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解析:材料体现了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答案:b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反复强调这种(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解析: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答案:c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出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开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a是理学的积极影响;c与董仲舒的新儒学相符;d是理学与传统儒学的相同之处。只有b符合题意,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答案:b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主张,根据“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以看出,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人欲则是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欲望。答案:b5.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宋代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因此答案为c。答案:c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相一致;“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控制思想”与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相一致。答案:c7.李贽丛书老子解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反对封建礼教b提倡人人平等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因此答案是b。答案:b8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的变化是()a知行合一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c民主启蒙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背景。由材料中“天下事”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可以得出b正确。答案:b9.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倡“经世致用”,a、c、d三项说法正确。思想家们只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b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1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异质”指的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它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是在明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答案:b11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a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c具有现代民本思想 d恪守传统儒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知,黄宗羲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b12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理在先,气在后”“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能力。“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董仲舒的主张,“理在先,气在后”是朱熹的主张,“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是王阳明的主张,“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是顾炎武的主张。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之命”:生民指普通民众,这句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身立命服务。“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因为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希望恢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学家们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摘自2012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0期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与材料二有何不同?解析:本题围绕宋代理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从规范封建伦理道德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指出理学家们的追求;第(3)问应从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不同方面分析。答案:(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社会安定的目的。(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3)王守仁是心学的创立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致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14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交融性和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彻(汉武帝)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注重农桑贬斥商业原为法家宗旨,也一并拿来构成武帝御制意识形态之一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到宋,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化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斥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傅乐成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材料三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费正清美国与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汉武帝公布的“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的含义,并概括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型文化相比,唐型“文化精神及动态”的特征,并分析由唐至宋的文化转型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对比材料一、二,你认为“清初诸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