节中引入文言故事,也包含了这一层认识。】 (三)细读一个故事。教师导学:这里还有一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谁能填出来?(出示“ 咏( )之才”) 教师导学:下面我们就细读跟这个成语有关的一个小故事,选入课本的时候,编者给它加了个题目叫“咏雪”。所谓细读,就是要读到明白大意,读得朗朗上口,读得有滋有味。 1. 细读的第一个环节:读到明白大意。 (1)教师导学:同学们小声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课下注释,看你能不能读懂每句话的大意。读的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出来,把读不明白的词语圈出来。 (2) 生自由读课文,圈点勾画。 (3) 四人小组互相请教,达成共识的批注在课文旁。 (4)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词语提出来班内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重点词语的提示、点拨,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也可以用考一考的形式提出这些词语。) 儿女:在这里不是指“儿子女儿”,意思是“子侄辈”。(通过对这一词语的理解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学法点拨:理解文言文,有的时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雪骤:雪下得很大,雪下得很急,雪下得紧了。 骤的意思是“急速”,链接成语“暴风骤雨”,其中“骤”与课文中一样,也是急速的意思。 欣然:高兴地。(用春中的句子作为理这一词语的桥梁。)(链接春中的句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的欣欣然是什么意思?高高兴兴地。但是,把高高兴兴地替换到句子中去试试?“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高高兴兴地张开了眼。”意思没变,但跟原文比就没有味道了。点拨: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很多雅致的词语,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会形成一种文白交融之美,使人读起来觉得很有韵味。) 俄而:不久,一会儿。 (点拨:学习文言文,课下注释很重要。单独解释“俄”也是这个意思,“俄”有时候也与“顷”连用,“俄顷”仍然是“不久,一会儿”的意思。) (5)在读懂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同桌互相讲一讲。 指名讲。 齐读屏幕上老师的译文。 【设计说明:“初读故事,明白大意”环节,以自学为主,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在对重点词语进行提问、提示、点拨的过程中既促进了语言积累,又渗透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根据语言环境推知词义(儿女),结合今用理解古文(雪骤、欣然),重视课下注释及归类记忆(俄而、俄、俄顷)等,也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意义古为今用(如:对“欣然”的理解和春中语句的比较赏析)。圈点勾画是一种很重要的精读的方法。教学时在“初读课文,明白大意”环节提出要求,“同学们小声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课下注释,看你能不能读懂每句话的大意。读的过程中,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出来,把读不明白的词语圈出来。”这就不但 提醒学生要进行圈点勾画,还指导学生勾画什么和怎样勾画,将学习方法的指导落实到具体。】 2. 细读的第二个环节:读得朗朗上口。 (1) 教师导学:我们已经读到明白大意了,下面就要读得朗朗上口。读得朗朗上口就是要读得正确、清晰、响亮、流利。注意,正确包括把字音读正确和把停顿读正确。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 指名读。同学评价时,师因势利导几个重点句子的停顿。 (4)齐读。 (5)将课文去掉标点读。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灵魂,在“细读一个故事”时各种形式的读交替运用,贯穿于课堂。在“读得朗朗上口”环节,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读, 运用去掉标点练习朗读的形式,既加深了一点难度,也增加了一点趣味。】 3. 细读的第三个环节:读得有滋有味。 (1)教师导学:读得有滋有味就是要读出课文的情调韵味来。故事中人物的对答既有情调,又有韵味。看看它们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揣摩一下每句话的内容,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 学生思考后发表见解。 老师读提示,大家齐读三句对答。 请几位同学演读对话。 (2)教师导学:读得有滋有味,还要读出整体氛围的情调韵味,通过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发言。 教师归纳点拨:家人聚在一起,就和我们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下面对大家再次齐读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那种温馨愉快,读出那种其乐融融,要让人看到你们脸上有笑容在荡漾。 (3) 教师导学:读得有滋有味,还要读出人物的个性风流。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简单说说理由。 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学生喜欢三个人物中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谈到喜欢谢道韫和谢安的时候教师适当引导拓展。 谢道韫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女诗人之一。后人评价她“神情散朗,奕奕有林下风”。就是说谢道韫有竹林七贤那样的风度和气质,而不是一个平庸俗气的娇小姐。世说新语里的女性多能“矫矫脱俗,无脂粉气”。 谢道韫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风流。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个人物,只能算是相遇而已,谁要是想和她相识就去读读她的故事她的诗。 谢安:追问一,谢太傅认为咏雪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认为哪个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课文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论,但在叙事中却暗示了自己的态度;出题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的优劣也未作评定,但他的“大笑乐”却十分耐人寻味。这就体现了世说新语“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的艺术特点和“词义隽永”的艺术特点。 追问二:谢太傅为什么不直接夸赞道韫的比喻妙呢?(学生发言) 我们再读世说新语中谢安的另一则故事,对这一点会有深刻的理解。 (屏幕出示谢遏少时)谢遏年少时,好著(zhu)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ju)与赌,得之即烧。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谢安在教育字第方面可谓用心良苦,还有两则谢安教子和太傅德教更能体现谢安在教育上的涵养和智慧,时间关系,老师印到了纸上,发给同学课下再去读。教师导学:读完几个小故事,我们已经被谢安的人格深深折服了。谢安算不算一代风流?其实谢安身上的风流品行远不止如此,我们看一下他的简介。(屏幕出示) 江左风流宰相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他凭着自己卓越的军政才能,指挥过历史上因“以少胜多”而闻名的“淝水之战”;身为宰相,忠诚谨慎地支撑东晋危局数十年,而且使国家政局稳定,国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当时社会上把谢安看做“安民救世”的人物。 谢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博才多学,风度优雅,为东晋名士之冠。他精通儒家经典,能诗善文,性好音乐,工书善画,待人接物很讲究风度,言谈举止更注重修养。他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当时的社会风气。人称“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教师总结点拨:谢安这是真名士的真风流,他身上有一种令人钦羡和仰慕的人格美,被称为“魏晋风流”的主脑人物。也就是说谢安身上充分体现了魏晋这一个时代的风流美。据我粗略统计,世说新语五六百条故事中,跟谢安有关的能占到四分之一左右。 (4)再次齐读课文,要读出对人物的欣赏和仰慕。 【设计说明:在“读得有滋有味”环节中,用“读”这条线贯穿着,“读出对话的情调韵味”“读出整体氛围的情调韵味”“读出人物的个性风流”,一步一步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助读资料的引入,如谢遏少时的故事和对谢安的简介等,既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也丰厚了课堂内容,对于学生了解“魏晋风流”这一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完成成语,赏析两个比喻。 1. 故事已经读过很多遍了,前面我们悬留的成语应该填什么呢?咏(雪)之才 咏(絮)之才 2. 那么在故事中咏絮之才应该是指谁呢?为什么是“咏絮之才”而不是“咏盐之才”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个比喻的优劣。 3.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屏幕出示教师的赏析文段,并指名读。 比喻讲究形似: 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 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 “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 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4.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就曾用“可怜咏絮才”来写惹人爱怜、才华横溢的林黛玉。 【设计说明:“细读一个故事”由成语开始,再到成语结束,体现了一个认识深入的过程。对于两个比喻的品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当堂背诵。1. 如此绝妙的比喻,如此诗意的故事,让我们沉浸到故事的诗情画意中,再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