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模拟.doc_第1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模拟.doc_第2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模拟.doc_第3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模拟.doc_第4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模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从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全国260多套各地、各校优秀模拟试题分解而成,同时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错误之处、重题之处在所难免,也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我们将会做得更好。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题分解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 QQ:35152082)智 玉(沈阳市第一中学QQ:116031790 )一、选择题1(2013河南洛阳高三统考)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考点】董仲舒思想【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糅合道家思想;“以教化为大务” 糅合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 糅合法家思想。【答案】B2(2013云南昆明高三摸底)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考点】董仲舒新儒学【解析】材料的三段引文分别是道家、儒家、法家思想,可见董仲舒的思想糅合各家思想。【答案】D3(2013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一模)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试题答案】C【命题立意】考察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试题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句话是指“天”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也就是使君主有所畏惧。A项应是巩固君主专制制度。B项应该是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产生的直接效果,D项应是哲学观。4(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考点】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反映的观点看,汉初统治者反对纯用德教,主张“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法,他的儿子,后来的汉元帝,就上言建议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怎么可以只用德教呢?(汉书元帝纪:“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故选 C。【答案】 C5(2013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董仲舒新儒学为“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服务,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故选A。【答案】A6(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考点】:孔子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大一统”的需求,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答案】:D7、(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能做到呢?他进一步回答说: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这位思想家很可能是 ( )A.韩非 B.朱熹 C.董仲舒 D.黄宗羲【考点】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两个信息点:第一,主张君主专制。第二,主张思想教化、设立官学和察举选官。只有董仲舒符合以上两点。【答案】C8、(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由此可知 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考点】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考查学生材料理解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知道:A、D两项表述不正确;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排除C项。故答案为B。【答案】B9(2013广州海珠区高三摸底)“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考点】汉代儒学的兴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容易联想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战国时期的法家没有提出这种观点,故A可排除。西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属道家观点,强调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与材料中的观点也不一致,故B排除。宋朝程朱理学晚于西汉董仲舒,故D排除。因此答案为C。【答案】C二、主观题:1(2013江苏宿迁高三一模)(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中国文化史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新文化运动史料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5分)(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4分)【考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兴衰【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其独尊的原因,可从儒学内容特点、董仲舒的改造、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推崇等来归纳。(2)问: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纲儒学在明清时期发展的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认识:注意要联系上一问来谈认识,可从其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回答。(3)问:材料一有多种观点。材料二、三只是印证了部分观点。对比两个材料,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儒学的“维新”、“开明”,根据材料二来归纳理由;材料三反映了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儒学“守旧”、“复古”,可根据材料三来归纳其理由。【答案】 (12分)(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回答具体史实也可得分)(2)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3分) 认识: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