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课程设计指导大纲.doc_第1页
采煤课程设计指导大纲.doc_第2页
采煤课程设计指导大纲.doc_第3页
采煤课程设计指导大纲.doc_第4页
采煤课程设计指导大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说明书内容第一章 采区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年产量第一节 采区地质特征煤层埋藏条件:煤层层数、倾角、厚度、层间距。煤的容重、硬度、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表土厚度及性质、风化带深度。采区内的主要地质构造:断层性质和要素、褶曲分布形态。矿井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性。表1 煤层及顶底岩性特征序号煤层名称倾角煤层平均厚度(m)层间距(m)容重(t/m2)硬度(f)煤层生产率(t/m2)围 岩性 质备注顶板底板123第二节 采区范围及储量采区范围:沿走向长度、沿倾斜长度、采区内煤层面积。工业储量: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设计储量: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采区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设计可采储量: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表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煤层名称工业储量(万t)永久煤柱损失(万t)工广主巷煤柱采煤方法损失采区设计储量(万t)采区设计可采储量(万t)断层采区境界其它合计合计第三节采区年产量及服务年限采区工作制度:全矿年工作日数,日工作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采区年产量及服务年限: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和设计服务年限。第二章 采区(带区)准备第一节 采区内划分工作面总线长计算,保证年产量的工作面长度和个数。区段斜长计算和区段数目的确定。确定区段斜长、区段数目。第二节 采区巷道的布置确定采用是盘区、带区或是采区准备,并确定巷道布置方式。第三章 采煤方法第一节 选择确定采煤方法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矿井年生产能力,并结合我国当前技术水平和装备情况,分析确定指定煤层的采煤方法。第二节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采区位置、主要参数。通过技术分析确定下列主要问题:采区上山道数目、位置,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采区上、中、下车场型式,采区主要巷道断面、支护方式,硐室位置,采区内的运输、通风、供电、材料运输系统。各生产环节运输设备的选择。采区内各煤层联系方式。采区内区段数目,回采工作面数目,接替顺序,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巷道掘进及掘进出煤率的计算。本节附采区巷道及设备布置平面、剖面图(比例11000或12000)。第三节 回采工艺分析确定回采工作面下列参数:回采工作面长度、分层工作面错距、循环进度、日进度、采高和工作面生产能力。确定回采工艺方式,选择工作面技术装备。机采时应确定采煤机生产能力、割煤方式、进刀方式、第一分层采煤工艺等;爆破落煤时,应确定爆破参数,并编制爆破说明书。根据采高、顶板压力和下沉量选择支架型号、规格、计算支架密度,确定支架排距、柱距,最大、最小控顶距。对自移液压支架则应选择架型,说明支架的移置方式。确定装煤、运煤方式和移置运输机方法。选择分层开采时的假顶材料和铺设方法,采空区处理方法、控顶距、放顶距、放顶顺序、回柱放顶设备,回柱前所架设的特种支架。安全技术措施:放顶、初采、防火、防瓦斯,防止煤炭自燃等措施。编制工作面循环图表:确定循环方式和作业形式,编制循环作业图表,劳动组织表。本节附采煤方法图(比例1100或1200),内容包括工作面布置图、顶板管理说明图、爆破说明图表、循环作业图、劳动组织表、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一、设计题目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 K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米,倾斜长度1100米,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和K2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 f=2,各煤层瓦斯涌出量也较小。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米,煤层露头为-30米。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版下方25米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12(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二、课程设计内容1、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2、采区或带区工艺设计三、进行方式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煤矿开采方法所学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本课程设计要求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柱 状厚度(m)岩 性 描 述8.60灰色泥质页岩,砂页岩互层-8.40泥质细砂岩,碳质页岩互层-0.20碳质页岩,松软6.9K1煤层,=1.30t/m34.20灰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坚硬-7.80灰色砂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